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言丁香“结”难解

2020-10-12徐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宗璞丁香花丁香

徐静

《丁香结》是统编小学语文六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当代散文名家宗璞先生。《丁香结》是一篇经典的状物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对丁香的喜爱之情浸润在字里行间,用细腻的文笔描写盛放的丁香花之美。文章前半部分写丁香花,后半部分写丁香结。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我们创造了“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解不完;人生的问题也解不完。人生需要这份豁达,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历经磨难,更应豁达,不落传统文学作品以丁香表哀怨的窠臼,才思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当读到文章结尾句时,“善问者”小茹质疑道:“老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按理说‘结解不完、人生问题解不完是难过的,为什么作者却说‘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嗎?”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我知道,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贯穿全文的难点,只有理解了这句话,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宗璞豁达的心胸。为化解这一难点,巧解“丁香结”,我采取了“四妙招”,使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人物内心。

一、追本溯源——“巧”识“千千结”

“结”的意思是条状物打成的疙瘩:蝴蝶结、领结……丁香结是古人对丁香花的形象的描述。丁香共四瓣花,像一个结,也像人的愁绪,所以古人笔下丁香花就是丁香结(愁)。

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上的丁香花苞,接着出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盘结的图片,两相对照,学生明白了丁香花蕾丛生如结的特点,进而认识到“丁香结”这一称谓的贴切形象。之后,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第一处直接描写“丁香结”的句子: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引导学生从中明白“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作者之所以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二、旁征博引——“妙”懂“雨中愁”

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名字的由来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了解她的象征意义。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于是,我出示了文中第二处描写“丁香结”的句子: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在反复读中使学生初步明白“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作者之所以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之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读第四段描写雨中丁香花部分,有同学说,这里引用古诗词“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明显感受到了丁香所代表的愁思与哀怨。我随即出示了课后链接中古人关于丁香结的四首古诗词: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同芭蕉不展丁香结,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冯延巳《醉花间》:“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联系诗意及诗人写这些诗的背景,使学生领悟到古人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

三、知人论世——“重”解丁香缘

读到这里,“愁怨”似乎成了丁香的代名词,我让学生去掉两句诗词再读第四段,把自己放进画面里雨中观景,于是,有同学从“格外妩媚”“莹白”“渗过来”等词中发现雨中的丁香有另一种美,而作者对这种美是赞同欣赏的。此时学生产生了更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宗璞眼中的雨中丁香与诗人的截然不同?

为解决学生的疑惑,我出示了宗璞的生平及她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宗璞可谓命运多舛。宗璞的命运经历了异于一般人的磨难。她从小体弱多病,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她有一曲自叙生平的散曲曾经这样自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虽然是游戏之作,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她创作的艰辛与执著。“从来病骨难承受”并非虚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她的视网膜多次脱落,无法阅读和用笔写作,从此她告别了阅读,所有的作品均由口述完成。除了承受个人生命的挫折之外,宗璞还经历了太多个人生命之外的坎坷,“文化大革命”中一家人深受迫害,父亲冯友兰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待遇,再后来是慈母撒手人寰、小弟英年早逝、父亲圆满归西、丈夫溘然辞世,所有这些都让宗璞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这些遭遇历练了宗璞从容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宗璞之所以有这样的胸怀源于她的优越出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无论是令人羡慕的出身还是让人感叹的遭遇,宗璞都坦然地接受,她没有停留在家庭的儿女情长、个人经历的悲苦上,把这些经历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化为前行的动力,所以宗璞的文章总是积极向上、豁达乐观。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原本热情而单纯的宗璞,经历了预想不到的人世沧桑和民族灾难。文革中,她的家被抄,父亲被揪斗后关进“牛棚”,自己也在单位被红卫兵揪斗。十年里,她尝尽了人情冷暖,看遍了形形色色的丑恶和人性沦丧。或许正像其早期顺境造化了她一样,这一时期的痛苦、磨难和坎坷,也从反面“造化”了她——十年间遭遇的一切,不时震撼她的心灵,使她的梦幻破灭;极端压抑的生存境况,促使她能够认真思虑生命存在的底蕴。

于是,等她搁笔十二载,1978年以短篇小说《弦上的梦》重登文坛时,她的创作虽仍保留了青年时代的那种清新、朴素、优美的风韵,但少了些单纯、透明,多了份沉郁和沧桑。无论是《弦上的梦》,还是《我是谁》《三生石》等作品,都具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意味,呈现出痛定思痛、悲愤深广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作品的女主人公,也由第一阶段单纯、清丽的年轻女性,改换为饱经沧桑却意志坚定的中年女性,如慕容乐、梅菩提等。这一转变,是时代给她的创作留下的深刻烙印。

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两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读完这段资料,我再出示第七段:

每個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我让学生把作者的经历带进去读,大家恍然大悟。

四、诗无达诂——齐话“丁香结”

课文解读到这里,大家是胸有千言,不发不快。

小诺: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了。

小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忧愁,所见之景皆带着愁怨;人乐观,所见之景都含着欢喜。正因为宗璞这么乐观,所以她才能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丁香花的美。

小茹接道:她也才能用那么优美的文字把丁香花写得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小亦:她也才能一改古人眼中雨中丁香的愁怨,而发现雨中丁香的独特的美。

小悦:宗璞所经历的那么多的磨难就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的结。

小凡:丁香结代表着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另一件又来,有时候累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小品:宗璞也正是在解一个又一个的结中写出了那么多的作品,拥有了精彩的人生。

小玉:生命有结,多姿多彩,那一个个结,需要用豁达的胸襟去化解。

小静:如果老舍能解开心结,说不定就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更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我点点头:宗璞独特的出身、深厚的学养、多难的阅历影响、砥砺出这样举重若轻的宗璞,她更愿意把经历的苦难藏于心底,甚至化为乌有而剩下“生的喜悦”,呈现读者美好,给予人们力量,她说:“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些许抉择的痛苦,我便心安。”“她的作品不是用来展现暴力的摧毁,而是用以呈现一处获救的‘方舟”。

我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去读,大家见解更为深刻:

小方:“结”是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不逃避。

小路:有时候,我望着作业本上的奥数题就崩溃。但是,我没有放弃,翻书查资料,画图标数据。题终于做出来了,真是大快人心!

小奥:我们遇到生活上的压力,在考试中失利,与同学争吵等生活中不顺利的事情,虽然让人不愉快,但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

小力:人生的意义或乐趣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平顺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快乐。

小晓: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我为学生精彩的发言鼓掌,总结道:面对丁香,作者一反古人的情感,并不是一味地哀愁,更没有产生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丁香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真实,才充满乐趣。

正是这一系列“读、品、悟”的引导,学生深入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难点迎刃而解。

由于地域差异,时代久远,一些文句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了学习的难点,我们要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难点得到有效化解。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堂成功的课,不能只考虑环节设计的精致,更应关注孩子,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为我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如何让学生保有一颗诗心?通过读写结合,跨学科协作的形式解读诗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诵读唱诗,可以让学生在多维比较中感悟诗意;创作拓展,可以让学生在诗词创作中体悟诗歌意象的魅力;诗画结合,可以让学生发挥联想,用绘画填写诗句中的留白处。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及学生作品的展示,探讨初中诗词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一、领悟:在多维比较中感悟诗心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解读从来都无法完满,无法穷尽。一首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题》名家解读时有爱情诗、感遇诗、政治诗等之说。因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指导其多元解读,在多维体验、比较品读中完成诗歌的阅读尤为重要。例如学习李清照《武陵春》一词,可联系《醉花阴》《如梦令》对比南渡前后李清照的心情与写作风格,也可对比同属闺怨诗《望江南》中少妇的形象。《望江南》中女子的心上人在远方,“梳洗罢”,女为悦己者容,独倚高楼,盼望着他的归来。而写《武陵春》时,李清照国破夫亡已无盼头,所以“日晚倦梳头”。此外,可进行相应拓展,多给学生举出相近的诗句,如李清照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在对愁苦的描写上,这些诗句都独具特色。通过列举对比,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更为丰富的诗词寓意,也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独特的才情。

二、诵读:为诗篇插上声音的翅膀

朗诵让文字长出了脚,让黑白变成彩色。古代诗词多配乐朗诵,借以表达情思。作为声音的艺术,诗歌的自身魅力及内涵需要通过声音进行表达。诵读的目的并不是读给其他人听,而是通过诵读实现自身与诗人在心灵与情感上的交流。诗歌诵读的语气、语感均会对诗歌情感的表达有很大影响。可以说,诵读吟唱,是基于审美角度下对诗歌的欣赏与解读,是诗歌内在情感与读者自身情感的升华。

三、创作:用诗文描绘心中画面

儿童少年天生就是诗人,中学生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诗兴年华,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行创作,通过诗文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及生活体会。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诗歌赏读与写作早在少儿时代便已普及,不少诗歌大师,如我国王勃、李白,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等都是在十多岁之时便开始诗歌写作并写出了他们最优秀的诗篇。

1.声律启蒙,巧作诗词。格律,是中国古代诗词独有的创作准则,让诗词构成了声音回环之美。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篇,除了掌握诗词的情感意象手法外,还需了解诗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以及字数特点。对于古代近体诗而言,诗句是由两个音节组成基本句型,达到平仄交错的效果,因而称为律句。若是五言诗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是其较为基本的句型,若首字是“平”,则最后一个字也应是“平”,若首字是“仄”,则最后一个字也应是“仄”。“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平仄仄”句式亦可。课堂上,可利用季节与校园景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平仄韵律以及粘对原则,引导学生以“秋”或“春”为主题仿照五言音律创作绝句或律诗。

2.化诗为文,古诗新咏。诗歌内涵丰富,诗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无限情思,鉴赏吟咏古诗歌过程中,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立足古诗原有内容,并对诗中的留白展开扩展想象。在虚实有效整合下,形成自身的理解,化诗为文,创造出理解后的白话文。学生需要对诗人的作诗背景及平生做到详细的了解,在充分尊重诗歌的原意的基础上改写古诗,把自己从诗中得到的感受体验,按照自己喜欢的文体语言来表达,重塑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古典诗词中。例如读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初二学生写下了她对诗篇的解读: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深夜,一场大风大雨降至越州山阴。一户户农舍中传来了声声抱怨。在这样的一个雨夜,有一点亮光在一户简陋的小房中跳跃着,久久未息。住在这破落小屋里的,是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两年前,他被朝廷罢官,便回到了山阴故居。他,就是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今夜的这场大雨,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报效祖国的雄心。于是,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撑起病体靠在窗前,陷入了沉思……已是六十八岁高龄的陆游,如今卧病在床,他的白发愈发稀少,身上的衣服也一日比一日显得宽大。此时的他,早已失去了当年入仕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但他的心却依然紧系江山社稷,盼望着能为国家守卫边塞要地。陆游被罢官后,经济的拮据,内心的孤独使其处境十分艰难,但他在这偏远的小村中日夜向南眺望,坚守着内心的那片净土。

3.联想想象,淬炼文字。为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教师可选择适当的诗篇,将部分去掉,让学生用其他文字、意象代替,重新进行填空,进而形成新的诗篇。这样的形式极受学生喜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创作出更好的诗作。如,可选择《朦胧中所见的生活》进行实际的替换练习。让学生替换括号中的词语:在大海的黑夜里/(跃起的鱼)便是闪电/在森林的黑夜里/(滑动的蛇)便是闪电/在人体的黑夜里/(爱或恨)便是闪电/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就是闪电

通过这一形式,比直接让学生赏析原诗更有趣有用,既能激发创作兴趣,又能在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熟读前后詩句,留意其中的文字线索,就可以填写出合适的意象词语。

4.自由创作,诗心飞扬。生活中总有许多诗意的画面可以记录,通过不断的读诗、品诗以及悟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作诗热情,自然而然地喜欢通过诗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现代诗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诗作。

学生自己动手仿写、创作诗歌,他们能够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知识,阅读诗歌的乐趣,热爱诗歌,热爱生活。不少学生写出了让人惊喜不已的作品,诗作激情满怀、真挚动人。学生佳作汇编成册,成为诗歌教学的成果。

四、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融合诗歌活动

王学东老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以往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往往将修辞手法、语法、文学表现手法等鉴赏知识作为重点,缺乏灵活性,忽略了操作性以及实践性。[1]所以,诗歌教学除了在课堂营造浓厚的诗歌氛围,还需要丰富诗歌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唤起对诗歌的热爱。例如开设诗歌选修课,开展名诗阅读活动,进行诗词常识、诗句接龙竞赛,为古诗配画配乐、开展诗歌创作、朗诵等活动。

诗画乐本一体,古代诗词音韵和谐,在诗词中,作者往往会应用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所见的万千景观,内心丰富的情感思想等,同时,诗词通过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常让读者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例如,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可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品味小令中的列锦手法,名词排列的方式,理解马致远当时的心境,如何用从远及近,从景及人,用别致的句法、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通过绘画,学生能细品小令的28个字,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色彩、画面再现这一幅秋郊夕照图,勾勒他们心中“断肠人”形象,填补小令中的空白,以画品诗,品羁旅之人的无尽乡愁。

现今,已不再是诗歌的繁盛时期,诗词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在历史长河中,但诗心应一直流传。初中诗词教学,其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诗人,而是在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协同下进行诗词教学,使学生感受、学习诗词中富有价值的情感表达方式及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传承中华诗词传统文化。

注释:

[1]王学东.还语文知识教学以应有的地位[J].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少华,王土荣.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林崇德.面向21世纪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周振甫.古代诗词三十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7]刘忠强,钟绍春,王春晖,钟永江,孙思.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44-50.

[8]张守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融合初中诗词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宗璞丁香花丁香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宗璞:九十梦圆
丁香花
惦念
美丽的丁香花
宗璞的南东西北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丁香花
宗璞的“蓝天”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