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坑火龙,“舞”动香江中秋夜

2020-10-10小良

环球人物 2020年19期
关键词:龙珠火龙大坑

小良

每年中秋节前夕,香港大坑举办为期3天的舞火龙。褐色的珍珠草和插在上面的长寿香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巨龙,图为“龙珠”引导“龙头”前后舞动。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香港大坑的莲花宫见到了一条浑身泛着火光的巨龙。

每年农历八月十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东南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262个岛屿。香港的大坑舞火龙已有百年历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港都会举办舞火龙,连舞三晚,从莲花宫开始,途经浣纱街、安庶庇街等。几十个身着白衣的壮汉擎举“龙身”,场面壮观。我站在高处望去,突然瞧见“龙身”前腾起两颗旋转着的巨大“龙珠”。“龙珠”是在沙田柚的外面扎满香枝制成的。只见一名师傅将木棒插入“龙珠”,牵引巨龙,巨龙随之张牙舞爪,上下翻飞,左右游动,不一会儿跃到我们跟前,龙口大开,威风凛凛……

历史上,香港是天然港湾,水手常到这里取水饮用,水源甘香,当地人便将此处称为“香江”。大坑位于香港岛铜锣湾,曾是客家村落,村民以耕种、捕鱼为生。相传早年一次台风过后,村里惊现一条大蟒蛇,村民合力将其击毙,并将蛇尸送至铜锣湾警署处理。第二天,蛇尸却不翼而飞。几天后,村内突发瘟疫,多人丧命,人心惶惶。这时,一名长者自称收到菩萨托梦,让人用珍珠草扎出长龙,在龙身插满点燃的長寿香,边放鞭炮边舞“火龙”,结果瘟疫消失了。自那之后,中秋舞火龙延续至今,其寓意从驱赶瘟疫演变为祈求风调雨顺。2011年,大坑舞火龙被列入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港街道上的一角,车水马龙,霓虹璀璨。

左图:大坑火龙已经成为香港中秋传统活动。右图:插在龙身上的长寿香。

一群小朋友在舞火龙活动中表演。

如今,舞火龙已深入香港百姓的市井生活,在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精壮汉子很有可能就当过舞火龙师傅。这不,正当我观赏舞火龙时,遇上了曾经的舞火龙师傅山哥。

“怎么样,后生仔?看得懂吗?”山哥60岁出头,微胖,笑起来眉眼弯弯的,上身穿着短袖白衬衫,下身是灯芯绒短裤,头发倒是梳得一丝不苟。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坑人,做过舞火龙师傅,见我兴致盎然,介绍起来:“你看,龙头在内,龙身一圈圈往外,这叫‘打龙饼。在粤语里,蛇盘成一团叫‘蛇饼,龙盘成一团叫‘龙饼。 舞火龙时,你舞动的是哪个部位就代表了你的辈分和资历。一般来说,年轻师傅舞龙尾、龙身,技艺高超的前辈才能舞龙头。”

舞火龙的阵仗这么大,谁来主持大局?陈德辉是舞火龙的现场主持,也是大坑舞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年过七旬,是当地传奇人物,15岁开始舞龙身。后来因为技艺高超,对舞龙的悟性高,在香港回归后一直担任舞火龙的总指挥,负责统筹整个活动,每年的开光仪式都由他主持。

大坑人舞的火龙全由当地人手工制作而成,一条龙造价至少有40万港币,由龙头、龙尾和32节龙身组成,长约67米,龙头重达48公斤。制作时,大坑人先用藤枝凹好造型作骨架,再在骨架上包扎珍珠草,龙牙由锯齿状的铁片组成,舌头则由红木片制成。龙身的做法与龙头相似,先用粗麻绳做龙骨,再用珍珠草加以包裹。

珍珠草多长于阳光充足、四季温暖的地方,大坑人看中它的韧度,不仅能承受住火龙舞动时的拉扯,还能让香枝牢牢插进去。历史上,香港一度长满珍珠草,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土地多用于建楼,本地的珍珠草越来越少。近年来,大坑人多从广东运来珍珠草。

在大坑人记忆中,时代在变,但火龙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上世纪50年代,大坑还是个村子,遍地平房,邻里融洽;如今的香港满是高楼,很多大坑人搬到市中心居住,但骨子里的“龙魂”没丢掉,一到中秋,还会回来帮忙舞龙。

“龙”很重,需要好几队师傅轮流举,光师傅就有200多人,加上其他表演者,一场隆重的舞火龙至少有300人。今年疫情影响全球,前阵子,山哥给我发信息说,今年的大坑舞火龙取消了,可能推迟至年末。最近,他教小孙子扎迷你龙身,边扎边祈求风调雨顺:“疫情快点过去,一生一世平平安安!”

猜你喜欢

龙珠火龙大坑
论紫砂壶“龙珠”的独特创意和吉祥寓意
云南西盟龙竹材性初步研究
小火龙
再见了,小火龙
白宫天坑
绳子
红包王
庆贺新年
走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