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层开采条件下被保护层煤体变化规律研究
2020-10-12王文林
王文林 马 赛
(1.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6; 2.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6)
随着浅部易采资源逐渐减少,开采正在逐渐向高瓦斯、高应力区域转移[1-2]。对于多煤层赋存井田,可以进行保护层开采[3],在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煤体的应力如何变化、煤体结构是否遭到破坏、煤体沉降规律等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4-5]。以寺河二号井为试验矿井,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煤体的应力变化规律、受影响程度、沉降规律进行研究,为保护层开采提供依据。
1 工程概况
寺河二号井井田范围内有3 层可采煤层,分别为3#、9#、15#煤,煤层间距分别为50 m、45 m。3#煤层平均厚度为5.9 m,多数为高瓦斯和突出区域,9#和15#煤平均厚度为1.5 m、2.4 m,具备良好的保护层开采自然条件。采用上行开采,进行下保护层开采,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3#煤层。
94302 工作面开采9#煤层,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50 m,走向长度492 m,平均开采厚度为1.5 m,其上方50 m处的3#煤层中,布置有六西北二运输巷,如图1 所示。以六西北二运输巷为观测巷道,观测94302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3#煤体变化规律,为保护层开采提供依据。
图1 94302 工作面与观测巷道关系
2 3#煤体应力变化规律
2.1 应力测点布置
工作面回采前,在3#煤运输巷内布置5 个钻孔应力计,从内向外依次编号为1#、2#、3#、4#、5#,如图1 所示。相邻两个钻孔应力计间距为5 m,钻孔均垂直于观测巷帮煤壁施工,安装深度均为10 m,采用油枕型钻孔应力计,初始注油应力为8 MPa。
2.2 煤体应力变化规律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持续对各钻孔应力计测点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5 个应力测点中,1#与5#钻孔应力计工作正常,规律比较明显,2#、3#、4#应力计工作不正常,监测数据无明显变化。以1#、5#为例对煤体应力的变化进行分析,应力变化曲线如图2 所示。
图2 3#煤体应力变化曲线图
由应力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受下方9#煤工作面回采影响,3#煤体应力在超前9#煤工作面50 m 开始增高,超前下方工作面12~19 m 处应力达到最大值。其中1#测点在工作面前方19 m 处达到最大应力值,为13.9 MPa,5#测点在工作面前方12 m 处达到最大值,为14.6 MPa。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应力开始逐渐降低,在工作面回采过测点正下方后应力降低速度变大,并在工作面后方12 m 处降至最小值。其中1#测点应力值2.1 MPa,5#测点应力值为2.3 MPa。在工作面后方12 m 以远区域煤体应力又逐渐增高,并在工作面后方62 m 处逐渐趋于稳定。从监测数据来看,重新稳定区域应力略小于原始应力,其中,1#测点应力值7.2 MPa,5#测点应力值为7.8 MPa。
3 3#煤体及顶板破坏规律
3.1 测试方案
通过钻孔窥视方法,观察采动前后3#煤体裂隙的发育情况。在下方工作面回采前,对3#煤体进行窥视,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钻孔内裂隙数量、宽度、角度等进行量取。待工作面回采过测试钻孔100 m 后,再次对钻孔进行窥视,分析采动前后煤体及顶板的破坏情况。
共施工3 个钻孔,编号为1 号、2 号、3 号钻孔,钻孔水平方向垂直于巷帮,竖直方向上仰角为15°,钻孔施工深度为40 m,开孔高度为1.5 m,孔口0~17 m 为煤孔,18~40 m 为顶板岩孔。为减少巷道的影响,煤孔0~8 m 区域不进行分析。
3.2 测试结果分析
以1 号孔观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受采动影响前,3#煤体以及顶板内均存在原生裂隙,如图3所示。受下部工作面采动影响后,3#煤体以及顶板岩层内,有新裂隙生成,如图4 所示。
图3 1 号钻孔采前图片
图4 1 号钻孔采后图片
对3#煤体裂隙数量、角度、宽度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采动前后煤岩体裂隙发育情况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工作面回采前,3#煤体及顶板内均有原生裂隙存在,裂隙与水平面角度多在20°以下,裂隙宽度基本在2 mm 以内。受下方工作面采动影响,煤体内裂隙由采前的5 条增加至13 条,顶板裂隙由采前的2 条增加至10 条,说明下方工作面回采对上覆3#煤层及顶板有直接影响作用。但是根据统计数据,新生成裂隙多以小角度和低宽度为主,说明受采动影响后,上方3#煤及顶板主要表现为煤岩体损伤,整体结构并未受到破坏。
4 3#煤体沉降规律
4.1 观测方案
为了解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煤体沉降规律,在3#煤观测巷道内,沿煤层底板布置13 个观测点,以煤层底板沉降规律来反应3#煤体沉降规律,同时对各测点处巷道表面位移进行观测,消除巷道底鼓对数据产生的影响。
4.2 观测结果分析
以1 号沉降点为例,分析不同时期3#煤层的沉降规律,1 号测点的沉降曲线如图5 所示。
图5 1 号沉降点沉降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煤层沉降主要分为3 个阶段:
(1)初始沉降阶段。从工作面前方20 m 开始,至工作面回采至测点正下方,该阶段岩层在竖直方向沉降不明显。当工作面回采至距离测点2 m 时,测点出现微小的抬升现象,抬升值为27 mm,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很快消失。
(2)剧烈沉降阶段。当工作面回采过监测点0~43 m 时,岩层的沉降速度开始明显增大,3#煤体开始出现快速沉降,该阶段沉降量为1071 mm。
(3)沉降衰退阶段。当工作面推过监测点43 m以远时,煤体沉降逐渐趋于缓和,在工作面后60 m处基本趋于稳定,整体沉降量1154 mm。
5 结论
(1)受下部工作面回采影响,被保护层煤体超前下部工作面50 m 开始有应力增高现象,在工作面前方12~19 m 处达到应力最大值,在工作面后方12 m 处降至最低值,工作面后方12 m 以远应力开始恢复,并在工作面后方62 m 处趋于稳定,稳定时煤体应力值略小于原始应力。
(2)下部工作面的回采对3#煤体及顶板产生直接影响,煤体内部出现新生裂隙及裂隙增生,但裂隙发育多以小角度、低宽度为主,主要表现为煤、岩体内部的损伤,并未造成煤岩体的破坏。
(3)随着下部工作面回采,3#煤体沉降主要分为3 个阶段:在工作面前方20 m 至工作面正上方区域为初始变形阶段,变形较小;工作面后方0~43 m 为剧烈沉降阶段;工作面后方43 m 开始为沉降衰退阶段,并从工作面后方60 m 开始沉降逐渐趋于稳定,最大沉降量为1154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