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春捂”养生
2020-10-12匡艳红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0008-01
来到珠海生活六年余,每到早春季节,总见不少老百姓时常穿着凉鞋,行走在大街小巷,愚深感不安。
俗话有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等等,亦有“人老腿先老”、“预防大于治疗,养生等于长寿”之说。
中国位于北半球, 从冬季向春季转换时,由于经过一个天气寒冷的冬天,寒主收引,在早春时节,人体皮肤、毛孔、血管多还处在收缩状态,加上春季室内平均气温低于室外,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暖,尤其惊蛰之后经常发生倒春寒,人体皮肤、毛孔、血管时而收缩时而疏松,对外邪抵抗能力减弱,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急于减掉厚衣服,以免患上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该“春捂”,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适当多穿一些衣服,才能更好的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
“春捂”,是一种保护自身、防止寒气伤人的生活养生方式,更重要的,“春捂”是一种自我祛邪的“治未病”、“治已病”模式。
《黃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载有“春三月,此谓发陈”,这是经过千百年验证,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摄生”指导。“春三月”,是从立春开始的连续三个月,“发”,有发芽、生发、放散、散开之意,“陈”,有时间久的、旧的意思,过去攒下来的东西,即陈久,与新生相对,故“发陈”有藏久外达之势。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来看,春天也是很多疾病的爆发与治愈的时节,如:皮肤病。
人在冬天的养精蓄锐时,由于冬季天寒地冻,人体皮肤致密,毛孔闭塞,体表皮肤、腠理累积着废液、外感寒邪等,如果加之既往慢性皮肤疾患,在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废液、外感寒邪、旧有皮肤疾患等,均随汗液排出体外,不失为祛邪“治未病”、“治已病”的有效途径。如若此时,过早的减少衣物,甚至着凉鞋,势必造成皮肤、腠理、汗腺收缩,汗液少、祛邪少,甚则可致邪气内陷,入里伤及经络、脏腑。而“春捂”,一定程度上,可助阳气增强体表皮肤温度,促使皮肤、腠理、汗腺的顺利打开,利于汗出,利于祛邪,利于治病,利于健康。
“春捂”养生有讲究。
(1)捂足——“睡前一盆汤,胜过开药方”。宜泡脚,不宜穿凉鞋。脚暖暖全身,脚冷冷全身,病邪就可乘虚而入。
(2)捂腿——“人老腿先老”。宜护腿,不宜露腿。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升,穿衣时要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于春阳之气升发,"上薄"以防阳气升发太过。否则,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时露腿,风寒袭击腿部,会出现腿部发凉、麻木、酸痛等不适,甚至可能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3)捂腹——“脾主大腹”。腹部宜暖,切勿着露脐装、低腰裤等,肚脐(神阙穴)一旦受凉,常会腹痛腹泻。若长期失暖受凉受寒,易患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
(4)捂胸——春季是心肌梗死发病高峰期之一,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也特别高。春季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冷暖无常,人的情绪不稳,往往会加重心脏病患者病情。衣着保暖是避免心脏病复发或病情恶化的方式之一。
(5)捂颈——颈部需要保暖,勿穿低领衣服,可佩戴丝巾。否则颈部受寒气侵袭,滞留颈椎关节,血管收缩,肌肉酸痛,不利于脑部供血,易引起颈椎病、脑部供血不足、头晕等。
(6)捂头——头部不宜受凉,尤其不宜清晨洗头,否则易受风受寒,出现头痛、感冒等。
作者简介:
匡艳红(1977-),女,湖南武冈,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证的规范化研究、疑难病证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