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秋』
2020-10-12袁勇
●袁 勇
一叶知秋。
对时序敏感的人,看到一片叶子脱离枝柯,如一只醉了的蝴蝶一样,打着旋儿,在袅袅的秋风中飘落,立刻便会感觉到无尽的秋意,凉凉地洇染了整个心胸。
最早的“秋”字,却不是一片叶子,而是一只昆虫。
围绕这个字,文字学家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根据它在甲骨卜辞中前后文的语意,推断它表示的是“秋”。
何以用一只小小的昆虫,来代表一个季节呢?
有人(如夏渌)认为这是一只蝗虫,蝗虫活跃的季节,刚好是秋天。也有人(如唐兰)认为,这是一种长有两只角的龟类。虽然如今并没有人见到过这样长相奇特的龟。
甲骨学“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诗人。他认为,这其实是一只蟋蟀。蟋蟀鸣叫的季节,正是秋天。而且,这位诗人文字学家认为,古人创造汉字时,字形常常是对事物的象形,字音则往往是对事物声音的模拟。秋字的读音,正像蟋蟀的鸣叫声。蟋蟀,又叫蛐蛐儿、促织。人们在呼出其名的时候,的确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鸣叫声。事实上,章太炎在《文始》一书中,就已经揭示出了汉字这一造字规律。比如蛙、鸡、鸭、鹅、鸦、猫这些字,同样是以这些动物的鸣叫声来命名的。
我们从这种富有诗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象形字的字形:上部向左右两侧弯曲伸出的,是蟋蟀的触须;中间是蟋蟀圆而大的脑袋;下部的左边是蟋蟀的足;下部的右边是蟋蟀的翅膀。这只代表秋天的蟋蟀,还出现在了《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随着天气的转冷,蟋蟀也由在野(野外)、在宇(屋檐下)、在户(门边),转而钻到了床底下过冬。
文字学家们认为,商代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春包含了现在的春、夏;秋则包含了现在的秋、冬两个季节。秋以大秋收为季节的中心。卜辞中常见“今秋”“来秋”“告秋”这样的说法。告秋,是商代人将秋收的情况,告诉先祖或自然界神灵的一种祭祀活动。
秋字中为什么会有一个火字呢?文字学家们也进行了多种推测。有人认为这与古人秋收后焚烧山林进行秋猎有关。也有人认为,在甲骨文时代,以大火星(心宿二)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纪历,所以秋字中有一个火。
秋是成熟的时节。而大自然的秋季,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转向寒冷和萧条的季节。秋季天气变冷,万物凋零,常会引起人们的悲秋思绪。自从战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吟出“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样的句子,历代诗人常常在秋天到来时,作诗表达心绪的忧愁与悲凉。宋人吴文英在《唐多令》中更是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仿佛秋天总是和愁绪联系在一起。
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格外喜欢秋天,他的《秋词》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认为秋天甚至胜过了春天的日子。当一只白鹤映着碧蓝的天色,推开云气,飞上云霄,把诗人作诗的豪兴也引向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他的乐观情绪,总能给人振作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