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牙结石在考古学中潜力巨大
2020-10-12AnnaGoldfield
Anna Goldfield
考古学家不喜欢芬兰西南部,因为这里除了最坚固的残骸之外,很难找到任何别的东西。松针落在北方森林的地面上,使土壤酸化,腐蚀掉任何埋葬其下的东西。再加上冰冷的冬季和春天的融雪,人造器物很容易在时间中粉碎。
因此,当博士生泰提·尤霍拉和考古学家阿曼达·亨利开始研究公元600至1200年铁器时代的人们如何生活时,他们决定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着手:埋葬在鲁伊斯塔里公墓里的遗体的牙齿。
考古学证据不仅仅是陶罐、工具、骨头或坍塌的建筑——还有些证据的体积要小得多。研究者现在正将“微残骸”看作考古学拼图中的重要碎片,在它们的帮助下,去重构古人的生活。
人类牙齿间的缝隙,就是微残骸的超级富矿。吃进嘴里的颗粒物质,往往会附着在我们牙齿表面形成的菌斑上——这就是为什么牙医总叫我们要好好刷牙并使用牙线。时间久了,这些菌斑就会硬化成名为“牙结石”的物质,其中封存着一个人口腔里的微小记录:吃过什么食物、什么药物、乃至如何将牙齿用作工具去咬和撬。对于牙结石及其中封存线索的研究才刚刚兴起,就已经被用在了许多有趣的考古学问题上,比如尼安德特人的食谱中包含什么。
维京时代的日常生活
鲁伊斯塔里公墓是一个维京时代的公墓,北欧的维京时代大概在793~1066年间,相当于中国晚唐到北宋中期。
1968至1992年间,鲁伊斯塔里公墓被发掘,留下了大量可供研究的人类遗骸。研究团队在这些遗骸中仔细查看了32份牙结石样本外加一些沉积物样本,这些沉积物在最初的发掘中被归为两类,要么是“未确认的有机质”,要么是简单的“泥土”。
两位研究者最初的目标是寻找植硅体,即植物长出的一种无机质骨骼。植硅体是由随地下水被吸进植物组织内的微观矿物颗粒(比如二氧化硅、草酸钙)组成的。当这些矿物沉积在植物细胞的内部和周围时,就会形成一个用来强化植物的框架。在植物死亡分解之后,这些矿物颗粒还能在几百或数千年内保持完好。
植硅体是什么形状,取决于它曾经沉积的植物细胞是什么类型,因此这些微小的结构常常可以用来确认考古现场内部或周围生长的植物——或是古人曾经放进嘴里的植物。
意外的是,这次两位研究者只在遗体中发现了一种植硅体,而且位置离牙齿很远。他们是在一处沉积物样本中发现它的,样本来自一具遗体手臂上佩戴的手镯,而遗体的手臂被叠放在原本是胃的位置上。有可能这个植硅体来自死者的胃,但目前看证据还太薄弱,不足以支持关于它的来源、性质或意义的结论。
考古学里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诱人的提示和微小的信息,本身不能得出结论,却能添加重要的线索。虽然研究者没有发现他们希望的植硅体,但却发现牙结石中包含了羽毛、肠道寄生虫卵和动物毛发片段的微残骸。
鸟羽片段进入口腔的途径或许是一只羽毛枕,也可能只是古人在给鸟拔毛的时候吸进去的。
两人没能根据虫卵判断出肠道寄生虫的种类,但是虫卵的存在,说明这些铁器时代的人们或许有消化道疾病或健康卫生方面的问题。
一些动物毛发已经确认是属于绵羊或者山羊。它们没有染色的迹象,说明如果这些纤维来自织物,那它们多半来自毛纺的初级加工阶段。其中有少量是鹿或驼鹿的毛发,可能来自铁器时代芬兰人埋葬死者时覆盖遗体的兽皮。
这些都是微小的细节,但它们也为多年前的人类生活画面添加了质感。葬在鲁伊斯塔里公墓的这些人们,有人也许整日纺织毛线,有人也许患有长期胃痛。当这些人死去,前来哀悼的人会为他们埋下优质的随葬品,比如驼鹿的皮毛、纺织布、羽绒枕头,或者那只藏着唯一植硅体的手镯。
微遗骸和牙结石可靠吗
亨利认为,“微残骸”这个发展中的领域包含了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它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了解古人以哪些植物为食。但亨利也遗憾地指出,有的研究者会过度引申微遗骸的含义。她说,单靠一粒淀粉是无法绘出一个人的完整食谱的。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博士后克里斯登·罗思同样在研究植物微残骸,她特别介绍了植硅体研究中的一些益处和陷阱。虽然这些微小的植物化石保存完好,但它们并非不可摧毁。况且一株植硅体的形状未必能显示它来自何种植物:同样一株植物,可能在不同的细胞中产生不同形状的植硅体,而许多同属一科的植物又会在分子层面上很相似。研究者往往能看出一株植硅体是来自木本还是草本植物,但要做更详细的区分就极困难了。
罗思补充说,研究古人的生活时,在遗体口腔中发现的微粒能提供诱人的线索,但它们不应作为推测古人行为的唯一证据。说到底,这些微粒也只是整幅拼图中的几小块而已。正确的态度,是在考古现场用它们来补充对其他物质的分析。在某处现场,即便是考古学家挖开的泥土也可能包含宝贵的信息。对现场的土壤和沉积物做一番微观考察,或许就能得到水流或气候变化方面的线索。
现在,考古发现的牙结石样本越来越多,有些来自新的考古项目,有些则是在博物馆收藏中发现的。解读人类牙齿中隐藏的证据,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而那些没有被好好清理的牙齿,虽然让牙医皱眉、本人哭泣,没准会成为未来考古学家的宝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