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红外热像技术测定小儿骶管麻醉阻滞平面的临床研究

2020-10-12龚雪赵春燕夏炳春林飞吴畏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针刺麻醉平面

龚雪 赵春燕 夏炳春 林飞 吴畏

【摘 要】目的:研究红外热像技术在测定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下皮肤温度的变化对麻醉阻滞平面的作用。方法:120例择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骶管阻滞组+镇静组(E组)、全麻组(C组),每组各60例。分别于骶管阻滞前、后10min、15min、20min、25min采用红外热像仪测定会阴部、T12、T10、T8、T6平面皮肤温度,骶管阻滞组同时采用传统针刺法测定痛觉阻滞平面。结果:①骶管阻滞麻醉组阻滞平面区域以会阴部、T12、T10和15min、20min时温度上升明显;②在骶管阻滞+镇静组,红外热像技术测定体温变化平面较痛觉阻滞平面高,但传统针刺法在小儿痛觉麻醉平面中因镇静药物的影响应用受限;③相对于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阿片类药物用量小,复苏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红外线温度测量技术无创、安全、客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传统针刺法,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阻滞平面的测定。

【关键词】红外热像温度测量;小儿骶管麻醉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0045-01

小儿骶管阻滞由于因其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操作简单而广泛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的麻醉中。

目前临床常用针刺法、触觉法(棉扦)、冷觉法(酒精棉球)三种方法测定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但触觉和冷觉并不能准确反映痛觉阻滞平面。针刺法可精确反映痛觉阻滞平面,但痛觉为主观感觉,需要患儿的配合和表达,且可能导致针刺部位的损伤,因此不完全适用于小儿、智力严重缺陷等人群。骶管阻滞可致阻滞区域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使其热含量和体表温度升高。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记录人体热场的影像装置,远红外热像仪可以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精确测定体表温度,其温度分辨率达0.01℃[1]。因此,本研究拟探索红外热像技术在骶管阻滞后麻醉平面测定中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择期行单纯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120例,年龄1.5岁到5岁,体重9-18kg,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管阻滞+镇静组60例、全身麻醉组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排除标准为患儿有脊柱疾病及骶管闭合、对局麻药过敏、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肺疾病、精神疾病、发育迟缓、近期有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患儿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h,禁饮2h,开进入手术室后,均盖上相同的薄被,手术室环境温度控制在23-25℃。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以4ml/kg/h输入1/4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核对病人无误后,监护患儿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记录不良反应(哭闹、躁动、呕吐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骶管阻滞+镇静组:麻醉诱导采用8%七氟醚(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81)吸入,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0.5-1MAC,调节氧浓度1~2L/min。患者改为左侧卧位,髋膝屈90度,两侧骶角连线作一等腰倒三角,三角的中心可触到一凹陷区域,其中心即为骶管阻滞穿刺点,七号注射器穿刺,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后,给予盐酸利多卡因4.5mg/kg(湖北天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839)和甲磺酸罗哌卡因1mg/kg(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73)配成1ml/Kg的混合液;完成后改为平卧位。全麻组(GA):患儿麻醉诱导采用8%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4%-6%,调节氧浓度1~2L/min。两组术中间断加用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国药准字H42022076)2ug/kg镇痛。注药30min后开始手术,手术缝皮结束后,全麻患儿停用七氟烷,带患儿苏醒后送入病房,术后随访3天。

1.3观测指标

①两组均在麻醉前和麻醉后10min、15min、20min、25min采用红外热像仪(意大利TECNIMED,Thermofocus 0800H5)测定会阴部、L2、T12、T10、T8、T6平面皮肤温度,并记录不同时点与基础温度(麻醉前皮肤温度)的差值(△t),以差值高于基础温度0.05℃为红外测定平面。②记录芬太尼的用量和手术结束后至送出手术室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③骶管阻滞组同时采用传统针刺法测定痛觉阻滞平面,观察小儿动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不同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两种测定平面方法采用轮廓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性别、年龄、身高及手术室温度比较(表1)

2.2E组与C组稳定后温度测试点差值△t

兩组患者麻醉后皮肤测试点温度均有升高,经过25min左右达到稳定,我们把E组各阻滞平面稳定后的皮肤温度测试点同C组相应的皮肤温度测试点测量值差值进行比较(P<0.05),结果E组测试点温度测量值均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相应点温度测量值(见表2)。

2.3 骶管阻滞组针刺平面和体温变化平面的关系

平行轮廓检验:F=1.876,P=0.097,可认为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麻醉平面的轮廓相互平行,即经皮温测定麻醉平面和针刺测定麻醉平面相互吻合;重合轮廓检验:F=194.848,P<0.01,认为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麻醉平面的轮廓没有重合,即经皮温测定麻醉平面高于针刺测定麻醉平面约2个平面。(表3)但本E组中4例因麻醉剂影响,针刺未观察到体动,无法通过针刺法获得相应的痛觉阻滞平面。

2.4两组芬太尼、手术结束后至送出手术室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

不良反应中,E组有2例哭闹,6例出现烦躁,而C组中有2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9例哭闹,5例烦躁,11例伴有血氧饱和度轻微下降。

3 讨论

小儿骶管解剖标志明显、骶管容积小、硬膜外腔脂肪组织疏松,因此骶管穿刺易成功,给药后易扩散,按照常用剂量用药后麻醉平面可达胸6脊神经。小儿骶管阻滞是临床常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广泛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部和下肢等手术。本研究中亦发现相对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阿片类药物用量小,复苏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在椎管内麻醉中,局麻药起效的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寒冷刺激→温感消失→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2],可见,温度觉的消失早于痛觉。皮肤血管的舒缩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所支配,在硬膜外麻醉中,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被阻滞区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随之升高。

近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因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对人体无创等特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已用于健康评估、疾病诊疗、中医经络、针灸疗法等领域。

本研究发现,红外热像技术测定相应温度变化平面的敏感性较高,较全麻组比较,骶管阻滞+镇静组在相应区域阻滞平面温度升高明显。同先前的研究类似,胡耀如等[3]研究亦发现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谭建强等[4]亦证实红外热像技术在测量蛛网膜下腔麻醉平面的临床使用价值。

本研究中,经红外热像测定的体温变化平面与针刺痛觉阻滞平面有一定的相关性,骶管阻滞后痛觉阻滞平面与温度觉平面有一定的相关性,温度觉平面高于痛觉阻滞平面,约有2个平面的差值。但不足之处在于因小儿的特殊性,需辅以镇静药物,但其对痛觉有一定的影响,仅少数患儿不能用针刺法测定痛觉阻滞平面,绝大部分患儿可具体测定相应平面。马啸等[5]研究亦证实硬膜外阻滞后红外热像的最高温度平面高于痛觉阻滞平面,通过红外热像技术可间接估计痛觉阻滞平面。

4 结论

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躯体及下肢阻滞区皮肤血流增多, 随着阻滞程度的逐渐加深,温度呈节段性升高;红外线温度测量技术无创、安全、直观,是一种无创监测麻醉阻滞平面的新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能配合的小儿,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有一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吕少文,李红,赵丽君等.人体红外热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意义[J].中国体视学与罔像分析,2002,7(3):150-152.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餐.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胡耀如,陈丽,吴洁,马智聪,崔红燕.椎管内麻醉后麻醉平面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05(06):552-553.

[4] 谭建强,陈宁,洪文學,刘平,周家强,邵兆军,刘强,何伟.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蛛网膜下腔麻醉平面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2,40(05):474-476+530.

[5] 马啸,陈宁,吕少文.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硬膜外阻滞平面[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02):87-89+92+161-162.

项目情况:

2017年四川省医学科研课题立项课题(项目编号:S17030)

猜你喜欢

针刺麻醉平面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清明的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