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漯河市主要道路路侧绿地配置模式

2020-10-12张艳霞

乡村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漯河市植物配置

张艳霞

[摘 要] 合理的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能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美化城市环境。本文对河南省漯河市主要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得出常用的路侧绿地配置模式,包括“线型”树篱结合草花式、树篱绿篱密植式、大树模纹造景式、大树微地形造景式、色带流线式、滨水绿篱乔木间隔式、绿道融入式和集雨型绿地8种常见的模式,为道路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漯河市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4-83-2

城市道路绿地包括人行道绿化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地、交通岛绿地、广场及公共建筑前的绿化地段、街头游园绿地、林阴停车场、立体绿化以及滨河路、林阴路等多种绿化形式。其中,道路路侧绿地主要是指从人行道的道牙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宽度,其是道路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绿地形式。路侧绿地建设与街头绿地、街道游园等进行结合,可以满足市民近距离休闲需求。下面对河南省漯河市主要道路的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出应用较多的绿地配置模式,对今后该区域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线型”树篱结合草花式

这种模式运用的群落结构为乔木—花灌木+球灌木+绿篱灌木—地被草本,应用在淞江路路侧部分路段。配置时,运用广玉兰、大叶女贞等高大乔木作为背景,密植于绿地后方;中间层使用紫薇、碧桃、紫叶李等不同花期的花灌木进行直线式栽植;在绿地前方交错种植地被菊、丛生福禄考等草花地被,营造“前自然后规整”的景观风格。

2 树篱绿篱密植式

这种模式运用的群落结构为乔木—花灌木+球灌木+綠篱灌木,应用在淞江路部分路段。作为一种密植形式,其选用毛白杨、大叶女贞、黄山栾树等作为背景。在其前方自然栽植由桂花、樱花、碧桃等组成的花灌木层,花灌木层前方交错密植红叶石楠球和海桐球等构成的球灌木层,三五棵一组形成一个组团,与近路侧的绿篱呼应,从后往前形成“规整乔木—自然花灌木—规整球灌木”的配置模式。这种模式为动态的“小规格、高密度”种植模式,树木经过一定的生长时间形成一定景观效果,起到防护作用[1]。

3 大树模纹造景式

这种模式运用的群落结构为乔木—绿篱灌木,应用在嵩山路部分路段。该模式大多与园路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休憩行走空间,在乔木选择上多选用规格大、枝下高较高的大乔木,如合欢、大叶女贞、黄山栾等,搭配一些小乔木,如碧桃、红枫等,下木多选用红花檵木、金边黄杨、瓜子黄杨等多色绿篱植物,组成与园路走向一致的模纹色块。在体量上,为了与周边的建筑统一,栽植的苗木规格和绿篱栽种面积较大。大乔木树阵下的林下空间可以给行人提供遮阴。在景观上,可以做到春夏赏花、秋季赏叶、冬季郁郁葱葱。

4 大树微地形造景式

地形坡度对于景观环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通过设置起伏的地形,可以形成比较丰富的空间层次,通过营造微地形,可以获得较好的景观效果。该模式在路侧绿地中将起伏的地形与树木种植相结合,应用在南环路部分路段。群落结构为乔木—色带—草本,具体配置时,在高处密植杨树、大叶女贞等抬高视线,靠近道牙处种植瓜子黄杨、金叶女贞、麦冬等,利用地形形成比较特殊的视觉效果。以金山路(淞江路至龙江路)为例,路侧绿化带宽15 m,该道路的设计以“景人合一”为理念,设计地形为多变的沙滩海浪造型。植物配置按照不同的品种分区设置,既有高大挺拔的水杉林,又有高低起伏的花带,不同的色块造型组成大气的图案,有效缓解视觉疲劳,使行人和驾驶者感受到变化的绿色景观。分车绿化带内种植乔木及花灌木80余种,栽植水杉、红枫、枸骨球、龙柏造型树、女贞造型树及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色块植物,迎客松、景石与修建为放射状的立体水滴造型相互呼应,共同营造“景人合一”的氛围。道路两侧绿地以枫杨作为行道树,地被种植麦冬、鸢尾等,辅以不同的色带,中层种植碧桃、紫薇、石楠等灌木,上层种植大叶女贞,后排用法青进行封档并保留一些原有的杨树,实现乔灌结合、花木映衬、高低错落、疏密有致[2]。

5 色带流线式

这种模式运用的群落结构为乔木—花灌木+球灌木+绿篱灌木—地被草本,主要应用在长江路部分路段。该模式以绿篱色带作为主线,乔灌木围绕在色带植物的内外两侧按照曲线样式进行布置。后排选用竹类、广玉兰等群植,前方为三两前后搭配种植的红枫、紫薇、紫叶李等花灌木,点缀一些置石在色带周围,可以形成自然疏朗的景观效果。该模式适用于宽窄不一的道路路侧绿地,在道路绿地中应用较多。

6 滨水绿篱乔木间隔式

滨水道路绿地规划设计时,首先要确保水岸线的安全性,远离水体的一侧选用通透性植物,形成一定的透景空间,主要应用在沙澧河风景区的滨河路及堤顶路。这种模式的群落结构为乔木—花灌木+球灌木+绿篱灌木—草本,在临河一侧栽植垂柳等对驳岸修饰,将道路绿地与水系分割,确保安全。背景植物使用栀子、红叶石楠等低矮花灌木;靠道牙处的上木选择树形优美的银杏,栽植于堤顶路两侧作为行道树,中层选用红枫、紫薇等树形较好的花灌木,前后为“品字形”栽植,营造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效果。

堤顶路是沙澧河河道应运而生的游览观光型道路,滨河路除具有观光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交通功能,堤顶路则完全是非机动车游览观光道路,规划设计道路时充分考虑抗洪抢险的需要,虽然平时堤顶路禁止机动车进入,但是在危急时刻堤顶路同样可以作为抢险车辆的关键通道。堤顶路是城市主要的绿道慢行系统,路面以塑胶为主,行道树以挺拔、冠形优美的银杏为主,部分路段以美国红枫为辅,堤顶路的路侧绿化带与河流沿岸的滨河景观相融合,不仅有台地状的规则地形,而且有自然堆叠的土坡及人工假山,地形变化丰富。路侧绿化带植物配置模式多种多样,春季以观玉兰、海棠、樱花、碧桃、紫叶李等春花植物以及石楠、红枫、南天竹等嫩叶植物为主;夏季以观合欢、石榴、夹竹桃、紫薇等夏花植物为主,同时大量种植国槐、椿树、悬铃木、柳树等树阴植物,以便游客夏季乘凉;秋季不仅可以观赏黄栌、银杏、乌桕等观叶植物,桂花、木槿、木芙蓉等秋花植物,而且可以适当采摘火棘、木兰、木瓜、柿树等植物的丰硕果实;冬季则以雪松、大叶女贞、广玉兰等常绿植物景观为主,适当点缀梅花、蜡梅等观花植物[3]。

7 绿道融入式

绿道是一种形式新颖的绿地空间结构,是集生态、文化、科普、休闲、健身和娱乐于一体,具有公共性、开敞性、多功能性的一种线型绿地空间。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生物数量减少,城市外围的一些农田、河流、森林等生态系统面临被侵蚀的危机,使得城市内部的绿地难以满足市民的日常游憩、休闲需求。因此,将线型绿道系统融入城市道路的路侧绿地中,可以保持城市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及连通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满足市民对于日常游憩、休闲的需求。

8 集雨型绿地

城市绿地的本质功能是生态景观功能,具有社会游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而雨水的自然渗透功能作为绿地生态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能使绿地在自然滲透雨水的基础上收集并利用更多的雨水,使得超过绿地土壤具有的自然渗透能力后,多余的降雨可以留在道路两侧的绿地内,或逐渐在绿地中往下渗透,或形成一个浅水面观赏,或多余的雨水对绿地进行浇灌。结合雨水的使用方式,在路侧绿化带中可以使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边沟或者下凹式的绿地等。同时,要结合路侧园林植物的生长习性,引入集雨的海绵理念,在原有集雨措施的实施基础上,使用植草沟等形式将园林植物与集雨设施进行结合,实现集雨型绿地建设。

9 结语

本文针对路侧道路绿地的特殊性,总结了8种常见的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及具体的适用范围。当然,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一个初步探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比如,在淞江路的绿化建设中,对于绿道相关的概念,仅仅做了初步的尝试及应用,还需在深入调查绿道相关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居民区市民对于绿道使用的活动行为,进一步扩大绿道在城市道路绿化的应用,提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特别是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后,在南环路等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尝试性建设一些集雨型绿地,通过采取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路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相关的技术措施,将绿地吸收后多余的降雨收集后重新回渗到地下,有条件的用于绿地中进行灌溉。但集雨型绿地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技术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路侧绿地节约型建设中有所考虑,营造出良好的路侧景观带,为市民提供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金俊艳,陈丹维.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杭州市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浅析[J].园艺与种苗,2013(8):43-45.

[2]郭烨,段广德,敖利平.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3(2):55-57.

[3]付丹贺,刘新新.漯河市主要道路绿化植物调查分析[J].乡村科技,2018(3):48-49.

猜你喜欢

漯河市植物配置
喝醉酒的爸爸
漯河市许慎文化园保护与开发刍议
漯河市首评“十大青年创业之星”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讨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论述适用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重要性
漯河市关爱留守儿童百对城乡家庭“结亲”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