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过程中的三种思维活动

2020-10-10王惠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论题关联性指向

审题能力是作文得分的基础和关键,针对材料作文这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在短时间内对所给材料进行准确解读便成为作文备考训练的重点。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所指向的论题常常是一目了然的,不会暗含或者潜藏在文字的背后。考生对所指论题可能会有认知的偏颇,但基本不存在理解的障碍。为了避免认知的偏颇,作文题往往通过引导语启发考生对论题形成正确认知。

论题的指向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既定性必然带来审题难度的降低,对此,命题者通过材料选择上的大视野和材料组合上的高灵活度,以及通过情境设计和任务要求来加以弥补,所以指向宏大主题的材料作文命题常常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常常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

因为材料和材料组合方式的变化,审题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一个命题作文或者一个话题作文,我们主要通过演绎思维活动进行一元生发;针对一个故事或者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表现、两种态度,我们常常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二元分析;针对材料中所给的三种情况,我们多在比较思维中开展三元选择;而针对多向多维的材料,我们更需要在结构化思维和关联性思维等思维活动中把握材料的要义,保证审题的精准。

事实上,对于一个或一组复杂材料来说,一篇相关议论文的论题、论点和分论点都已包含在其中,论题既然已直接呈现,论点既然已有所提示,我们重点探讨审题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材料中解读出文章的分论点。

一、结构化思维:进行区分,概括分论点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基于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考量来进行分类和排序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审题时的结构化思维活动,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对材料进行分层或分类,一般而言,分层针对一个完整的材料,分类或分组则针对一组零散的材料,无论分层还是分类,都要以对材料的概括为基础。所谓概括,就是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把不同事物中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的过程。概括往往基于或者暗含一个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对事物之间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发现过程。

1. 对完整材料的分层

以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中的材料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是一个由两段完整的话语表达构成的完整的材料,以“劳动”为论题,“劳动”这一词语在材料中出现了八次;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引导考生对“劳动”做出正向的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正确的观点;分论点从哪里来呢?从主体部分(第一段)的层次中来。我们按照“比较—概括—分层分类”的思维过程,根据材料语意,可以把主体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可以概括为劳动的价值;第二句话是第二层,可以概括为热爱劳动的传统;后面的内容是第三层,可以概括为现实的问题(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

很显然,这三个层次可以成为我们谋篇布局和行文论证时分论点的来源,当然这是一种相对平面化的分论点形成路径,但当我们的思维难以向立体化和纵深处推进的时候,这一路径可以保证我们行文时思维的有序和文章结构的清晰。

2. 对组合材料的分类

以上两个案例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材料而进行的分层;如果是针对一组不完整的材料,我们要做的便是分类或分组。

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中的材料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这个材料的主体部分是十二个关键词,通过一个“调查”的情境设计把它们很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论题指向的是“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的价值判断不需要通过引导语来提示和启发(当然,除了热爱祖国这一人类基本情感和中国发展这一共识之外,关键词中也暗含着价值判断);该文题的引导语只是对写作任务的表达,其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且“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要求已经直接指向分类或分组的思维过程。如何选择?根据词语的语意和特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或分组,在组内进行选择,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做法,而组内词语共同的语意和特征,就是观点;组内不同词语的语意或特征,就是分论点的来源。比如在时间上同属过去的词语有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等,它们共同指向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分别指向军事(工程)、艺术创造、生活创造三个分论点。比如在时间上同属于当今的词语有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它们共同指向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生活便捷方面的伟大成就,分别指向短途交通、长途交通、支付活动三个分论点。

二、关联性思维:建立关系,整合分论点

关联性思维是找出对象相互之间关系和影响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在审题过程中,关联性思维用于寻找和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当然,对于组合材料来说,分类或者分组的过程已经体现一定的关联性思维要求,此处我们所说的关联性思维主要针对对材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之后,在各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之间建立关系的思维活动。

说说2019年全国Ⅰ卷“劳动”一题,通过结构化思维分出劳动的价值、热爱劳动的传统和现实问题三个层次之后,以这三个层次作为分论点直接组织篇章和文字,已经可以写成一篇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但其思维广度有限,思维层级也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的思维活动往前推进一步,在三个层次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关联,以此形成分论点,作文的论证力度和表达效果必然提升,得分也自然水涨船高。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因为中华民族热爱劳动,所以才会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如此辉煌的文明,它们之间有了因果关系,基于因果关系提出一个分论点,这个分论点就不只是之前两个分论点的简单相加,它具有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格式塔效应”。第三层次和第一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当代青年学生之所以以各种理由抵触劳动、逃避劳动,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它们之间同样具有了因果关系,由此我们在行文时对现实问题的批驳也就不再停留在浮表,而是指向了解决的根本方案——改变错误认识或偏颇认知,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是热爱劳动的思想基础。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存在关联吗?当代青年学生以各种理由抵触劳动、逃避劳动,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之间的关联指向对现实问题的批驳,强化了批驳的力度。

显然,如果一篇议论文的分论点经过这样的关联性思维活动之后整合而成,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层级便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分析思维:逐步深入,挖掘分论点

在作文审题时,分析思维贯穿材料解读的全过程,在比较、概括和结构化分层分类,在因果、递进、转折等关联性整合的过程中都需要分析。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材料所做的区分和关联建立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分论点以此建构起来,那么,文章自然也就有了深度。

还是以2017年全国Ⅰ卷“中国关键词”一题为例,结构化思维让我们看到同一类词语,比如同属于过去的,同属于当下的,同属于成就的,同属于问题的,等等,这一类词语和其他词语存在区分:关联性不仅让我们看见同一类词语以及这一类词语与其他词语的区分,还让我们看到这一类词语和其他类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过去与当下同属于时间维度,成就与问题建构起辩证关系(包括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空气污染与美丽乡村)具有相关性等。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关键词背后的精神内涵做一个“中国形象”论题框架内的深度分析,比如一带一路意味着开放姿态与大国担当,大熊猫意味着丰富物產与生态保护,广场舞意味着乐生与乐群,中华美食意味着热爱与创造,长城意味着宏伟工程与抵御能力,共享单车意味着高新科技与共享理念等,我们就能建构起一种深度关联:基于中国精神的中国形象,由此建构起来的分论点显然极具思维深度。

注: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高考评价和学科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主持人:王惠,课题编号:20181169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猜你喜欢

论题关联性指向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论题的价值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