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0-10-12刘怀龙
刘怀龙
[摘 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种植,且种植规模相对较大。提升玉米种植品质与产量,是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并总结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102-2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玉米种植业走向规模化、机械化。与此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对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优化、创新,并采取新兴、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1]。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优化选种
优化选择玉米品种,是确保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前提与关键所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充分考虑玉米种植地的土壤、气候特征,对玉米品种进行优化选择,以保障玉米产量、品质。与此同时,选种时要仔细检查玉米种子的说明书、生产厂家、批准文号、出厂地址、生产日期等信息,优先选择产出率较高、种子发芽率较高的厂家;应仔细检查玉米种子的质量,避免选择破损较多的种子,以确保种子发芽率。例如,我国淮河以南某地,根据该地夏季涝渍多发的情况,选择了耐涝渍性能、抗倒伏能力较好的隆平206号品种,有效确保了玉米产量。
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需要对选择的玉米种子进行相应处理,即浸种、拌种、晒种。种子处理重点是使用杀菌剂进行杀菌,从而提升种子发芽率、成活率、抵御病虫害能力。磷酸二氢钾种衣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拌种药物。
1.3 深耕整地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是其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壤肥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尽管玉米对土壤特性、结构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如果玉米品种与土壤条件不适宜,则会导致玉米减产。鉴于此,播种前,应深耕土壤,深度约为25 cm,以确保玉米可以紧紧扎根于地下,有效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保障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深耕后应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整地,包括镇压、平地、起垄和做畦等,以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确保播种工作顺利开展、作物正常生长,并便于田间管理。另外,整地时应施加底肥,每667 m2施加复合肥4 kg、普钙10 kg、有机肥1 kg为宜。
1.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避免叶面之间间距过小而给玉米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可使每个叶片获得足够的光照,提升叶片的光合作用,加速玉米生长发育[2]。对于春玉米,紧凑型中早熟杂交品种栽植密度适宜控制在67 500~75 000株/hm2,平展型中早熟与紧凑型中晚熟杂交种适宜控制在60 000~67 500株/hm2,平展型中晚熟杂交种适宜控制在45 000~52 500株/hm2。品种相同情况下,夏玉米可适当增加4 500~5 250株/hm2。同时,可优化调整玉米植株之间的间距,变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避免玉米植株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环境通透性,从而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目前,可采用窄行距30~33 cm,宽行距67~70 cm。
1.5 播种时间
确保播种时间的合理性,有利于提升玉米种子出芽率、成活率[3]。以玉米种子发芽周期为根据,应将播种温度控制在12 ℃左右,播种深度应控制在8~10 cm。在我國,春玉米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夏玉米一般于6月中旬播种,秋玉米一般于7月中旬播种。播种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机械播种方式;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半机械化播种方式,从而提高播种效率。
1.6 水肥管理
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满足玉米植株正常生长所需营养与水分需求,是保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前提。应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土壤肥力和含水量等,合理确定灌溉周期、灌溉量、施肥量等,以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例如,我国淮河以南种植隆平206号的地块,以每667 m2产量500~600 kg为目标,并充分考虑当地土壤肥力为中等的实际情况,计算得出,每667 m2玉米地需施普通过磷酸钙40 kg、尿素30~35 kg、氯化钾15 kg。一般玉米发芽出苗期,田间持水量控制在70%左右为宜,春玉米通常需要进行冬灌,夏玉米则要在小麦收获前浇灌一次麦黄水;玉米苗期通常不需要灌水,田间持水量控制在55%~60%为宜;玉米拔苗期,需适时灌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75%为宜;玉米抽雄开花期,作物对水分较为敏感,需及时灌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为宜;玉米灌浆期,需及时灌水,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5%左右为宜。
2 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病害防治
纹枯病、黑粉病、玉米锈病等是玉米比较常见的几种病害,其危害及防治方法主要如下。
纹枯病主要影响玉米植株吸收水分,从而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减缓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4]。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可对叶面喷洒井冈霉素、多菌灵有效控制纹枯病蔓延危害。
黑粉病是由黑粉病菌感染所致,播种前可用粉锈宁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以提高玉米对黑粉病的抗性;选种时,选择对黑粉病菌抗性较强的种子,从源头预防黑粉病;播种前做好田间清理工作,将残留的小麦秸秆等上茬作物清理干净,避免小麦秸秆或者其他脏乱物体中留有病菌而对玉米幼苗造成感染引起病害。
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两面生出浅黄色卵形褐色的小脓疤,随后小疱逐渐破裂,会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为预防玉米锈病,应选择对玉米锈病抵抗力较好的品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将田间地头的杂草清除,以减少病原体;应适量浇水、施肥,提高玉米植株抵抗力。一旦发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通常喷洒两三次即可,每次间隔8 d。
2.2 虫害防治
在玉米虫害防治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2.2.1 农业防治。播种前深翻土地,尽可能减少土壤深处的病虫、细菌,将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切断;做好田间卫生清理工作,对上一茬作物残留的秸秆以及杂草、枯草清理干净,避免其中携带病虫或者病菌而给玉米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提高玉米植株生存环境的通透性,破坏玉米螟虫的生长、繁殖条件;采取轮作倒茬制,减少病虫对玉米的损害,促进玉米产量与品质提升。例如,某地区采取一年一倒茬的方式,头茬种植玉米,玉米收获后实行秸秆还田,第二茬种植花生。采取倒茬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肥力损耗,同时能降低虫害给玉米产量与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5]。
2.2.2 物理防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虫害防治中应用了诸多新技术、新设备,频振式杀虫灯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物理防治技术。实际应用时,需科学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的间距。通常,玉米田地势比较平坦,频振式杀虫灯之间的间距宜为200 m;玉米田地势比较低洼,则频振式杀虫灯之间的间距宜为150 m。同时,需对其高度进行合理设置,宜为1.5 m,以避免出现杀虫盲区,并使用三脚架进行固定,避免风力等因素导致频振式杀虫灯跌落而降低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效果。此外,完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完成后,需以30 d为周期,对某一频振式杀虫灯所处理的虫害种类、数量进行准确记录,并总结统计、深入分析记录结果,确定危害最大的虫害种类,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2.2.3 生物防治。采取性诱剂诱杀虫害时,重点是合理选择性诱剂的诱芯。应优先选择灵敏度较高、持效期较长的诱芯,从而提升杀虫效果。同时,要定期更换诱芯,以保障杀虫效果;实现诱芯、诱捕器分离,尽可能减少两者之間的相互干扰,提高杀虫效果;合理设置诱杀时间,如玉米螟虫需在其幼虫阶段进行诱杀,因为此时害虫抗药性较低,可从源头实现对玉米螟虫的有效防治。
3 结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具体包括优化选种、种子处理、深耕整地、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应用化学药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病虫害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对玉米正常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确保玉米产量与品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玲.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02,207.
[2]孙明涛.夏花生套种夏玉米高效立体栽培新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19(16):55,57.
[3]夏飞飞.玉米有机旱作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家参谋,2019(18):77.
[4]刘兆芳.玉米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9(16):98-99.
[5]张广信.食品原料玉米生产栽培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2019(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