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地区不育男性部分精液参数分析
2020-10-12韦斌韦玲珊甘永安
韦斌 韦玲珊 甘永安
【摘 要】目的:对黔西南地区门诊756名不育男性部分精液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及汇总,研究和探讨其参数变化规律,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针对756名不育男性患者的年龄,液化时间,禁欲天数,精液PH值,精液浓度,总活力百分比,PR%,NP%和IM%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对不育男性患者根据年龄段划分,小于30岁有292人,30到39岁有364人,大于和等于40岁有100人,分为三组进行精液质量分析。平均PH值,平均浓度,平均IM%最高是4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分别为7.95、113.07和35.59%。平均精液量,平均精液总活力,平均NP%最高则是30-39岁年龄段人群,为3.39、64.61%和17.65%。可见男性不育问题影响各个年龄段男性,但影响比较大的则是30-39岁年段的人群。平均禁欲天数为4天,精液液化时间大于1小时有12人,占比为1.58%,精液PH值低于7.2有86人,占比为11.37%,无精子者37人,占比4.89%,PR+NP(总活力)%低于40%有76人,占比10.05%,无精子及总活力低于40%合计113人,占总人数14.94%。可见,精子活力低下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结论:男性不育患者除了跟精液质量有很大关系,还跟年龄段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精液活力有所不同,禁欲时间对男性精子活力和精子密度有影响,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异常,精子活力异常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精液参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0021-02
世界卫生组织将因男方因素引起的"妊娠等待时间(TTP)"超过12个月定义为男性不育。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由精液质量差和性功能障碍,其中精子质量差问题是根本原因,因此对不育男性精子进行检查,分析其质量,在治疗不育不孕过程,是最关键的环节。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第五版),精子浓度≥15×106/ml,不考虑精子运动的速度,将精子简单分为PR、NP及IM,正常参考值PR≥32%,PR+NP(总活力)≥40%。
1 资料情况
根据2020年上半年兴义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不育男性患者756人精液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1资料情况
1.2不同年龄组精液质量分析
2 分析方法
从表1统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平均禁欲天数为4天,精液液化时间大于1小时有12人,占比为1.59%,精液PH值低于7.2有86人,占比为11.38%,无精子者37人,占比4.89%,PR+NP(总活力)%低于40%有76人,占比10.05%,无精子及总活力低于40%合计113人,占总人数14.95%。可见,精子活力低下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从表2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对不育男性患者根据年龄段划分,小于30岁有292人,占30到39岁有364人,大于和等于40岁有100人,见表二统计分析数据,分为三组进行精液质量分析,平均PH值,平均浓度,平均IM%最高是4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分别为7.95、113.07和35.59%。平均精液量,平均精液总活力,平均NP%最高则是30-39岁年龄段人群,为3.39、64.61%和17.65%。可见男性不育问题影响各个年龄段男性,但影响比较大的则是30-39岁年段的人群。
3 结果
男性不育患者除了跟精液质量有很大关系,还跟年龄段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精液活力有所不同,禁欲时间对男性精子活力和精子浓度有影响,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异常,精子活力低下是导致不育的主要因素,应该及早介入对不育男性的检查和诊断。
4 思考与对策
男性不育症多表现为精子数量减少或精子质量的下降,导致精子质量下降主要受环境变化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男性不育过程中,如何提高精液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提高精液质量的主要措施有科学合理膳食,禁止抽烟和酗酒;摄取足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精子产生,注意周边环境对精液質量的影响。
5 结论
男性精液质量的变化,对不育症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对男性精液检查结果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简便、可靠、十分必要的针对不育症检查的方法,可以根据精液检测结果进一步仔细查找男性不育的原因,通过多方面综合分析,找到导致不育的原因,然后根据病因针对性开展治疗,能够达到治疗不育的目的,解除患者因不育带来的生活苦痛。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演进,有关男性不育症治疗将会有更多的检查检测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 肖宇,黄永刚,黄朝霞,吕杰强,王丽媛,姜振.不育门诊男性精液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2).
[2] 谢秀萍.825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常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05).
[3] 杨华军.216例男性精子形态异常实验室资料分析并文献复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