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挑战
2020-10-13牟维和
牟维和
【话题导入】
雨果曾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只有坚持挑战,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只有坚持挑战,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只有坚持挑战,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只有坚持挑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挑战是人生的一次次磨砺,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挑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经典美文】
海的那边是何处
家住奉贤最南面的海边村,海边村南面是海。小时候,去海里,是赤脚走去的。要走半个小时,那是童年的步子,一阵快一阵慢,算不出的。后来,我成了小青年,跟父亲一起去海里捉鱼。三步两步,三晃两晃,过护塘,下塘滩,踩滩涂,到海水没了脚板,也是赤脚走的,时间不到二十分钟。
第一次看海是小朋友之间的事。星期天,大家商量好后,背着大人去了海边。
一看到大海,我们就生了不少的失望,那个海,从上到下,从眼门前到脚后跟,没有半点蓝的颜色,海水是黄的,海天也是黄的,里面夹了一点白。书上可不是这样说的呀。大家有些愤怒,说写书人一定没有去过海边,是闭着眼睛说瞎话。有人说,部分没有瞎讲,比如,一眼望不到边是事实,成语“海天一色”也对的。大家觉得也是,就望了望眼前的大海,看了看身后的护塘,然后认定护塘就是大海的岸,可南面海的岸在哪个地方?
大家说,我们朝南游出去,近一点,看起来清爽。
还真的游了出去。半个小时过去,大家才发现自己被海水包围了。人越是朝南游,水越是深,海浪越是大,脚底的水越是急,水也越是咸。本来脚是踩在滩涂上的,脚脚是实地,腿上就有了力气。现在感觉悬空了,浪潮涌来,推你就像推一块木头一样。大家怕了:海真的很远啊!大家对望着,希望有人先说一声回去,可没有人先说。有人呛水了,呛得伸颈探脖儿了,大家游过去,帮助捶背,捶了几秒钟,算是有了机会和理由,忙互相搀着朝岸上游。
后来,我们陆续来过几次,也游过几次泳,但看海的念想已经没有了。老师在课上说,海的南边叫南方,有城市的。海水是蓝色的,是山东青岛的海,不信,你可以去青岛看看的。那个时候,我们在海边村读书,在海边村烧饭,连钱桥镇都没有去过,南桥镇是不敢说的,上海是不敢想的,青岛在哪里啊?
后来,我跟父亲来海边,是想看看父亲在海面上撒网捉鱼的样子。
海水里的鱼是不钻滩涂的,它们喜欢在水里游弋,速度奇快无比,像箭头飞驰。父亲左手握住网,左肘到左肩上擎着网,右手握着一把网,侧转身体,双脚岔开,一步一步向前缓缓移动着步子,双眼注视前方,他在看海浪,海浪里突然凸起一条直线,直线在快速移动,父亲的网就撒了出去。父亲告诉我,那是鱼追鱼惊起的波浪,下面都是几斤重的大鱼。
就这样,父亲捉到了一鱼篓的鱼,他 很自豪。捉海鱼,关键是看得出水下的鱼,这个看得出就是要懂得浪波凸起的坡度,越高,鱼越大——这个时间极为短促,在一个小时之间。海水退潮神速,与涨潮一样,父亲跟着潮水,一路向南,在浪潮相连的地方停了下来。潮水就像一堵侧转的墙一下子矗立在我们面前,轰隆隆的声音从海底发出,像是在告诉你,这里是深海,你来吗?
父亲看着海,一脸严肃,我估计他和我一样,也在想海的那边是何处。
(作者高明昌,选自《新民晚报》2019年8月20日,有删节)
有感而发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小伙伴们眺望远方的大海,鼓起探索的勇气,奋力游向“海的那边”。父亲在海里捕鱼,总在海浪惊起处撒网,因为那里浪大鱼也多。海的远方有着无尽的幻想,对孩子和大人而言,诱惑力同等,但通往远方的路往往也充满了凶险。在追梦路上,面对重重困难,是畏缩不前还是迎难而上?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人生话题。
实际上,“海的那边”只是一种象征,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所在。在未知的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需要拿出一定的勇气和毅力,然后不断地挑战自己,成就最美的人生!
老师支招
1.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关注自我,写出挑战自己的精神风貌。如写拓展活动中的远足、爬山、走索桥等;也可以挑战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一件事,如一个人走夜路,由此表现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2.关注疫情,写出时代感。大家可以把写作视角转到国家大事上。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一项艰难的挑战。具体写作时,要写出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大无畏的迎接挑战的精神。
3.着重技巧,描写生动。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日里的写作训练,不少同学总习惯以叙述替代描写或以说明替代描写,像一个讲解员般干巴巴地讲故事。这样的作文,内容往往乏味可陈。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述同一事实或介绍同一对象,收到的效果会好得多。同学们要尽可能采用描写手法,写好几件事,人物形象自然会立起来。
【精彩习作】
众志成城,全民抗疫
◎张钧博
2020年4月4日上午九时五十分,我静静地站在阳台前,仰望那根降了半旗的旗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几个月前,“潘多拉的魔盒”在武汉被悄然打开。短短几天,它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恶魔迅速蔓延到了全国。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总会有人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四面八方。
“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没有特殊情况建议不要去武汉。”
一辆飞驰的火车上,一位老者正靠着座椅闭目养神。他的鬓角花白,眉头紧锁。他提醒人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冲在了第一线。与“非典”时期相比,他苍老了许多,但艰巨的任务却丝毫不减当年。尽管如此,他依旧选择迎难而上,冲在了最前面,吹响了整场战役的号角。他就是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来自中国广东,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挑战者。
“武汉必胜,我们在边境为你们加油!”
遥远的青藏高原,雪山蜿蜒起伏,一列整齐的队伍在缓缓移动。仔细看去,打头的是一面五星红旗。不管白天还是黑夜,这支队伍都冒着严寒前行。他们抵抗风雪,为祖国驻守边境,每次巡逻,都是一场艰难的竞赛。疫情当前,他们牢牢地驻守边境,为国内抗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他们是青藏高原的边防战士,身处中国西南,是一群大无畏的挑战者。
“今夜,保证350吨蔬菜驰援武汉。”在一片辽阔的冬暖大棚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菜农坚定地说道。尽管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损失惨重,但他们仍坚持拿出350吨蔬菜无偿驰援武汉,并保证以后每天600吨新鲜蔬菜的供应。在疫情面前,他们放下了自身利益,勇敢地直面挑战。他们是山东寿光的菜农,身处中国东部,同样也是一群挑战者。
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座座医院拔地而起,无数的建设者成为支持武汉的顶梁柱;山东援鄂,北京援鄂,黑龙江援鄂……无数医护人员迎难而上,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海外援助,国内捐款捐物,无数物资成为面对挑战时无坚不摧的铠甲!
面对疫情,中国死死地将潘多拉魔盒的毒霧控制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内,为海外抗疫争取了时间。潘多拉魔盒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全力阻止它的蔓延!
“嗡——”防空警报长鸣,我闭上眼睛,默默哀悼,但此刻,那股挑战者所独有的力量与坚定,已在我心头扎根,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扎根!
(山东恒台县世纪中学)
点 评
习作选择从医生、边防战士、山东菜农三个群体的角度切入,表现出了全国上下齐心抗疫的坚定信念与力量,层次分明,中心突出,体现了小作者对抗疫挑战者的无限崇敬和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