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而复生”的生物

2020-10-10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0年9期
关键词:竹节虫海丰勋爵

本刊综合

美丽的枯鲁杜鹃突然火了!自从1929年发现它们后,人们将近90年无缘再见它们的倩影,以至于科学家认为这种绝美的花儿早已灭绝。然而今年5月,我国科考人员在四川山地与枯鲁杜鹃久别重逢。

枯鲁杜鹃重现中华大地,并非是一次绝无仅有的生命奇迹。许多一度只存在于化石记录中或者被人们认定为已经灭绝的物种,都以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回到了我们身边。它们神秘的“死而复生”令人联想到《圣经》中复活的信徒拉撒路,这些身世传奇的生物因此被称为“拉撒路物种”。

枯鲁杜鹃

你见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可未必听说过枯鲁杜鹃。枯鲁杜鹃是灌木,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它的花朵美丽,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1929年9月,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鲁山区采集到一份杜鹃标本,带回美国,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这份标本才被翻出来,被定义为粘毛杜鹃的变种。1978年,美国植物学家重新研究它,认定这是一个新物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被命名为R.adenosum,中文名为“枯鲁杜鹃”。

之后,我国科学家在考察过程中一直没有见到枯鲁杜鹃的野外活体,所以认为这种杜鹃已野外灭绝。在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宁等人于2017年发表的《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中,枯鲁杜鹃正式被评估为野外灭绝。1929年以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仅有2008年采自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的“疑似枯鲁杜鹃”标本记录。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对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以及该物种模式标本采集地木里县枯鲁山展开调查,发现螺髻山的疑似种与枯鲁杜鹃至少在毛被、花色、花形方面有明显区别,因此判断疑似种并非枯鲁杜鹃。

“在目前的地图上,枯鲁山已经不存在,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在一本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团队成员马永鹏说。“kulu”意指木里县的“康坞”,而木里县唯一保留“康坞”这一地名关键词的只有明神宗年间建造的康坞大寺,于是团队在复建的康坞大寺周围山区进行了为期2天的调查,就在觉得这次调查或将无果而终时,意外发现了一株花团锦簇的杜鹃。经过与模式标本比对,并与《中国植物志》核对,他们确认其为枯鲁杜鹃。

在植物界,杜鹃称得上是一个大家族,整个杜鹃属的植物超过1000种,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中国的杜鹃种类有560多种,长久以来多藏于深山峻岭之中。不少植物学家认为,这次我国科学家意外发现枯鲁杜鹃,主要是因为那时处于盛花期,红艳艳的杜鹃在灌木丛中格外显眼,从而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

枯鲁杜鹃重新“归来”改写了枯鲁杜鹃“野外灭绝”的历史。研究团队认为有必要对发现枯鲁杜鹃的地区进一步进行“地毯式”的系统调查,彻底摸清这种物种的资源本底,同时积极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研究工作,使得枯鲁杜鹃再放异彩。

海丰荇菜

在植物界,和枯鲁杜鹃一样,海丰荇菜也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植物。

海丰荇菜属水生植物,叶片全部浮于水上,花挺出水面,直径三四厘米,呈黄色,花梗细长,花瓣边缘点缀着独特的流苏,果实是球形的,种子小,约20粒,呈椭圆形。自从上个世纪初在广东被发现并命名后,它们就消失了100多年,直到2013年才再次被发现,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肖克炎。

肖克炎是水生植物生态专家。2013年底,他考察海南水生植物时,在文昌龙马地区野外采集到一种荇菜属植物,并将4株活体植株带回武汉。经过与香港标本馆保存的一份残缺的标本对比,这种植物被认为是已“灭绝”了102年的海丰荇菜。

之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人员王青锋、周亚东等对海丰荇菜的植物类群进行了重新描述,并将结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上。他们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对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标准,确定海丰荇菜为中国特有的水生植物极度濒危物种。

2016年初,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的专家在文昌考察时,也在一小片低地里发现了海丰荇菜。那片低地水质清澈,水生植物茂盛,水流缓慢,周围还伴生有猪笼草、黄花狸藻和水葱等,形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

腔棘鱼

在距今数亿年至数千万年前的化石中,一种奇异的史前鱼类给人们留下了长久的印象。这种鱼叫腔棘鱼,因鳍棘中空而得名,拥有类似陆生动物四肢的胸鳍和腹鳍,与两栖动物的祖先扇鳍鱼有着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生物学家们坚信腔棘鱼已经灭绝了至少6500万年。

1938年12月,一艘拖捞船在南非浅海水域进行捕捞作业时网住了一条怪模怪样的鱼,这条鱼长两米左右,泛着青光,鱼鳞像铠甲一样布满全身,尖尖的鱼头显得异常坚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各长着两个与其他鱼类比起来既肥大又粗壮的鱼翅,看上去就像野兽的四肢。

回港后,渔民将这条怪鱼送给了东伦敦自然博物馆。馆长拉蒂迈知道现有的冷藏条件不足以保存好大型动物标本,于是给南非著名鱼类学家史密斯写了一封求助信,信上绘有一幅腔棘鱼的素描。史密斯看了后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分明就是腔棘鱼,但它们应该和恐龙一起灭绝了。史密斯没有时间亲自为这条怪鱼验明正身,只是在回信中给了拉蒂迈一些指导和建议。

无奈的拉蒂迈不得已将这条鱼做成了标本:剥下鱼皮,把内脏扔掉,将骨骼和鱼皮固定在标本架上。后来,得知此事的史密斯惋惜地表示,如此粗暴地处理腔棘鱼,是整个科学界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史密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发现腔棘鱼活体就好像你走在街头,突然看到一只恐龙窜出来。”腔棘鱼的发现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科学事件。

之后,人们又陆陆续续发现腔棘鱼。1952年12月,在距离第一条腔棘鱼被发现的14年后,渔民在科摩罗群岛的一座小火山群岛上发现了腔棘鱼。1955年7月,渔民在科摩罗群岛近海270米~1519米的深海处捕捉到了15条活的腔棘鱼。2015年5月,在坦桑尼亚东北部桑给巴尔岛的沿海附近,渔民捕获了一条腔棘鱼,这条腔棘鱼在一家濒海餐馆的鱼池内存活了17个小时。2018年,德国科学家在科摩罗群岛附近的西印度洋水深115米~182米处发现了6条腔棘鱼,并给它们拍照,1.5米左右長的腔棘鱼时而倒立,时而仰泳,时而倒游,还做了其他一些不同寻常的动作。

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海燕是一种小型鹱类,与海燕相似,而体型较大,体长约40厘米,翼较长,但飞行速度较慢,以小鱼、乌贼和甲壳动物等为食。它们常在大海上方逐浪飞行,会远渡重洋进行迁徙,但只会将窝筑在百慕大群岛上。

欧洲人第一次踏足百慕大群岛的时候,百慕大海燕在岛上几乎随处可见。它们凄厉的啼鸣吓坏了西班牙船员,因此获得了“鬼哭鸟”这个不祥的别名。在随后的100多年间,人类和他们带来的猫狗毫不留情地捕杀温和的百慕大海燕,1620年前后,百慕大海燕矫健的身影从百慕大群岛的上空消失了。

然而鸟类学家们并没有遗忘百慕大海燕。1951年,历经300多年的苦苦寻觅,人们终于邂逅了18对百慕大海燕。帮助科学家发现百慕大海燕的大卫·温盖特当时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在随后的50年间,他把保护百慕大海燕作为毕生事业,和他热爱的鸟儿们一同成為了多部纪录片的传奇主角。

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全世界的百慕大海燕超过250只。如今,百慕大群岛的野生动物当局已对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科学家提出请求,希望澳洲协助挽救这一世界上稀有的鸟类。被精心照料的百慕大海燕终于在飓风侵袭以及体型大得多的鸟类的致命袭击下存活下来并顺利繁衍。

豪勋爵岛竹节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身长达13厘米,看起来像蝗虫和螳螂的“混血儿”,有着坚硬的腹部和6条长腿。与竹节虫大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不同,豪勋爵岛竹节虫粗壮结实,在地面上生活,通常夜间活动。它们没有翅膀,不会飞翔,几乎不靠伪装躲避敌人,而是凭借速度——奔跑速度很快。

千万年来,在孤立的豪勋爵岛上,豪勋爵岛竹节虫的天敌很少,它们过着悠闲的生活,1918年,一艘搁浅的船改变了这一切。船上的水手纷纷游上岸,同时上岸的还有随船偷渡的黑家鼠,黑家鼠在岛上疯狂地繁殖,对豪勋爵岛竹节虫发起了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屠杀。两年后,豪勋爵岛竹节虫被吃了个精光,豪勋爵岛上连一只豪勋爵岛竹节虫都没了。

1964年,在波尔斯金字塔这座由火成岩构成的海岩脚下,人们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2001年,澳大利亚的两个科学家冒险攀登波尔斯金字塔,在绝壁的灌木丛中发现了24只豪勋爵岛竹节虫。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当年是如何从豪勋爵岛来到被怒海阻隔的悬崖上的呢?没有人知道。

每一个失而复得的拉撒路物种都是大自然绝无仅有的珍宝,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基石。我们应该关爱每一个拉撒路物种,关爱自然,这其实是在保护我们的未来。关爱自然,保护地球,一起努力吧!

猜你喜欢

竹节虫海丰勋爵
The Unhappy Body不快乐的身体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竹节虫的生存本领
竹节虫的外衣
柬埔寨修改册封“勋爵”条令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贵族单身汉(上)
好长的竹节虫!
奇妙的豪勋爵岛及它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