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读
2020-10-12
盘和林:
让小店经济真正“小而美”
“一直以来,小店经济总是与环境恶劣相关联,让小店经济真正实现‘小而美,一个干净整洁的经营环境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参考餐饮行业,建立一个兼顾更多行业的小店环境评价体系,包括空气质量、墙壁清洁程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同时,小店经济往往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强,可谓‘铁打的社区,流水的小店。正是因为这种频繁流动,让小店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联系较弱,导致许多小店经营缺乏长期发展眼光,因此,还应当加入经营稳定性维度来对小店经济的质量进行评估。除此之外,社区关联度也是评估小店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建议采用生活必需品经营小店占比、小店营收占城市消费比重等指标来衡量小店经济与社区的关联度。” 中南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盘和林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未来我们需要推进更权威、更全面、更科学的小店经济评价体系,回归‘小而美的本质,更好地为小店经济‘画像。”盘和林强调。
厉以宁:
特区要登高望远、勇于创新、永不僵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分析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后,他建议深圳等经济特区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的窗口、改革的尖兵外,还要成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高地。
“深圳等经济特区过去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际上也是外循环拉动内循环的支点。如今除了继续当好开放窗口、改革的尖兵,还要一方面成为规则制度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外循环和内循环营造统一开放的良好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成为开放创新的示范区,以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成为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创新高地。”厉以宁认为。
“经历40年的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特区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相信只要经济特区能够团结凝聚多方力量、锐意进取、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将来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大都市。”厉以宁说。
刘世锦:
建设都市圈是一个被逼出来、
不得不为之的选项
“近几年农村结构、城乡结构和城市结构都在经历着未曾有过的历史性变迁。集聚效应加强、生产率提升,是城市化进程的一幅画面,另一幅画面则是已有的大型、超大型城市内部结构性矛盾加剧,甚至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显然,我们正面临着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与既有城市结构性矛盾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的夹缝中,加快建设都市圈是一个必然选项,准确地说,是一个逼出来的、不得不采取的选项。”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这样表示。
“都市圈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在降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大幅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有利于职住平衡,减缓拥堵、污染和通勤压力;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改善居住条件,获取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已有产能利用率,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带动创新和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转向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新发展方式。” 刘世锦认为。
刘晓春:
在“去全球化”中实现全球化
近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就“去全球化”發表观点,他认为,“去全球化”过程中依然有全球化,而且,“去全球化”后会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或者说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国应该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完善和提升产业结构,同时全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在新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一些国家要调整产业链,希望改变部分战略物资过分依赖国外生产供应的状况。由于许多物资目前都是依赖中国生产供应,于是不少舆论把这些都悲观地归结为这些国家要与中国经济‘脱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冷静分析、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刘春晓建议,第一,在抗疫及疫后国际产业链重构中,要利用我国战胜疫情的领先优势,牢牢掌握产业链重构的主动权,巩固、完善、提升我国产业链结构;第二,在重构产业链的竞争中,要把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国内供应链系统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第三,正确理解转型升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优胜劣汰;第四,积极参与和帮助一些国家自建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