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视经典:思辨性阅读的一个新视角

2020-10-12童志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苏洵

童志国

在诸多论述六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中,蘇洵的《六国论》无疑是经典,后世对其评价极高。也正因为其传世的经典性,《六国论》也一直被收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文本的《六国论》,其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笔者发现,不少教师能紧扣文章体裁——政论文,将其作为论述文的范本,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在议论文中设置分论点,从而有序有效地进行说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妥当的,也与语文学科的性质合拍。但是能不能再将该名篇的教学向前推进一步,着力于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尤其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开辟一条教学新路径?

鉴于此,笔者想到,如果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经典,变仰视为平视,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质疑思考:《六国论》真是一篇典范的论述文?文章有没有暴露作者的思维短板?其论证是否周密合理?……换言之,我们不将《六国论》当做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来学习,而是将其作为思辨性阅读的“标靶”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漏洞,并尝试改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设置分论点式的论述文写作思路。

现不揣冒昧,将笔者的思考和实践简述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一、质疑问难:经典存在的瑕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同学生首先梳理了一下《六国论》的行文脉络:第①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②段照应第一个分论点。第③段照应第二个分论点。第④段假设论证,六国如果“合力西向”似可避免破灭的结局,并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忠告。第⑤段针对现实发出感慨——不可“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这一行文逻辑来看,作者的思路严密,似乎无懈可击,如若深入文本的肌理,《六国论》在立论方面的“硬伤”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心论点:归因失当

思维敏锐的同学发现《六国论》第一个瑕疵就是中心论点的偏颇。众所周知,六国灭亡、秦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等等,属于典型的多因一果。

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从史实看,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即六国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政治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对“合纵”抗秦的政策不能坚持到底,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外因是秦国统治者积极变法图强,实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天下的物质条件。这一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具体描述。再加上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长期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由分裂走向一统,符合百姓的心愿。而秦国恰恰就抓住了这一契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人民的愿望,成了统一天下的主宰。作为文章大家的苏洵,对这一段历史肯定是了然于胸的。那么,他很武断地将多因一果的史实概括为简单的一因一果,如果不是出于特定的写作目的,其简单归因的逻辑思维无疑是有漏洞的。

《六国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连用两个否定句,排除了“兵不利”“战不善”的原因,然后很肯定地抛出自己的观点“弊在秦赂”。读起来,似乎很有气势,观点也不容置疑。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两个否定句上。从论证的层面看,排除法也是列举法,只不过是从否定的角度列举。列举法在逻辑中属于归纳法,并且是不完全归纳法;而在议论文中不完全归纳法往往是无效的。因为要论证一个观点的成立,运用列举法时必须穷尽所有的对象,否则就会有漏洞,容易让对手找到反例,从而推翻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实际的议论文写作中,作者是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列举,那么观点的漏洞也就显而易见。概而言之,六国破灭,排除了兵不利、战不善,并不必然地得出“弊在赂秦”的结论。要想得出这一结论(前提是“赂秦”真地能算六国破灭的原因之一),必须还要排除诸如“财不足”“力不够”“谋不智”“心不齐”等等原因,排除的面越大、对象越多,结论才越可靠;反之,结论就值得怀疑。从这个角度看,这两个从反面着手被排除的原因,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但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这一点,往往是证明文力所不逮的。

另外,在排除六国破灭的其他原因时,苏洵为何要列举“兵”和“战”?因为这一个概念属于同一范围——军事层面,其数目为二,但事实为一。除了为下文的议论张本外,是否还有别的用意?经过思考,我们认为有可能跟其喜好有关,曾巩曾说苏洵“颇喜言兵”,也有可能是影射北宋军事策略方面失误而导致丧权辱国的事实。

其实,《六国论》文章开端即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证明:这似乎存在观点(论点)先行的逻辑嫌疑。换句话说,苏洵根据创作意图先定下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他将六国分为“赂秦者”和“不赂者”两个版块,再逐一证明他们都是以财物、土地赂秦而灭亡的。这种为证明而证明的论述文,出现这样那样的逻辑漏洞就在所难免了。

(二)分论点二:强加因果

学生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两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在言说的对象上有抵触,不能统一。抽取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言说对象——“六国”“赂秦者”“不赂者”,我们就能厘清其中的逻辑误区。按照苏洵的观点,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以土地贿赂秦国。在中心论点中,六国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全称。在分论点一中,其主语是“赂秦者”,按照论题要一致的思路,这里的“赂秦者”与“六国”是同一概念。问题在于分论点二,其言说对象是“不赂者”,读者不免会问:既然中心论点是全称“六国”,这里的“不赂者”是从何而来的?是除六国之外的“不赂者”,还是六国之中的“不赂者”?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分论点就严重偏离了中心论点,因为文章是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如果指向后者,这就需要仔细辨析。

从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来看,分论点二中的“不赂者”指的是六国之中的诸侯国,具体指齐、燕、赵三国。以此反推,分论点一中的“赂秦者”就不是指六国,而是指六国中以地赂秦的是三个国家——魏、韩、楚。这样,苏洵的思路即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具体展开,一是赂秦者三国力亏而灭亡;二是不赂秦者三国因为赂秦者三国而灭亡,所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从中心论点中生发而来,在逻辑上无疑是自洽的。

至于第二个分论点的提出角度,一直为人所称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者认为苏洵在立论中有着很强的论敌意识,因为他考虑到有人会以六国中不赂秦者来反驳自己,所以他模拟论敌的口吻发问,并用“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观点来弥补自己立论上的不足,从而使得自己的观点滴水不漏。经过讨论,笔者同学生发现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一个因为假想而设置的分论点上。具体来说,苏洵将六国一分为二:赂秦者和不赂者,但是因其事先定下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那么如何解决“不赂者”与总论点中六国都赂秦的矛盾?可行的方法就是将“不赂者”与“赂秦者”关联起来,才有立论的基础。对应到分论点二,即“不赂者”在什么情况下因“赂秦者”的什么影响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说法才能成立,并最终得出“不赂者”灭国也是因为“赂秦”的结论?要使这一结论成立,似乎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赂者”在“赂者”的影响下,也变成了“赂秦者”,这样才能符合逻辑:六国赂秦,六国破灭。可事实是,这些“不赂者”自始至终仍然是不赂秦者,其最终亡国能不能归因于“赂秦”?显然不能!

其实苏洵在文中对“不赂者”亡国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里的分析,明确指出齐赵燕并非赂秦而亡国,而是因为失去外援而亡(齐国)、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燕赵两国)。换言之,在分论点二的统领下,第三自然段的分析与论点是格格不入的。退一步说,即使“不赂者”因为“赂秦者”投入秦国的怀抱,从而失去强大的外援,在抗击秦的吞并过程中败下阵来而亡国,那也不能得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论。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外援只是亡国的远因、外因、间接原因,不能将其等同于近因、内因和直接原因,更不能将齐燕赵三国的灭亡直接归因于“赂秦”。这是典型的强加因果,事实上也暴露了作者逻辑思维上存在的短板。

如何弥补分论点二的缺陷,有学生尝试将原文修改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放弃抗争,转而赂秦。”这样一改,虽然能修正分论点二中逻辑误区,但又明显背离史实,仍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们很是怀疑苏洵这个出于论敌意识考虑的自问自答的第二个分论点,是否真如后世论者所赞赏的那样无懈可击?

另外笔者指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在认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前提下,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为分论点的格式,来替苏洵拟制别的分论点,会有哪些思路?有学生写出:赂秦而斗志丧,破灭之道也;赂秦而民心散,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失外援,破灭之道也……这些都是很好的思路,体现了学生的真思考,也反映出其思维水平在提升。

二、知人论世:何以成经典

作为一篇论述文,《六国论》在立论和论证方面存在归因失当和强加因果两大逻辑“硬伤”,那它何以能够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并将一直流传下去呢?

(一)借题发挥:为讽谏而立论

明代何景明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这一评价切中肯綮,明确地指出了苏洵《六国论》的与众不同:并非就事论事地评价六国灭亡的原因,而是有目的地借题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苏洵有着先见之明,北宋后来就是因此而亡国的,此篇政论文有着惊人的示警作用。

众所周知,北宋王朝因其建立的特殊性,所以统治者重用文官、轻用武将,采用“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减边疆的兵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从而导致边关军事实力的虚空。历史上宋太宗发起著名的“雍熙北伐”(公元986年),目的就是要从辽的手里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以宋军的全面失利而告终。自此,北宋对辽就心存畏惧,战略也随之改变,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而对北宋乃至历史影响深远的是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达成的“澶渊之盟”,宋辽签订的协议包含一项: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协议开了很不好的先河,北宋从此踏上了输币纳绢、割地求和的屈辱之路。此后辽又多次向北宋贪婪索取,比如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之机,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

苏洵(1009—1066年)强调作文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主张文章应该“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六国论》出自《嘉佑集·权书》,该卷都是以历史和政治为评论对象的。作为一篇讽谏时事的政论文,《六国论》其实有着明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不能观点鲜明地批评执政者的懦弱政策,那只能采取迂回的策略,从历史中去挖掘素材,借古讽今、借古警今,这是苏洵的高明之处,也是本文超越其子苏轼、苏辙两篇同题文之处。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苏洵的《六国论》要达成很强的警示目的,文章就不能走寻常路,亦即不能中规中矩地从史实层面去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出于写作目的的需要,苏洵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做了艺术上的处理,屏蔽了主要原因,放大、强化了六国中部分诸侯国“赂秦”的做法,特意以偏概全,将“赂秦”上升为亡国的主因、内因,从而影射当朝执政者:输币纳贡割地求和并非上策,长此以往,终将步六国之后尘!我们认为《六国论》成为传世经典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从交际的对象和目的出发,大胆地“定性”和“重塑”六国灭亡原因,有着很强的现实可比性、针对性和劝谏性,取到了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文本本身:情感与文气交融

《六国论》的第二个特色,在于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强烈忧患意识。不可否认,撇开上述瑕疵,但就文本内容和写法来看,文章包含着苏洵强烈的主观情思,是一篇情理交融的政论文。无论是开篇斩钉截铁地提出中心论点,还是第一段结尾处对论点的强调,作者以沉痛的情感恳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论敌意识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读者悦纳自己的立论,起到了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情的作用。第二段中虽有叙述性的语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但这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形象,饱含着作者的痛惜之情和愤怒之意。文中还有一些明显体现情感的字眼,如第三段中的“惜”,第四段中的“呜呼”“悲夫”“恐”等等。这些情感字眼汇聚成一条情感之溪,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的焦灼、义愤和拳拳爱国之心,并时时激荡着读者的心。其次,文章综合运用引用、对比、比喻、假设等论证手法,使得文章纵横捭阖,气势雄浑,具有说服力;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很讲究,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四字句,读起来气势贯通,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最后,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一位人文士大夫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时政的深切关注使得其思人之所未思、言人之所未言。换言之,正是出于对国运民生的关切,使得苏洵目光犀利、思想深邃,站得高并看得远。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士大夫的优良传统,当苏洵将这种意识融于文字之中,《六国论》得到时人及后世的高度认同,就在情理之中了。另外,以充沛的文气来弥补说理欠缺并取得成功的政论文在古代并不鲜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这些结论是学生们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借鉴伙伴智慧,在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这些结论虽很稚嫩,但出于深度的思考和坦诚的交流,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以平視的眼光来审视经典政论文《六国论》,不难发现其瑕瑜互见。对文章呈现出来的瑕疵,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立论时主题先行的倾向,在今天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可谓比比皆是,这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何突破这一瓶颈,笔者认为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多训练学生的多向、逆向思维,经常指导学写多写一些分析文,尽量少写、不写“证明文”。

三、结语

这一次笔者指导学生对《六国论》进行思辨性阅读,目的不是批判和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能做到对经典教学文本不轻信、不仰视,而是辩证地分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读出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缝隙的修正之中,那么,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言经典常读常新、常教常新的意义吧。

中国人过去一直被诟病理性思维欠缺,说法虽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部分事实。目前,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人正以崭新的面貌更多频次地更大范围地参与处理国际事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美丽新世界的主人,发展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新性,虽然不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但指导学生在表达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做一个理性表达的现代社会合格公民,这是语文学科能达到也是要达到的教学和育人目标之一。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苏洵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秦史论
秦之胜,时运使之耶?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苏老泉大器晚成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伊朗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发表共同声明,决定谈判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