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高原
2020-10-14文图王媛媛
文图|本刊记者 李 媛、王媛媛
近些年,西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如今,西藏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近些年,西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中科院等部门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全区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了班公湖的水清岸美
汽车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出发后,继续沿着国道219线行驶约12公里,连绵山峦间,一片蔚蓝映入眼帘—这便是班公湖。
这是一条典型的河道型湖泊,也是一个东淡西咸的湖泊。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生活着黑颈鹤、藏原羚、棕头鸥、高原裸裂腹鱼等十几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水天一色间,湖畔的绿草、湖面或游弋或飞翔的棕头鸥点缀其中,为这片灵动的水域增添别样景致。
为了守护这水清岸美,2002年西藏班公错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批准设立,2004年班公湖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2007年这里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下设普古拉龙管理站等6个保护管理站点,野保员(湿地保护员)索南达瓦和39名当地农牧民群众一道,在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范围开展经常性巡护,及时制止非法捕捞、盗取鸟蛋等违法行为。
西藏阿里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
在湖面平均海拔4240米、总面积56303.22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巡护并非易事。“大面积的巡护,即便是开着车,都需要一整天时间。”索南达瓦的工作内容繁多,时而弯腰在湖边捡拾垃圾,或守护鸟岛上繁衍后代的鸟儿们,或保护洄游产卵的鱼儿,或在湖边维护种植的树木……12年的风吹日晒,让索南达瓦一脸黝黑。“以前湖边没有建筑物,鸟儿跟人类很亲近。随着班公湖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的人增多,鸟儿见到人就飞。通过这些年的巡护,它们又能在这里自在生活了。”他说,现在人与自然相处越来越和谐。
日常巡逻管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系列措施的实施,让班公湖及周边水质、空气、土壤、植被等状况明显改善。2019年西藏自治区环境公报显示,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班公湖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同时,班公湖的经济效益、旅游价值进一步提升。2011年以来,当地共计投入资金1220余万元人民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6月,日土县旅游人次达69567人,旅游收入达9739万元,旅游行业就业人次达652人,群众增收19.2万元。处于“世界屋脊的屋脊”,人们“不负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为雅鲁藏布江披上“绿色哈达”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它被誉为西藏的生命脉搏,孕育了悠久的藏文化。但因为沙土,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人对它的感情却十分复杂。
奔涌的江水行至中游,地势变缓,裹挟而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丰水期过后水位下降,泥沙裸露,加之当地风很大,泥沙被吹到农田里、道路上,形成了很多移动沙丘。“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开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态环境。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草方格固沙……都是山南人治沙历程探索的足迹。
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文件中明确沙化土地是治理重点,将防沙治沙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同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2017年5月,有“全球治沙领导者”之称的亿利集团,带着“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库布其模式”进入山南。亿利集团开展多项防沙治沙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示范区、防沙治沙区、亿利苗圃基地、亿利新村等,总投资6.83亿元人民币。
西藏阿里班公湖
防沙治沙成为西藏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我们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带动615人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实现增收,累计增收400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亿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治理沙化土地7650亩,通过生态防护林和绿色产业林建设,区域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还将逐年增加。
随着防沙治沙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走进西藏、扎根西藏。2017年,扎囊县政府与西藏藏草生态科技公司合作,开展万亩植物种苗繁育与生态修复工作,依托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扩繁等一系列手段,以科技力量守护高原圣土。
在位于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的藏草万亩苗圃基地内,暑期返乡的大学生曲吉卓玛正在和其他村民一道忙着种植藏草,“一到假期,我就会来这里打工,既挣了钱也积累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宝贵经历”,曲吉卓玛说。在“为生态保护出力”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双重情感下,越来越多村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
如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已经有了长160公里、均宽1800米、面积约45万亩的防护林,葱郁蜿蜒的植被犹如一条“绿色哈达”披落在雅江两岸,山南地区沙尘天气也从每年60余天降至7天左右。
2019年,西藏自治区累计投入117亿元用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持续加大“两江四河”流域植树造林力度。据国家公布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森林面积已达1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14%,森林蓄积量达22.8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
“护航”藏羚羊回迁路
2020年7月26日,阿里地区改则县林业和草原局微信工作群里传出一段视频:3000多只雌性藏羚羊带领幼仔出现在改则县古姆乡境内。
改则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仁增罗布介绍,这段视频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玛日管理站管护人员在日常巡护中拍摄的。改则县境内藏羚羊迁徙有3条大的通道,分别是久扎、玛东玛和章萨(均为当地地名)通道。每年大概4月底到5月初中旬,藏羚羊会从栖息地往北部产仔迁徙;大概7月底8月初,再携带幼崽返回原栖息地。
仁增罗布说:“现在,藏羚羊回迁通道的管理站管护人员已加强巡逻,‘护航’藏羚羊回迁。通过加强巡逻及时救助被困围网栏的藏羚羊,同时及时拆除回迁通道上可能阻挡藏羚羊回迁的围网栏。”此外,如发现有藏羚羊试图穿越公路,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确保回迁藏羚羊安全通过。
据悉,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栖息于此。保护区覆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尼玛县,阿里地区改则县等地,其中改则县境内保护区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藏羚羊种群数量上升到20万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