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法相似模拟研究

2020-10-12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采动测线煤柱

崔 健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区改扩建规模的加大,被压占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多。在保护地表生态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多的开采被压占的煤炭资源,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结合白源矿的地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采煤方法对上覆岩层及地表的采动影响,提出在允许影响程度内的开采方法,为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和谐提供依据。

1 矿井地质概况

白源煤矿位于萍乡市北部,距市区6 km 处,主采煤层为8#煤,煤层平均厚度为3.5 m,埋藏深度为405~710 m,煤层倾角多在25°以下。煤层直接顶岩性以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属不稳定到中等稳定顶板。老顶来压一般不明显,属I 级老顶。底板常为灰褐色泥岩,无明显底鼓现象。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爆破落煤,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2 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2.1 模型设计

建立模型长×宽×高=4.35 m×0.2 m×3.5 m的平面应力模型。几何相似比为CL=1:200,容重比为Cγ=1:1.6,应力比为Cσ=CL·Cγ=1:360,时间比为Ct=CL=1:14.14。模型以砂子为骨料,石膏、石灰为黏结材料,煤岩体相似材料配比如表1 所示。

表1 煤岩体相似材料配比

2.2 试验开采方案

试验以白源煤矿主采8#煤层为研究对象,采厚3.5 m,采深600 m。试验研究以下开采方案(图1)。

方案一:两侧各开采30 cm,中间留设40 cm煤柱,模拟采60 m、留80 m 的间隔壁式开采。

方案二:向两侧各扩挖10 cm,模拟采80 m、留80 m 的间隔壁式开采。

方案三:两侧各回收10 cm 煤柱,模拟采100 m、留40 m 的间隔壁式开采。

方案四:两侧再各回收5 cm 煤柱,模拟相邻两个110 m 工作面的长壁开采。

方案五:回收全部煤柱,模拟240 m 工作面的长壁开采。

图1 试验开采方案示意图

2.3 模型观测方案

测点布设如图2 所示,共布设30 行、43 列测点。测点间、排距为10 cm,从下往上依次将每一行测点编号为水平测线1~30,测线1 距煤层底板高度为10 cm。地表下沉量通过在模型顶部布设百分表来进行测量,各百分表布设位置分别距模型左侧边界30 cm、90 cm、130 cm、160 cm、190 cm、220 cm、250 cm、280 cm、320 cm、380 cm。

图2 测点布置图

2.4 试验现象描述

模型建完后,经过干燥和自然沉降,再进行开采试验。

方案一开采结束后,左右两个工作面仅发生直接顶垮落,垮落高度约3.4 cm。如图3(a)。

方案二开采结束后,左右两个工作面直接顶垮落高度均增加,约为4.4 cm。如图3(b)。

方案三开采结束后,左右两个工作面顶板垮落高度进一步增加,约达到6 cm。如图3(c)。

前三个方案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裂隙带,说明对上覆岩层的采动影响较弱。

方案四开采结束后,左右两个工作面顶板出现明显的不规则垮落带和规则垮落带之分,并可观察到裂隙带。通过测量,垮落带高度约8.5 cm,裂隙带高度约14 cm。如图3(d)。

图3 各方案试验现象图

方案五开采结束后,原煤柱上方顶板急剧垮落下沉,上覆岩层大范围弯曲下沉,离层现象非常发育,垮落带高度达到11 cm,裂隙带高度达到32 cm。如图3(e)。

2.5 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为对比分析各开采方案对上覆岩层及地表所造成的采动影响,选取水平测线2、6、15、25 的下沉曲线进行对比(图4),地表下沉曲线则由百分表数据获得(图5)。经过分析,可得到以下规律:

图4 上覆岩层水平测线下沉曲线

图5 地表下沉曲线

(1)方案一、方案二两种采留比不大于1,采出率不超过50%的间隔壁式开采对上覆岩层及地表采动影响不明显,仅有靠近煤层的测线2 在采空区上方有超过1 mm 的下沉量。通过地表下沉曲线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案未引起地表明显下沉,地表最大下沉量分别为0.156 mm、0.18 mm。

(2)方案三随着开挖空间增大,煤柱留设宽度减小,对上覆岩层的采动影响向上发展,各测点普遍产生较大位移增量。测线2 在采空区上方的下沉量达到2 mm,测线6 在采空区上方也开始出现超过1 mm 的下沉量。地表最大下沉量为0.436 mm。

(3)方案四进一步回收煤柱,煤柱支撑能力进一步减弱,煤柱上方岩层也出现较大下沉,两侧下沉量进一步增大。测线2 在煤柱上方的下沉量均超过1 mm,同时测线15开始有大于1 mm的下沉量。地表最大下沉量为0.704 mm。

(4)方案五将煤柱全部采出,对原煤柱上方岩层形成剧烈采动影响。测线2 在原煤柱上方下沉量达到3 mm,测线25开始出现超过1 mm的下沉量。地表最大下沉量达到1.064 mm。

(5)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当采用间隔壁式开采时,越靠近煤层的测线,其下沉曲线的波浪形起伏越大,而随着高度增加,该波浪形起伏趋于平缓。

(6)结合地表下沉曲线分析可发现,采出率越高,上覆岩层各测线下沉量越大,地表下沉量也越大,且地表下沉曲线形态越趋近于充分采动盆地形态。

3 上覆岩层移动机理分析

根据关键层理论,关键层起着控制其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的作用。根据文献的关键层判别方法,计算出该煤矿覆岩中关键层的位置,如表2 所示。

结合各方案实测垮落带、裂隙带高度与水平测线下沉曲线,可以看出方案一、方案二开采宽度小于亚关键层1破断距,垮落带高度未达到亚关键层1,仅引起亚关键层1 弯曲变形;方案三开采宽度略大于亚关键层1,但由于岩层破断角的存在,使亚关键层1 的实际悬空跨距并未达到破断距,实测该悬空跨距为40~43 cm,已经引起亚关键层1 较明显的下沉,垮落带高度也达到了亚关键层1 下界;方案四开采宽度大于亚关键层1 的破断距,实测亚关键层1 悬空跨距为47~50 cm,垮落带高度达到亚关键层1 层位,裂隙带高度已经超过亚关键层1 层位,均表明亚关键层1 发生了破断,使上覆岩层下沉量有了显著增加;方案五开采宽度大于主关键层破断距,即使考虑岩层破断角的影响,也将引起主关键层破断,达到充分采动。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控制亚关键层1 不发生破断,将有效减少上覆岩层及地表下沉。

表2 关键层判别结果

在间隔壁式开采中,煤柱的存在有效减小关键层悬空跨距,当关键层悬空跨距未达到破断距时,仅发生弯曲变形,且由于关键层厚度大、强度高,一方面使得弯曲变形产生的挠度小于其下方岩层挠度,另一方面不易产生大的不均匀变形,因此起到了减小下沉量与消解不均匀变形的作用。

4 方案选择

由于时间所限,试验数据是在采后一到两天内采集到的,根据时间比,相当于实际中采后不到一个月,开采扰动尚未完全稳定。因此考虑到开采扰动稳定过程中下沉量的增加,一个月后对模型地表下沉量又进行了一次观测,发现下沉量增大至一个月前数据的1.6~2 倍。谨慎起见,以各方案原地表下沉量的2 倍作为开采扰动稳定后的地表下沉量,并由此测算出各方案的移动角,如表3 所示。

表3 各方案移动角及有害影响区间

移动角为地表下沉盆地最外侧临界变形点与采空区边界点连线在煤壁一侧的水平夹角,一般取下沉为80 mm,即模型上下沉0.4 mm 的点为临界变形点。在临界变形点以内,是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产生有害影响的区域。方案一、方案二没有超过0.4 mm 下沉点,因此未列入表中。

方案四、方案五对建筑物有害影响范围大,且地表移动变形显著,在进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时,不建议采用;方案三对建筑物有害影响范围较小,地表移动变形也较轻微,需根据建筑物允许地表变形值大小来评估是否可采用;方案一、方案二无对建筑物有害影响区域,可作为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方案。从经济方面考虑,建议采用方案二。

5 结论

间隔壁式开采通过控制关键层不发生破断,可有效减少上覆岩层及地表下沉,是进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有效手段。

本试验的五个方案中,方案二是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最佳方案,但因试验条件所限,未能设置更多不同方案。介于方案二与方案三之间,应该还有采出率高于方案二,且对建筑物无害的方案,留待后续研究。

猜你喜欢

采动测线煤柱
基于目标探测的侧扫声呐测线布设优化方法研究∗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宽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大疆精灵4RTK参数设置对航测绘效率影响的分析
工作面过多断层支承压力演化规律研究
厚煤层预采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研究
辛置煤矿2-104综放工作面合理留设煤柱尺寸研究
八一煤矿采空区测线断面成果图分析评价
煤矿采动顶板“上三带”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