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效融合的探究
2020-10-12王联文
王联文
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活是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新的知识要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从而成为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获取新知识和信息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才构建成的。我们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善于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生活的融合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通过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去经历生活的一切,去创造生活;通过教育,人的生活内涵不断丰富;通过教育,人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不断领略并获得生活的意义;通过教育,人的生活境界会不断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校生活。例如在《心声》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篇文章置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场面来进行研讨。在朗读教学中,李京京的表现,赵小桢的朗读课文以及开公开课都是校园生活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来加以研读,这样课文中的教师形象与平时学生的表现,学生都可以回想起来。让每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又如在《最后一课》的研读中,小弗郞士先前那种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完全可以跟自己身边的同学联系起来。后来小弗郞士后悔了。这一点又可以做些思想教育,改正平时学生学习散漫的思想,做到知识和育人双丰收。
二、语文教学与家庭生活融合
“家庭生活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个场所。学生在家庭中茁壮成长的同时,也获得很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有关家庭类文章中,可以抓住一些特点来设计自己的语文教学。例如在教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回家与父母爷爷奶奶散步,或者可以观察周围人一家几口的散步情境,然后在研讀时,让学生先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感受是什么,从而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主题。在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就让学生把“第一次洗碗、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种菜”等生活中的感受写出来。又如在教学《老王》中,有“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作”的句子,学生不好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那些平时日子过得较困难的人?也可以联系自己的邻居和同村的人加以理解。引导后学生会想到:乞丐,失学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教师启发学生,学生会体会到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强者有对弱者关爱的责任。这样就能把这篇文章理解透彻了。
三、语文教学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任何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而且必然首先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课标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广阔的背景,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诸如针对街上许多的广告词可以从中去找些错别字。在平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歪风邪气,不道德的行为等可以让学生辨别事件的真伪、善恶、美丑等。如《蒲柳人家》一文中,对一丈青大娘与几个船夫打架的描写,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那种仗义的性格,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身边是否也有象一丈青大娘的人。在《威尼斯商人》教学中,可以看出夏洛克的心狠手辣,也可以看出法律的公正性。在指导阅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因为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动物植物,都具有人的思想、性格、行为、心理,是“人间生活的折光”。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文中写了几个小伙伴在看戏回来的路上采豆的事。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如果身临其境,自己会不会那样做?在社会生活中,自己和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更有趣的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只要学生联想自己,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描写生活,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去感受生活,改造生活,创新生活。
四、语文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人是大自然的作品,也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环境常常成为课文描写的对象,如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明月松间照、大漠孤烟直、客色青青柳色新等画面,这些都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要使语文的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就要面向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就要关注与自己相关的社会生活。在大自然活动中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会对自然界产生不同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又时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爬过山,站在山顶上的感觉。诗中那种开阔的胸襟,那种立志拼搏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就明白了。在教学《看云识天气》“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段时,学生就会把平时生活中的感受,较好地回想起来,也更好地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描述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领悟和启迪,再把这些领悟和启迪融入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