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对机构和散户不该厚此薄彼
2020-10-12黄湘源
黄湘源
近日,一份关于基金的研究报告发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叹:聪明钱太多,割韭菜难度也在加大,基金暴富的神话正在消失。如果这则报告所说的现象真的正在成为现实,那确实是好事。但怕就怕监管层仅仅只是嘴上说不干预而已。
不干预不要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目前仍难免还带有跟原来的行政审核制难分难舍的先天性联系,特别是在与IPO相关的利益机制的改革上真正触动到发行人、投行乃至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奶酪依然很难。但正所谓欲壑难填,一些机构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地拿割韭菜难说事,无非就是想借他们理想中的所谓市场化改革之手为他们谋取更多的利益。不过,恰恰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市场化的问题上,不要说市场的眼睛容易为之所惑,很多时候管理层也难免欲拒还迎,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他们所预设的陷阱。
最近,发生在天山生物等三妖股被停牌和立案调查事件上的奇怪谈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三妖股接连涨停,表面上看参加炒作的似乎都是散户,且在停牌过程中,上市公司多次自查信息也都披露显示,上市公司方面并没有更多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但这难道就能够说明散户是此次无厘头炒小炒差超低价的主力军吗?随着证监会的深入立案调查,如果并不存在什么别出心裁的内幕交易的话,事实真相或终究不难证明,所谓“散户主力军”炒小炒差炒低价所构成的“新型市场操纵”或“新型股价操纵”,充其量不过就是此前曾经发生过的“涨停板敢死队”之类市场操纵股价操纵行为的翻版罢了,而如果真如此,又何新之有?注册制条件下如果还像此前在行政性的监管机制下所习以为常的动不动就借一个新名义指鹿为马,监管的矛头不指向兴风作浪的莊家,而偏偏指向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散户,那这不仅恰好给了那些躲藏在众多散户的背后操纵和炒作天山生物等三妖股股价的大鳄们一个在监管的火眼金睛之下依然还能得以瞒天过海蒙混过关的理由,同时,也等于是给了那些开始埋怨割韭菜越来越难的机构们一个要求变天的更好借口。而这,对于刚刚说过“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却又忍不住要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充当炒小炒差炒低价主力军的散户大打出手的监管者来说,岂不也是莫大的讽刺?
要坚决遏制机构投资者割散户韭菜的利益冲动
其实,如果非要说天山生物等三妖股的炒作有什么新意,新或者就新在97%的散户不仅成了掩护金融大鳄的挡箭牌,某种意义上也许也已正在成为在他们操纵之下收发自如地炒作股价的一种特殊的市场载体。而这与基金所不由自主地发出割韭菜难的叹息,恰好形成某种鲜明对照的同时,在鱼肉散户的共同目标上,也有着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异曲同工之妙。公募基金在管理层心目中本该是吸引散户投资者委托理财的理想渠道,可基金队伍做得越大,对散户的吸引力却反而越小。众多散户非但没有顺理成章地自觉投靠基金,却纷纷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跟风投机炒新,这里面难道不也有着更多值得人们去深思的问题吗?
显而易见,问题并不在于散户聪明还是不聪明,而是在包括某些基金在内的大机构大资金过于习惯了把散户当成韭菜来割。再傻的散户也不难在自我保护上逐渐变得聪明起来,散户的这种行为倾向并不只是一种有奶便是娘的天性本能表现,相反,恰恰更为具体地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投资者教育如果不能切实地从关注投资者尤其是散户这样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入手,而是高高在上地停留在脱离实际的所谓正面教育的形而上的话,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投资者教育如此,监管当然也就更是其如此了。
不难设想,监管者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不是切实地去纠正包括基金在内的大机构大资金割韭菜的倾向,而是越发倾向于偏袒机构的去散户化利益主张的话,那么抽刀断水水更流,非但不可能更顺利地达到稳定和发展市场的目的,反而势必将有可能更加适得其反。正确的治市之道,并不在于遏制散户人往高处走的趋利倾向,而是坚决遏制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割散户韭菜的利益冲动,从而更切实有效地将投资者保护落到实处。只有让割韭菜变难,方有可能让基金和散户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更好的实现利益共享的道路。而这何尝不也正是我们在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予以关注和更好地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