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口语教学策略
2020-10-12李发权
李发权
英语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构成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能否达成交际目的的最显著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有具体化、易于评价的要求。通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以说提升听力、以说促进阅读、写作能力。
1. 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夯实学生口语基本功
英语的口语学习肯定要从音的模仿学习开始,就得“鹦鹉学舌”般地模仿,只有模仿得像和准,我们的口语的基本功才扎实了。音包括单词的发音、语群的连读、轻重读以及句子的断句、升降调等。
在单词教学时,首先要注意元音的发音,长短音、单双元音的区别等,通常情况下,单词中的元音音素发音准确了,单词也就基本读对了;其次要注意单词的重读,有些单词重读不一样,意思或者词性会不一样,到位的重读也会让单词听起来自然、舒服。
在句子教学时,先要学会按语群(或意群)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会造成对方理解的歧义或困难,接着要去模仿连读、轻重读、失爆等,最后练习句中和句末的升降调,如此说出的英文就有了基本的“洋腔洋调”。
多种形式的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模糊的语法,尽管不完全靠谱,但在口语交流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
2. 创设语境、培养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英语口语的音的练习是单向的、非公开的,而口语的交际是双向开放的,许多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就会怯场退缩,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说英语,解决敢说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气氛,让学生不感到紧张。如角色扮演,展示自编对话时可坐着说、可站着说、可在台前表演着说,让学生以他们愿意的方式无拘束地展示他们的口语交际;可以同质或异质分组,让他们在组内自由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其次应尽力组织多种形式活动让学生在课上用英语说他们想说、能说的内容。活动形式要多样,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为交际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话题选择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难、太偏、太专业等。如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小话题的诸如手机、追星等的辩论会;短剧表演;演讲比赛;做学生喜欢的游戏等等。
3. 设置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说地道英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使得课堂学习中并不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在新课改下,基于听说为手段的交际目的,必须要重视培养英语思维以适应快速的口语交流,否则交际将不会流畅,因此,在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时,必须通过系列的活动来解决学生怎么说地道英语的问题。
首先,組织丰富的快速问答式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敏捷性。口语交际需要交流的双方在接受到对方的声音时就要同步地理解其意义,并快速组织语言进行应答,思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根本来不及有汉语的翻译过程,因此,必须要建立英语思维的习惯。我们可以组织活动,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的快速应答反应,让学生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式的意义和语言表达的对应,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敏捷性。
其次,培养学生以语群(或意群)和句型为基本单位理解句意。传统的教学以单个词的理解为基本单位,以语法规则来规范理解句意,在以读写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中,这种教学侧重省时省力、效果会很好;但在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们要以意群和句型为单位进行表述的思维活动,这样,我们在口语表述时就会逐渐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不至于陷入先想好汉语、再对应翻译成英语的误区。
4. 渗透英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特定语言都承载着特定文化,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木。要让学生说英语,必须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沉淀,学生的交流必定是诸如问候、天气、喜好等浅层的内容,因此,在口语教学时既要渗透英美文化,了解英语表达习惯,又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样,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学习,学生就会用地道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单词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单词与所对应的汉语词语意思上并不完全一致,很多时候是几个汉语意思的叠加,还需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把握词的内涵与外延,恰当运用并进行交际。在固定搭配以及俗语、俚语、句型等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语言要准确地用在恰当的场合,不要想当然地按照汉语的习惯使用。在用英语开展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不时地针对所涉及到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对学生点拨,潜移默化渗透英美文化,使他们不会因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不顺畅。同时,交流时注意不要以个人隐私为话题,在活动中营造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言,感受西方文化。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和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24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坪城乡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