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水利史研究

2020-10-09韩生福

写真地理 2020年27期

韩生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20世纪80年代,传统水利史研究(防洪、灌溉、航运)勃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利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水利社会史兴起并逐渐成为水利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水利史开始为学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绩,水利遗产研究为水利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水环境研究成果丰富。总之,水利史研究成果丰硕,在科学技术史的诸门类中成绩显著。

关键词: 水利史;水利社会史;水利遗产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7.28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其中水利史研究亦成果丰硕。关于水利史研究成果的总结已有不少,其中或对水利史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或对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的水利史研究进行综述。本文将改革开放后的水利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以把握40年来水利史研究的发展与变化。限于材料主要论述大陆地区的水利史研究成果。

1 水利史研究的勃兴(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水利史研究是对以往研究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民国时期设立于南京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在北京恢复,它是我国唯一从事水利史、灾害史、水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1984年10月,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吴江召开,讨论内容涉及太湖地区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歷代对太湖的治理、开发和治理得失,以及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1986年11月在广西灵渠所在地兴安召开学术会议,内容包括治河防洪、农田水利、水运、水政、工程管理、水利经济、国外水利史研究概况等。1988年9月,在内蒙古临河市召开“河套水利史学术讨论会”。上述学术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区域水利史研究的发展。

2 水利史研究的接续与创新(1991—2008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服务于政策性课题的水利史研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显示了水利史研究的分析框架。1990年9月,中国近代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召开,这是第一次以近代水利史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近代水利的显著特征,推动了近代水利史研究的发展。古代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研究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代表性的成果首推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利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成为水利史学者们的重要课题。水环境史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后,水利社会史研究持续发力。山陕地区成绩斐然,其象征性的成果就是中法两国机构项目,历时五年,最终集结出版《山陕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集》四辑。水利社会史研究队伍的壮大在于其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这种变化,使社会史成为历史研究的主导性方向,并在水利史研究领域产生影响。

3 水利史研究的再续与新业态(2008—2018年)

总体而论,近十年的水利史研究,主要是对前一阶段研究主题的丰富、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利社会史研究热潮继续。近十年来水利社会史研究持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有大量的案例研究,理论探讨也见诸报刊,如张俊峰的《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深化,南方地区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钱杭围绕湘湖水利提出“库域型社会”的概念。冯贤亮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社会的变化与制度变革、水系分布与地方民生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就浙西即所谓的江南三角洲区域水利进行了考察。近期出版的《中国水利史典》第一次系统地将经典水利文献,包括古籍善本乃至罕见孤本进行了点校整理,重新录入排版后出版,对于今后的水利史研究工作必将起到推动作用。最后要提到的是近年水利史相关的重要会议。2016年召开的“水利的历史与未来”学术会议,充分展示了我国水利史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也将推动未来水利史研究的合作和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的主题为“水与古代文明”,探讨了水资源、水管理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并鼓励考古学者与其他领域学者在水资源及其管理研究方面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对那些跨学科问题的探讨,更是印证了水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回顾水利史研究40年来的历程,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论述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

(1)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厘清水利史的内涵关于水利史的学科定义、内涵,学术界讨论较少。仅见王规凯的《对中国水利史科学体系的初步设想》,他指出,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中国的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技术、水利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包括历史经验),范围包括水利科学的各个门类,如灌溉、水文、航运、防洪、护岸、河道整治、排水供水、水力资源、水力机械和水利机械等。这是结合水利科学的体系拟定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2)加强水利史学科人才培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专业性极强的水利史既需要理工背景的学者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史研究,也需要人文社科背景的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角度探讨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史研究40年的发展变化从某种角度折射出水利史人才培养的困境。为了水利史学科的健康发展,应当大力吸引具有水利学科背景的青年人才加入水利史研究队伍。

(3)学术队伍需要深度融合水利史研究初期,是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如张含英、冀朝鼎、谭其骧、姚汉源等凭借兴趣开展的。在20世纪80年代水利史研究勃兴中,出身水利专业的科技人员成为水利史研究的主要力量,涌现出一批有份量的学术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进入水利社会史研究领域,水利社会史也逐渐成为水利史研究的主流。应当承认,当前两支队伍的研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均在自己的领域内耕耘,缺乏深度合作。为水利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计,双方应该携手进行水利史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谱写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2] 张俊峰.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J].史学理论研究,2012(2):97-107.

[3] 郑晓云.国际水历史科学的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