APP下载

中华文化之“道”

2020-10-14李清泉

今日中国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道实现理想小道

文|李清泉

看似空洞无物的“道”,其实蕴含着中华文化近千年之精髓,统领着事物全局的发展方向。缺乏大道思维,就不可能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也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质,是万物皆归于道。但同时,道又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老子亦对此有一种玄而又玄的表达,即“道可道,非常道”。如何通过“道”学习中华文化,应该从道的三个境界开始。

一是“小道”。小道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我们平常行走的道路,也可抽象为实现理想的路径。李白讲“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屈原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的迷茫其实就是找不到实现理想具体的路径。而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路就有希望,没路就没有希望,这个路就是小道。第二,指人类积累的具体知识,做事的具体技能和方法。比如架桥铺路、养花种树、书法绘画等。

二是“中道”。中道讲的是规律,是路线和方向问题。是人类在前行的过程中,在不同领域所总结的一些具有普遍价值的规律与法则,比如治国之道,交友之道,为学之道,为商之道,为官之道,用兵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等等。相比小道而言,中道更具有某种规律特质,更加宏观和抽象,但是,亦可用、可观、可触,易知、易学、易懂,是为防止后人走更多的弯路而做出的科学总结。

三是“大道”。大道就是世界的本源,是对事物终极问题的思考。比如,人从何处而来?到何处而去?宇宙从何而来?到何处而去?何谓生?何谓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说到底,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认识世界的维度。人有什么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相对于小道和中道,大道显得更加空洞无物、无处探寻,所以无论是个体和群体往往会把它忽略。但当我们落入陷阱不能自拔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我们没有想明白,是因为没有从大道上分析问题,没有一种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领,最终误入歧途。

小道、中道、大道,这三道中蕴涵着我们考虑问题的三种思维方式:一是小道思维,又叫技术思维,就是具体时间如何解决的问题。二是中道思维,又叫规律思维,是解决问题的路线和方向。三是大道思维,又叫终极思维,解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问题。我们无论考虑什么问题,都应该坚持这样的一个思维逻辑—大、中、小。

当下,“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拜金思想依然被很多人提及,名利、金钱、欲望不断冲击着道德的底线,归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获取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如果不能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人们的幸福,再多的钱、再多的物质、再好的技术水平也是徒劳。

二是把幸福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诚然,经济水平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让人感觉到幸福,但是幸福更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一个社会系统进化的过程,不能顾此失彼,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看似空洞无物的“道”,其实蕴含着中华文化近千年之精髓,统领着事物全局的发展方向。缺乏大道思维,就不可能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也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最后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道实现理想小道
长大以后做什么
人生感悟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悟出
我的理想
美国 纽约 1200公里最长小道,不准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