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10-09唐飞
唐飞
摘要: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和民族文化融合共生,鉴于黑龙江民族音乐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可以将民族音乐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少数民族音乐需要与学前教育的规划接轨;教学民族音乐与创设相关生活场景相结合;借助民族乐人育人进行有意识教育传承。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前教育;规划;生活场景;民族乐人
在黑龙江这一片肥沃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朝鲜、满、回、达斡尔族、锡伯、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等众多少数民族,这里是民族的融合地,是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发展地。在少数民族文化中,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音乐是少数民族民歌、舞蹈以及器乐在内的民族音乐文化要素的总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黑龙江民族众多,所以音乐内容丰富,教育价值颇高。如果能够将少许民族音乐融合在学前教育当中,使民族音乐成为学前教育的服务形式,对促进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具有深远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需要与学前教育的规划接轨
学前教育校内音乐课程资源的采用要与现行教育规划相匹配,突破“儿童理解”的困境。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语言能力、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都没有完全形成。想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建构幼儿的音乐基础,可以将少数民族音乐引入学前教育中,形成音乐的丰富性和本地性,促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少数民族音乐应用于学前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直接使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即可,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对少数民族音乐做出创新改变,使幼儿更容易理解音乐,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精髓。以朝鲜族儿歌《小白船》为例,在用作学前教育的音乐资源时,可以将歌曲一分为二,只留前半段,后面循环往复前半段内容,至于后半段晨星是灯塔,云彩国等幼儿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的内容,留待以后教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贴近幼儿的心理,幼儿才能形成较高的认可度。此外,少数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很多涉及打猎、战争、恋情等内容,属于非幼儿接受范围,在幼儿需要接触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此类作品应基于“幼儿式”的思考进行良性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学前教育资源具有启迪幼儿民族性认知的基本诉求,而且必须围绕幼儿的思维基础进行。
二、教学民族音乐与创设相关生活场景相结合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校内其他音乐课程资源的不同在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需要在民族生活场景中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而且,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带给幼儿的不是侧重于音乐符号音乐语言等音乐形式,或者是在音乐形式中发展幼儿的逻辑判断,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偏向于音乐的美学启迪以及文化情感的诱导。同时,少数民族音乐应用于学前教育,突破了音乐课堂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局限,以课外资源的累加方式来提升儿童对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不过这些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对民族音乐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与相关民族的民俗活动与音乐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本土音乐资源并没有正式纳入音乐课程系统时,更是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以赫哲族的《打狼》为例,是一首打猎的歌曲,曲调昂扬,激烈铿将,在教学时,教师在适当对歌词进行改编之外,还需要创设一个打猎的情境,诱狼、斗狼、杀狼,让幼儿体会赫哲族的英勇精神以及前辈生活的困境,建构幼儿珍惜幸福生活以及面对困境顽强抗争的价值观。民族的音乐是民族的元素,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普遍的精神支柱。而且,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也能够让儿童获得情绪的感染,深受民族文化生活的浸润,建构初步的民族认知。
三、借助民族乐人育人进行有意识教育传承
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音乐资源如果依托于家庭、社区、村落的真实生活情景,不仅能够有利于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而且促使外在文化环境投射到儿童内心,产生文化传承教育结果。但是因为黑龙江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得较好,像南方侗族一般大歌寄托的鼓楼和风雨桥等民族性物什早已消失不见,那么民族音乐的教育效果自然就会有折扣。既然无意识的、随机的影响不可取,便要有意识的借助少数民族的乐人育人,将少数民族的乐人请到班级中教学,当然不能集中于歌曲和舞蹈的教学,而是将歌曲和舞蹈背后的文化为幼儿解释清楚,如果民族乐人遇到教学困难,由教师辅助解决。由民族乐人进行教学,是民族音乐的地道传承,减少了中间介入的误导。如果可能,民族乐人中有同龄的幼儿,可以将幼儿传承人吸纳进入班级组织,使幼兒传承人带动班级内的其他幼儿,形成同龄人之间的同化影响,并且,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歌班、歌舞剧等,幼儿传承人有机会参与班级艺术团的教学与排练,同时能够获得成形的作品、演出录音录像等成就的熏陶,反作用于提高所有幼儿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集民族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为一体,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有益的教学实践,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中应用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唱,可以跳,但是唱跳能力的形成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不是将幼儿培养成民族音乐艺术人才,教学重点在听,听音乐,听故事,通过反复地长久地听,形成音乐育人功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利用,民族音乐的传统性保持得越持久越有利,因为少数民族音乐是儿童、民族文艺传统与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之间的延续,创新只是基于幼儿认知特点的无奈,不是最佳选择;将少数民族原音乐参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大部分从唱法、舞蹈上都维持着原始的乡土气息以及表演形态,这与幼儿的原生态音乐状态相一致,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对儿童感知音乐具有强烈的激发与唤醒能力,可以使学前教育保持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新,钟恩富.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80-183.
[2]卢红博.试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艺术教育,2016(11): 74-75.
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编号:ZJC131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