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困境·路径

2020-10-12朱若楠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困境

朱若楠

摘 要:在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课题。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同样需要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面对困境,我们要合理选择路径和措施,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施效果,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型。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困境;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演化的生命基因,是其独特存在方式与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国家交往、民心相通的重要依托载体。21世纪,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构成,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纳入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重要引擎,中国在超大地域、超长历史、超多人口的背景下,以爆发性速度完成了西方400年完成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近几年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中国展现出新的外交姿态,国家外交实力急速提升。在此情况下,需要中国文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诠释中国政治服务,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渠道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有35个,其中有25个是过去5年间兴建的,这也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2018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为6.3亿元人民币,占整体电视节目内容出口总额的71%。在纪录片领域,国内备受赞誉的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势力,他们的文化输出也应值得我们的肯定和支持。比如李子柒——“东方美食生活家”,借助新媒体渠道,成为中国网络红人,并在海外网站爆红,新浪微博粉丝2170万,Youtube平台粉丝超过752万,甚至超过了BBC的559万。在她的视频中有浓浓的中国风,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从笔墨纸砚到粗茶淡饭,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用直观的形式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有我们的孔子学院,从2002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以及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经过15年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其中非洲国家最多,有46个国家,欧洲孔子学院最多为184所,美洲孔子课堂最多558个。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65个国家中的53国已经建立了137所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约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四分之一,孔子学院累计派出院长、教师和志愿者3.4万人。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各国学员提供中文学习和中国语言文化体验服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思考

尽管目前我们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所知道和了解,但是在“走出去”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比如就文化产业来说,在激烈的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我们的文化产品内容缺乏吸引力,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产品和具有文化接近性的文化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创新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文化传播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之初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變幻、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九大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战略指引与价值遵循,如何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整合战略主体、战略内容、战略渠道等战略单元形成系统化的战略布局仍是我们探索的主题。现如今,还存在一种现象即传播主体之间由于职能界定以及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所导致的传播力量分散。如文化部主管海外文化中心,教育部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主抓对外汉语教学,这些传播主体的工作职能互相交叉,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有时会导致在工作中的互相‘踩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更好的实施。

2.文化传播的质量有待提升。

至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们的文化的确是在走出去了,但同随着存在一个问题即走出去的文化有的质量并不高,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也没有多少吸引力。很多对外文化传播活动成为了文化展演秀,本应该做到专而精的文化传播设施其建设工作也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功利性色彩,导致了严重的文化资源浪费和附加值降低问题的出现。而且,所传播的文化在创意和内容上的体现也很缺乏,这都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

3.大数据时代新兴媒体需要管制。

新时代,一方面,传媒行业承担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但是当前中国对外传媒在舆论宣传上做的还很不足,独立话语权长期缺失。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为我们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也造成一些负面文化或者消极文化的广泛传播,一些低俗的文化在网上泛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所以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管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为高效、更为安全的途径。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文化在很多外国人心中无法得到认同,甚至在很多时候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原因遭到国外不同政见人士的排斥和抵制,这也需要我们的传媒行业为之做出调整和努力。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思考

1.重视政府部门顶层设计。

政府应在顶层设计层面中注重措施的设计和引导,为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切实可行的渠道和路径。例如,政府可以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机制的“一带一路”文化联盟,联盟可以是实体机构,或者是非实体机构,由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智库、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相关文化企业组成。“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人口约44亿,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各异,文化产品消费的偏好也差异很大。通过和周边国家组建文化联盟,可以实现文化的共享,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互通有无,指导文化企业合理进行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通过沿线国家的相关机构,整合文化资源,联合开发具有普世价值的畅销文化产品;举办文化领域的国际研讨会,建立“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研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文化交流活动。

2.促进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和推广方式创新。

在文化产品内容开发方面,除了中国的京剧、医学、武术等传统优秀的人文元素,文化企业还应该重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内容开发,着力打造既具有普世性价值,又具有中国当代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文化产品中,以适应海外文化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增加中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在推广方式方面,一方面,必须牢牢坚守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文化立场;另一方面,又必须采用或借用国外通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文化,让国外民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与此同时,要将我们的文化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借助全球文化生产体系来推广中国文化。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主动精彩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文化走出去提质增效,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

3.加强外语人才培养。

语言具有承载与构建文化和标记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开展涉外工作和相关研究的关键支撑。但中国目前所能掌握的语言覆盖面已经跟不上国家在世界的快速发展。现今中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开设明显不足,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中国近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多种。像波斯语、土耳其语和瓦斯西里语3个语种的人数还算较多,但希腊语、希伯莱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和菲律宾语等8个语种学习的人数很少。所以说,当前语言成了我们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开发新丝路的伟大事业当中的一个瓶颈。对于文化的“走出去”,语言人才的培养也十分的关键,今后我们应有计划的增设小语种教学,培养更多的非通用语言人才,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既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闭门造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境,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去克服困境,从而不断提升我們的文化软实力,加速中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型,推动中华文化在未来文化格局中发挥文明大国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伦灿.“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7(10).

[2]慕玲.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的五个维度[J].中国出版,2018(13).

[3]武波.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06).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走出去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