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视角下济南高校学生外卖垃圾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12郭姝贤张欣怡张明月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高校学生影响因素

郭姝贤?张欣怡?张明月

摘要:社会学意义上,從消费者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探索,对构建外卖垃圾处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外卖消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认知、态度、行为具有可塑性,笔者认为大学生个体认知行为的改变,能够有效推动解决大学城外卖垃圾处理难题。基于此,本文以济南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对高校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而提出高校对外卖垃圾的处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外卖垃圾;认知行为;影响因素

伴随着外卖经济的发展,外卖消费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高校聚集地日益攀升的“外卖垃圾围城”现象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呼吁从垃圾源头治理,实现垃圾减量化。高校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行为是确保外卖垃圾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外卖垃圾的治理有所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四部分。外卖垃圾属于生活垃圾的一种,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会显著影响其垃圾处理行为,同时王佳(2019)提出垃圾处理是一种社会行为表现,是个人认知的一种反映,渠娴娴、曹甜甜(2018)等人提出态度对认知和行为起着中介作用。综合各学者研究,问卷具体问题围绕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因素展开,以了解大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现状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以济南市C大学城高校学生为对象,于2020年4月7日至18日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4%。样本统计显示:男性占38.1%,女性占61.9%;大一学生占7.1%,大二学生占24.5%,大三学生占54.2%,大四学生占12.9%,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占1.3%;山东女子学院占55.5%,山东省科学院占12.3%,山东管理学院占5.8%,山东中医药大学占6.5%,山东师范大学占5.8%,山东交通学院占10.3%,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3.9%。

二、研究结果

(一)外卖垃圾的处理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

从处理外卖垃圾的认知上来看,5.2%的大学生对外卖垃圾知识非常了解,70.3%一般了解,21.3%一般不了解,仅有3.2%的大学生对此完全不了解。相比之下,在“外卖餐盒属于何种垃圾”具体认知问题中,答对人数为129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6.5%。在“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中,35%左右的大学生不甚了解,特别是在外卖垃圾级后续处理上,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此并不知晓。可见,大学生在外卖垃圾后续处理及其环境危害的认知上比较薄弱,其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从外卖垃圾处理态度上来看,绝多数大学生愿意将外卖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82.6%的大学生愿意作为志愿者加入到外卖垃圾的处理行列中。另外,认为目前处理外卖垃圾最大的困难是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占比40.6%,但只有11%的大学生认为消费者自律行为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89%的大学生将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寄托于政府、外卖平台、商家、餐具制造商等多元主体的努力。可见,大多数大学生愿意为外卖垃圾处理做出努力,但在对待相关问题的态度与其认知存在冲突。

从外卖垃圾处理行为上来看,用餐后“不分类直接投入垃圾桶”的占57.4%,“不清洗,分类投入垃圾桶”的占28.4%,“清洗,分类投入垃圾桶”的占11%,“回收利用”的占3.2%。有超过一半的人直接将外卖垃圾投入垃圾桶,能做到清洗分类和回收利用的人很少。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外卖垃圾的处理比较随意。

(二)外卖垃圾的处理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外卖垃圾处理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应存在某种关系,笔者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外卖垃圾处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72,认知与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6,而态度与行为之间相关系数则为0.079,由此可以得出外卖垃圾处理的认知与态度、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根据对外卖垃圾处理认知态度与行为的研究分析,证实认知影响人的态度与行为,态度则起到一个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三、外卖垃圾处理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认为人的行为和认知密切联系,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和外卖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了解,对外卖垃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处理外卖垃圾的方式选择上依旧十分随意。认知行为理论意义上,消费者对外卖垃圾的处理行为不仅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时受社会环境和群体认知因素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

1.高校的三观教育缺乏。一方面,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思政教育受上级政策和纲领性文件的影响,呈现出意识形态固化的显性特征。学校更多根据国家需求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比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常作为副科进行教学,且并未过多涉及三观教育的内容。高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由于缺乏相关处理经验,使得大学生不知如何应对外卖垃圾围城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生态认知的塑造。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弱,尽管教学楼、宿舍楼前垃圾成山,多数大学生认为处理垃圾是学校的责任,与个人的关系不大。

2.校园外卖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规定缺失。外卖进校园势不可挡,学校无法禁止学生的外卖消费行为,但同时还尚未探索出对校园外卖垃圾处理的管理办法或规定。高校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较大,要求大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有很大难度,因此,大学校园的住宿区内多设混合生活垃圾桶,对在校内所产生的外卖垃圾一并采取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外卖垃圾的正确处理方式,未分离汤汁与外卖盒,直接将外卖餐盒扔入生活垃圾之中,这给外卖垃圾的后续处理带来了困难。学校侧重对学生学业和生活安全的管理,对大学生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没有过多要求,大部分学生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更有甚者将外卖垃圾随手扔到公共场合。

(二)心理因素

1.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取向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一方面,大学生乐于尝试新的事物,相对于食堂的的饭菜,校外商家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食物对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定外卖,而对于所制造出的外卖垃圾则常常因为其惰性或者从众的心理选择随意丢弃。

2.从众心理对个人的影响。从众心理是影响大学生个体消费行为以及垃圾处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很容易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首先,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看到别的同学订外卖,自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行为,尝试订外卖后,优惠券和配送速度会刺激其消费行为的持续;不愿去食堂或工作繁忙无暇买饭时,订外卖成为学生党的最优选择。其次,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对外卖垃圾的处理行为。部分大学生对外卖垃圾处理方式十分了解,若身边的人都按照错误的方式处理,在从中心里的影响下,便也会按照大多数的方式处理外卖垃圾。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认知水平以“一般了解”为主,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按规定处理外卖垃圾持支持态度,但仅极少数学生有过按残渣分离原则处理外卖垃圾的行为。

具体来讲,个人外卖垃圾的处理行为不仅与个人认知态度密切相关,还受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及群体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高校学生处理外卖垃圾的认知、态度与其行为偏差现象的产生。

(二)对策建议

1.加快外卖垃圾处理规范的制定

外卖垃圾属于生活垃圾,部分地区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外卖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个人不按要求投放垃圾,经劝阻拒不改正将处以罚款。因此,破解外卖垃圾“困局”,还需要各级政府加快制定明确统一的外卖垃圾处理规范,高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校园规范,明确校园外卖垃圾处理细则、奖惩措施等,促使大学生主动投入外卖垃圾处理行动中。

2.加强外卖垃圾知识的宣传教育

在高校、社区及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是改变消费者认知态度的必要手段。政府可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外卖垃圾处理知识和相关政策,在学校、社区、企业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带头、社会弘扬、榜样表彰等方式加强人们对外卖垃圾处理的认识。对各高校而言,在校内开展外卖垃圾处理讲座、知识竞赛、选修课程等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参与外卖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学校的宣传教育配合校园外卖垃圾处理规范和处理体系,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消费者行为改变。

3.创新外卖垃圾处理体系

大学城内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外卖商家与校园外卖垃圾处理行动联系起来,形成“商家+校园”监督奖惩体系。商家配送前,在外卖餐盒上粘贴本次订单二维码,并将消费信息录入平台内的高校数据库;在学校餐厅、宿舍楼等区域内设置固定的外卖垃圾投放点,学生会、社团等团体组织以监督者身份将按规定投放的订单信息录入平台。大学生的外卖垃圾处理行为与个人外卖消费信誉挂钩,学生可通过获得的信誉积分兑换平台通用优惠券,若其消费信誉过低将会受到限制外卖消费三个月的惩罚。严格的监督奖惩体系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认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外卖垃圾处理习惯。

参考文献:

[1]渠娴娴.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004.

[2]吴书超.社区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9(04):012.

[3]王晓丹.北京高校学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8(04):006.

[4]谷岱南.我国大学生外卖消费研究——以全国九个地区的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8):028.

[5]郭延柱.绿色学校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设及运行[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1):053.

[6]王佳.认知视角下垃圾分类行为的思考[J].区域处理,2019(47):025.

[7]王颖.外卖垃圾处理影响维度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33):004.

作者简介:郭姝贤(1999-)女,汉族,山东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单位: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张欣怡(1998-)女,汉族,山东烟台市人,大学本科,单位: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张明月(1999-)女,汉族,山东聊城市人,大学本科,单位: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高校学生影响因素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研究
认知行为干预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