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2020-10-12明霞
明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中。很多学者认为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交际的新型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忽视语法教学,学生和教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参照2017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语法教学方法的探讨进行阐述。
1. 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与语法规则的兴趣
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语法规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英语没有语感,觉得英语学起来枯燥无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语法兴趣,首先我们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经常听英文歌曲,或者看英文电影可以很好地培养对学生的语感。如在讲授虚拟语气的导入时,我们可以先放一首美国乡村音乐《If I were a sailboat》,边听边填歌词:
If you 1_were a cowboy_, I would trail you,
If you were a piece of a wood, Id nail you to the floor.
If you were a sailboat, I would sail you to the shore.
……这样在轻快音乐响起时,学生们都提起精神,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填出歌词,教师同时提出问题:What is Subjunctive Mood? 让大家观察歌词的结构,思考虚拟语气的含义。另外,我们还可以选用其它的英文歌曲,如《If I were a boy》或者西城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而且,电影片段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如网上下载关于《Schindlers List》节选段,里面的经典台词If Id made more money, I could have got more out. 也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先给出一首英文诗歌,要求学生参看对比翻译,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语法规则。
2. 在情景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
在实际课堂里,我们还可以用图片加一些文字信息设置情景,学生根据图片造句,从而不断操练句型,这样印象会更深。如句型操练时,我们可以设置由学生们参与的活动的照片,并配上一些搞笑的语言,在幽默的气氛中,他们会越学越带劲。如我事先拍了班长的一张照片,他眉头紧锁,我在旁边配了这样一行字:He could have given us a happier expression. He wanted to have another chance.这一点正是符合新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活跃度训练。
3. 采用导师制小组等竞争合作制巩固学生的练习效率
我们学校一般是按照六大学科,分成六个导师制小组,在各个小组里有负責每科学习的组长,我们在最后知识输出环节中,可以采用小组竞争制。
例如,在每次课堂结尾。我事先给出了八张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由组长选择,顺序就是看哪个组长速度快,八张图后有各个不同类型的题目,规定时间抢答对的小组就可以得分,最后累积总分,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这样可以让所有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课后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各种资源共享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组建一个英语学习群,大家可以在群里讨论问题和资源共享。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网上寻找一些虚拟语气的规则,如学生们可以查找if从句中的一般虚拟和混合虚拟语气等。课上核实一下大家查找的资料,课后大家可以运用网络查找一下其他的一些虚拟语气的规则,如虚拟语气中的倒装和省略。另外,我们还可以共同分享一些有趣的英语语法学习网站和影片,这样大家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可以缓解课堂紧凑的语法学习氛围;另外,学生还可以在QQ群里进行探讨和交流或者通过邮箱和教师就语法规则进行探讨,这样不仅我们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课改下,我们教师不能为教语法而教语法,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法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将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帮助学生掌握枯燥的语法规则,从而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继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在今后的高中语法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实践探索出更多充满乐趣的语法课堂,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法课堂的教育性,寓教于乐!
[1]黄河林.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究[J]. 科教导刊, 2012(05).
[2]沈冬梅.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语法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徐妙青. 情景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 英语教师, 2013(12).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