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视角下的最优城市规模

2020-10-10黄徐亮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黄徐亮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大型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产生了正外部性—规模经济、集聚效应的同时,出现了负外部性—环境污染、拥堵效应等。某些大型城市也出现了“清理低端人口”的行政措施,引来社会上一些热议与讨论。本文通过建立了政府决策与最优城市人口规模模型,为衡量城市最佳人口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人口 经济发展 最优人口规模 政府决策

一、引言

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发生的活动。2019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数据来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2018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常住人口总数已分别达到2154、2424、1490、1302万人。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对于经济增长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但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很多“大城市病”,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麻烦。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在保持户籍等限制人口的制度政策外,还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政手段“清理低端人口”。城市规模达到它的极限了吗?规模是该继续扩大还是缩小?本文梳理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模型与实证研究,通过建立最优人口规模模型,认为由于政府目标锚的限制,对人口的宏观调控可能会使得城市人口数量偏离最优值。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城市规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詹姆斯(James)运用了1960至1976年美国76个大都市的面板数据回归发现,收入不平等与城市规模呈现出正向关系[1]。Céline Ferré利用了自八个发展中国家的证据,表明贫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2]。与大城市或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和小城市的贫困现象更加普遍。博美斯诺(Baum-Snow)运用了美国1979至2007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工资差异之间的相关关系,证明美国城市的城市规模的增长可以至少解释1979年至2007年期间工资差异的总体增长的23%[3]。他们从收入差距和收入增长的角度考虑了城市规模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是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罗西(Rossi-Hansberg)提出了城市增长的一般均衡理论。它强调行业间特定因素的积累在决定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这一理论中,城市产生的内在原因是聚集力量与拥挤成本之间的权衡[4]。谢小平等认为城市规模通过其外部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他们运用中国2000至2006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倒U关系,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呈现先正后负的作用,论述了中国的大城市还未达到最优规模[5]。柯善咨等利用了2003-200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效应由正转负[6]。赵可等分析了城市用地规模对于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生态环境、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7]。他们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从各个路径带来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三,是从经济增长的目标来看城市规模增长的可持续性。王俊等发现城市规模的增长会产生很大的外部性,包括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等等,但随着增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边际收益遞减(拥挤效应)出现了负的外部性,最后带来经济的增长损失,没有政府的干预城市会不断扩散,规模增长不可持续[8]。布里克里(Bleakley)发现历史上兴起的城市并没有因为区位优势变化而消逝。他们的持续存在表明城市规模并不是唯一由区位基本面来衡量的[9]。直观地说,如果内生的便利条件是本地的重要因素。在决策上,聚集在许多地点可能是可能的,特别是如果它们具有相似的外生自然特性的话。然后,就可以理解区位优势丧失之后的持久性了。城市是存在路径依赖的。王铮等运用了1998-2016年中原城市群的各城市数据,分析在以首位度为城镇化量化标准的条件下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模还没有达到最优值[10]。他们通过理论、历史、实证分析,对于城市规模的增长可持续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学界对于城市规模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方面,但对于城市规模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中关于倒U型曲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十分充分,但还缺少了一个重要因素——人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城市人口规模往往还受到了政府因为锚的影响进行宏观调控,导致缺乏效率的城市规模。

三、实证检验

(一)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通过整理2004-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年鉴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1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水平。本文以实际人均GDP衡量,由地级市GDP除以该地常住人口数得出。

2解释变量为城市规模,以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数代替。

3控制变量反映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产业结构调整,本文用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外商直接投资,由地级市FDI除以该地常住人口数得出;人均财政净支出,由地级市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值除以该地常住人口数得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地级市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该地常住人口数得出;高等教育程度,由地级市大学生人数除以该地常住人口数得出。

(二)实证结果

为检验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pgdpit表示i地级市t年的人均GDP,反映该地经济增长水平。hp表示i城市t年的常住人口数量;hp2代表i城市t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平方;xit为其他控制变量;ξi为城市的个体效应;λt为时间效应;uit为随机扰动项。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