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10-13胡梅梅
李 帆,张 伟,胡梅梅,查 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混合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借助互联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线上和线下的知识进行结合[1],根据学习活动发生的不同场域,及由此形成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2]。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理论教学中,将其用于实验教学中亦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学对于护理、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的无菌意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就需要医学专科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操作,还需要熟练操作,再到临床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无菌意识。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示教操作步骤、学生操作并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的形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操作,甚至于有些学生都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构建了病原生物学实验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现与传统教学模式对照评价教学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本校随机选取2019 级护理专业(一年级)的2 个平行班级,每个班级50 人,学生年龄18~19 岁。其中1 个班级作为实验组,该班女生48 人、男生2 人,实施改革的实验教学方法;另外1 个班级作为对照组,该班女生47人、男生3 人,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2 个班级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教材、授课内容相同,总课时72节,其中实验课时30节,占比41.7%。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的实验教学方式由课堂上教师示教、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巡回指导、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学生一般只有1 次观看实验操作和1 次实践的机会。实验组我们采用“1-4-1”课前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的实验教学方式,即将学生观看实验操作的次数增加到课前1 次、课堂4次、课后1次,相当于对学生强化了6次实验操作,具体如下。
1.2.1课前教学 我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督促学生预习和提高学生自学的热情:①利用线上平台如优慕课、云班课等,督促学生学习教师示教视频,即“课前1 次”强化,这种方式较单纯的课本预习更直观形象,能更好地切合不同学校的教学特点;②安排学生轮流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老师一起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之前线上预习的效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是自己的实验,从而以探索的精神去完成实验;③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完成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相当于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实验内容熟悉了3 遍,其中包括1 次视频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1.2.2课堂教学 病原生物学实验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有所不同,多数强化无菌意识的实验比如细菌、真菌、病毒的培养在一次实验课不能完成,需要经过1~3 天才能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有些学生等看到结果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实验内容和目的;同时,专科院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二十几个学生围着一位教师看示教是普遍现象,实验教学效果差。我们改革了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步骤,基于课前教学已经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内容、目的和步骤,因此简化课堂教师的理论讲解,给学生实验操作留取更多的时间。具体教学程序如下:首先给学生播放录制好的教师示教视频;然后教师操作示教,同时提示每一个步骤的要点;最后学生2 人一组轮流实验,一位学生实验操作时,另一位学生负责拍摄他操作的视频,用于课后查缺补差,这种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今后在工作中缓解紧张情绪,这对于医护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课堂上观看视频、教师示教、自己操作和拍摄同学操作,即“课堂4次”强化。
1.2.3课后教学 病原生物学实验从完成操作到观察结果大约需要3 天,在此期间,将课堂上学生拍摄的操作视频筛选出具有教学意义的若干个,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如蓝墨云班课或优慕课,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查找这些视频中的操作是否存在错误,即“课后1次”强化。
学生在观察实验结果的时候并不能看到所有的可能出现的现象,教师把各种实验结果都拍照留存发到线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实验的内容、目的和步骤,将无菌操作深入脑海,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写在实验报告上死记硬背。
1.3评价方法 ①期末实验考核。期末实验考核由革兰氏染色、分区划线培养法和药敏试验(纸片法)3 个实验组成。具体考核方法如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2 个实验室同时考试,每个考场2 位老师,每位老师监考2 个学生,为了降低主观因素对成绩的影响,监考老师由同一课程的非授课老师组成,并且考前统一接受标准化考核培训,监考中没有差异性。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进入实验室,满分10,按照统一标准(如表1)打分,每个操作要点1 分。符合操作要点的给1分,不符合的给0分。先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分区划线培养法,最后药敏试验(纸片法),依次完成实验考核。②实验组学生的主观评价。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期末考核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1-4-1”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
表1 实验技能考核标准(总分1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人(%)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实验组在革兰氏染色、分区划线培养法和药敏试验(纸片法)期末考核中,平均分能达到8 分以上,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更好。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分,±s)
实验考核内容革兰氏染色分区划线培养法药敏试验(纸片法)对照组(n=50)7.40±1.28 6.86±1.31 6.98±1.91实验组(n=50)8.18±0.87 8.18±1.06 8.00±0.88 t-3.564-5.534-3.427 P<0.01<0.01<0.01
2.2实验组学生的主观评价结果 多数学生(76%)能接受“1-4-1”混合教学模式,并认同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80%以上的学生认可新教学方法能增强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水平。见表3。
表3 实验组学生的主观评价结果 [人(%)]
3 讨 论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预习实验内容,所用的材料一般只有课本或实验指导书,不够形象具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对实验一无所知就进入实验室,而实际操作的机会通常只有一次,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不可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更不用说形成无菌意识和保持较高的实验技能水平了。实际上多数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对实验课非常感兴趣,苦于接触实验的机会不足,慢慢地失去了操作的信心和积极性。
病原生物学实验比较特殊,从完成操作到观察结果往往间隔了几天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采用线上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操作视频进行“批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无菌意识,并且思考这些操作要点为什么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怎么做,帮助学生探索观察的现象与操作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检查自己的作业很难发现错误,但是批改别人的作业就很容易找出问题。
综上所述,“1-4-1”课前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的实验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在教师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了课前、课后的时间,弥补了实验课时不足的缺点[3],用最短的时间,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形成无菌意识,培养科研思维,使学生有信心和能力去接触实验、接触科研,为将来的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互联网+实验课堂操作”模式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