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劳动教育现实问题略谈
2020-10-09屈小林
2010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中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等”;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国家如此重视劳动教育,学校要想将劳动教育实实在在落地落实,首先得熟知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以期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做好短板的弥补。
一、中学生缺乏必备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
学生是劳动主体,也是接受劳动教育的基本对象,大多数中学生从小都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劳动缺乏深刻的认知,社会体验不足,其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有很多学生单纯认为劳动又苦又累,而且还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1.中学生存在对劳动的认知偏差。现如今绝大部分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基本上是过着“皇帝公主般”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生活常态,父母的溺爱、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让他们对家务劳动和自理性劳动抱有消极态度甚至还会有抵触心理。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认为劳动就是扫扫地、倒垃圾,平常所做的家务也仅是如此,像做饭、洗衣、整理房间等很少去做。
2.中学生劳动素养缺失。一是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不强,对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爱惜和尊重,看到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时选择“视而不见”,没有劳动责任感;二是由于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缺少真实劳动情景的亲身体验,导致劳动能力较弱;三是劳动习惯尚未养成。
二、家庭对劳动教育理解偏差
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知观念、言行举止、价值取向,将直接冲击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行为。
1.观念不当,重智轻劳。一些家长思想中还固存着“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错误认知观,一心注重孩子在校的考试成绩和文化学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和劳动教育对其成长成才的重大作用。不少家长片面认为,孩子只要努力读书学习、保持成绩优异,长大必定会有大作为、大出息,也必定能够收获幸福的人生,而无需进行繁琐的家务活动或者体力劳动。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经常能够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就去卖废品、扫大街、干苦力”“看别人家某某某在机关单位上班,这样的工作多有面子”等等之类的话语,似乎在这些家长眼中,学习就是孩子通向成功或追求所谓“体面工作”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家庭认知观念的引导下,势必影响孩子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放在学习上,极易陷入有知识没文化、有分数没能力、有智商缺情商的窘境中。久而久之,家長忽视劳动教育,将会造成孩子劳动意识欠缺、劳动观念淡薄,导致“重智轻劳”这一不良局面的形成,对于孩子的将来发展极为不利。
2.溺爱心重,代劳代办。当今社会的发展削弱了对孩子劳动的需求,加之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出于溺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无论大事小事一律为其代劳代办。家长的认知观念就是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即可,基本上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不让孩子经手,怕孩子分心而耽误了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在这种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极易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导致孩子怕苦怕累、过分依赖家长、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经常看到初高中学生住校自理能力差,有些男生连袜子都不会洗,把脏袜子周末带回家让父母洗。家长本着爱孩子、愿意为孩子成长成才付出一切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应当得到理解。凡事物极必反,这种因过于“爱”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对孩子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极为不利,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过度宠爱孩子而忽视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培养,必然后患无穷!
三、学校劳动教育“边缘化”和“形式化”
回顾我国传统教育,特别是20世纪我国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恐怕不能不感受到一种教育的切肤之痛,时至今日,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似乎仍然是一个外加的东西,一直没有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它内在的、不可分离和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1.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化”。劳动教育“形式化”就是指劳动教育只能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用价值。如今的劳动教育表现为教育无劳无技,青少年的劳动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门面、工具和手段,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的口头语言和文件材料,学雷锋活动月的墙报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但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泛滥,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体育、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活动的惯性思维冲击,尽管劳动课在具体的教育规定中有,但事实上的劳动教育课程已基本形同虚设或者干脆被取消。
2.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中的主力军,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实践者、研究者,他们的劳动教育课程观、学生观、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水平、研究能力等都会直接决定着学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当前,在很多中小学都缺乏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工作能力强以及充分掌握劳动教育特点和方法的专业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班主任代劳。此外,这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知之甚少,没有系统的认知,导致在开展劳动教育课过程中抓不住重点,顾此失彼,渐渐地劳动教育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应发挥的价值。
3.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学条件尚不完善。就我校目前的情况来看,缺少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难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同时,中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没有被充分开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当然,各学校劳动教育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一直受到党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受学校本身以及学校外来自社会、家庭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学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度高于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缺乏必备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劳动教育理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劳动教育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屈小林(1977—),女,汉,四川广安人,语文高级,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