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面前隐瞒为哪般?“需要”理论或可解读

2020-10-12羽衣翩翩

科学大众(中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吴某家庭成员感染者

羽衣翩翩

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如无影狂魔,在新年伊始、时序接替之际,自武汉至湖北,迅速向全国肆虐蔓延。驱散疫魔之后,我们再来反思这场疫情带给人们的创伤,特别是那些在疫魔肆虐中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生命,让人感到深深的伤痛。

阻击疫情,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单独战斗,也不是一个地方、一个省份的分割战役,而是一场众志成城的联合战役。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争打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都是一道防线,而一个有意或无意隐瞒者瞬间的侥幸、恐惧心理,将造成防线的节节败退,不仅延误了自身治疗的最佳时机,还给周边人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严重干扰防控大局,可谓害己害人。

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为什么还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也许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

事件回放

据贵州省卫健委通报,2020年1月17日,在武汉工作的吴某一家4口从武汉乘机返回贵州,春节期间,吴某一家与父母同吃同住,还多次邀上亲朋好友聚会。后来,吴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曾先后在两家医疗机构就诊,1月30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地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和采样检测。不幸的是,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有7人呈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包括吴某和他的妻子、儿子、父亲、兄嫂及侄女。

因为一人心存侥幸导致全家被感染的事情还不止一例。浙江一名3个月的婴儿被确诊,安徽最小确诊患者仅8个月大,均是被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传染。黑龙江哈尔滨也公布了两起因家庭聚集而引发疫情的典型案例,其中1名患者传染了4名家庭成员,另一名患者造成2名家庭成员确诊,4人为疑似病例……

一人染病,殃及亲友,这一个个案例刺痛了许多人的心。

生理需要一活的渴望与死的恐惧

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如果错误地将感染等同于接近死亡,在死亡恐惧被唤醒的一刹那,出于本能的回避,极有可能出现掩耳盗铃式的故意隐瞒。“不看、不听、不处理=没有感染?”这个不成立等式会将人推向危险的边缘。鸵鸟心态的破解之道在于接纳恐惧,唤醒“生”的渴望,依靠专业人员、借用科学的检验和治疗来增加生命的保障。

安全的需要一对熟悉的依赖和对不确定的担忧

戴着口罩、护目镜,穿着隔离衣……这些场景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再加上网络上时不时出现关于医院、感染者的负面消息,这些都可能导致缺乏安全感的感染者平添许多失控与不确定之感,继而影响其做出理性判断。这时,发现端倪的周围亲友需要特别的理解,予以耐心劝解,帮助其正确认知医疗环境的专业性和安全性,鼓励并推动其及早就医。

爱与归属的需要一被接纳的渴盼与被抛弃的担忧

身处家人、朋友等集体中,获得情感、归属感、信任、友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疑似感染者或感染者因为需要隔离治疗,空间上必须远离亲人、朋友。独立面对不确定,这对于归属感需求强烈的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此时,家人和朋友隔空的支持对其来说特别重要。提前做出电话、微信等各种方式陪伴的承诺,在考虑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排出隔空陪伴值班表,都是不错的选择。

尊重的需要一被尊重的缺失以及被歧视的担忧

彼时,因为疫情的紧迫性,社会舆论及社会氛围还无法或来不及对确诊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投出更多的共情和接纳,出现了一些躲避不及的姿态,这种氛围会被每一个社会民众所感知。因此,当自己有可能成为“被躲避”的一员时,人格被贬低、自尊受打击的担忧,很可能让人在做判斷时变得患得患失。这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用更加尊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次疫情,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疫情中的每一个人。生病的人也是活生生的人,身处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中,彼此尊重的选择才会更加理所当然。

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人整体性的割裂以及标签化危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这一沉甸甸的标签,像一个魔咒,妄图擦去“人”除了感染病毒以外的所有属性、能力、优势、责任、角色。如果人丢失了社会属性,近似成了一个单纯的生物体,这何其可悲又何其可怕,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其实这一切并不会发生,即使作为患者,我们也是完整的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坚韧、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希望、我们必胜的信心都可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彰显,也一定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而抗击疾病的过程,也必将成为我们实现人生特别潜能的契机。认识到这一点,相信我们会更加有勇气做出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正确的选择。

面对疫情或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专业、权威的信息来源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这样既保护自己,又帮助他人。

(责任编辑:杨羽责任校对:陶韬)

猜你喜欢

吴某家庭成员感染者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男子将偷来的自行车送给了卖淫女
一顿早饭
左宗棠请客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