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画角色配色研究
2020-10-09米文杰
米文杰
摘要:影视动画角色配色是角色设计的重要一环,他极大的丰富了角色造型的内容。色彩心理、色彩的调和、色彩的对比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色彩理论。色彩理论是角色配色设计的理论依据。只有熟练掌握了色彩理论,才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角色配色设计。
关键词:色彩对比;色彩要素;色彩心理
一、动画角色配色概述
色彩是人对光的视觉效应。人的眼睛往往对颜色更加敏感。在角色设计中,好的颜色搭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快速的记住角色。色彩是加强和表现角色内在特点的一种手段。不同的颜色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角色不同颜色搭配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相同,这种感受的差异,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二、影视动画角色配色技巧
色彩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红色让人感觉热烈、温暖;蓝色让人感觉冷静、严肃;绿色让人感觉舒适、自然;紫色让人感觉浪漫、优雅;不同的颜色赋予角色,同样能够带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这些属于色彩心理的范畴。在角色设计中,我们需要把角色的内在特点外化出来,这样才能更快的传达影片的信息、要素。色彩搭配作为角色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角色表现力方面作用很大。
色彩要素包括色相、饱和度、亮度。 色相决定了颜色的色彩倾向,比如绿色、黄色、蓝色等。饱和度决定了颜色的鲜艳程度,饱和度越高,色彩相对越艳丽。亮度决定了颜色的明暗。在颜色的选取上,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确定色相,然后调整亮度、饱和度,最后得到想要的颜色。在色彩的搭配上,蓝色较容易与其他颜色搭配。黑色、白色是最容易搭配的颜色,因为其没有色彩倾向,所以在与其它颜色搭配的时候,会受到这些颜色的影响,而呈现调和的效果。灰色也很容易与其它颜色搭配,灰色可以带有色彩倾向,与搭配色的色相接近,搭配效果自然协调。灰色会受周围颜色的影响,而呈现于周围颜色统一的色调,这也是灰色能与其它颜色很好融合的原因。在角色配色上,一个角色身上的主色要控制在三个以内,控制主色的多少和面积,能够确定角色的色彩基调。在角色配色设计中,使用同类色、邻近色、黑、白、灰是相对安全的做法,同类色和邻近色能保证配色在同一个色调内,而黑、白、灰是中性色,在颜色搭配上很自由。不同颜色给人的“重量感”不同,黑色相比白色更重,冷色相對暖色更重。冷色有收缩的视觉特点,暖色有扩张的视觉特点。有意识的分布配色,控制颜色的面积,能让角色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在实际的角色配色中,下半身衣着重色,会显得角色更稳定,相反的如果上半身衣着重色,就可能带来角色视觉上的不稳定感。配色脏的感觉是颜色对比的结果,没有一个单独的颜色会让人感觉脏,配色脏的原因是缺乏饱和度较高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色彩饱和度来改善效果。
色彩对比类型包括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是多个色彩搭配,由于色相差别产生的对比效果。色相对比的强弱取决于颜色在色环上的距离,补色的距离最远,所以对比最强。明暗对比是多个颜色,由于亮度不同产生的对比效果。颜色的冷暖是人的主观感受,冷色系包括蓝色、绿色、紫色;暖色系包括红色、黄色、棕色;在实际设计中,冷和暖是相对而言的,红色和浅黄色,浅黄色给人的感觉相对较冷,在角色配色的时候相对冷暖的认知,能更好的帮我们实现颜色的对比与统一。补色对比是最强的色彩对比,为了让搭配和谐,我们需要控制补色的面积,一般我们会以一个颜色作为主色,另一个颜色点缀。例如红色衣服上,绿色的几颗扣子;蓝色的背包上,有一个黄色的LOGO;这样的做法很常见。纯度对比是不同鲜艳程度的颜色对比的效果,纯度弱对比优点是融合性高,缺点是配色整体视觉效果弱。纯度中对比兼顾了融合性和表现力。纯度高对比表现力强、对比强烈。
角色配色调和包括色相调和、明度调和、纯度调和、隔离调和、渐变调和、面积调和。色相调和的配色方法,首先需要确定角色的主色调,然后再搭配选取同类色、邻近色、中性色或者带有一定色彩倾向的灰色。明度调和的配色方法,同明度同色相需要提高饱和度增加变化;同明度同饱和度需要变化色相增加对比;邻近明度需要调整色相、饱和度增加对比;对比明度需要调整色相、饱和度,使配色协调;在角色配色中同一纯度的颜色较容易调和,同一纯度的色彩搭配,需要调整色相和明度来增加变化;隔离调和是当角色配色不协调时,通过隔离的方法改善效果,在实际设计中,可以使用中性色对颜色进行描边隔离。渐变调和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渐变,是最有序的调和方法。面积调和是色彩面积的安排,大面积的颜色确定角色配色的主色调,小面积的颜色产生对比效果,使角色配色和谐并有变化。
三、结语
影视动画角色配色有两个难点,第一个就是主色调的确定,主色调不但需要考虑颜色自身的美感,同时还需要考虑角色内在特点的表现;第二是在主色调的基础上,添加若干颜色来丰富配色内容,并使它们融合,而有变化。只有我们着眼于这两点,综合运用色彩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配色方案。
参考文献:
[1] 韩宇.动画角色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50-80.
[2] 唐媛.动漫造型基础[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30-50.
[3] 邢昊.动漫角色人体结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70-80.
[4] 丛琳.动漫超现实角色[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0-66.
[5] 薛扬.动画角色造型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