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探析

2020-10-09陆玮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

陆玮

摘 要:目前,西方音乐史课程已成为各大专业音乐院校以及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同其他音乐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指导、辅助的实际功用。本文立足于当前高师院校教学现状,试从该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希望能对广大同行以及音乐学子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音乐专业几乎全部开设了西方音乐史课程,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等方面基本围绕着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模式展开,因此,造成了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的部分偏差。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所不同的是,高师院校更具特殊性与针对性,完全照搬对于高师院校课程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高校与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该课程的实际功用与教学目的之后,对其进行明确的认识与划分,从而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高师院校该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性质

(一)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更多的依据市场需求而变化,所培养的人才更倾向于专业型,这为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谋求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优势。相较于专业音乐院校更加注重学生“演与学”的能力,高师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能力。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设置、办学规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的重视与社会的需求虽然从一方面为高师院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以西方音乐史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需要参考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而定,但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顺应培养目标的定位?这就需要上级相关部门、学校、教师紧跟社会需求,瞄准市场,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其培养目标必须以国家政策为基准,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1]

(二)课程性质

在当前高师院校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大部分人对于该课程存在一定的认知误解,认为其仅具有纯粹的理论性,而未看到它的其他价值。首先,在音乐专业教育中,西方音乐史具有融会贯通、承上启下的重要性质,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历程,我国当前所运用的音乐教育模式也离不开西方的启发与借鉴。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才能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解读、诠释作品。其次,该课程还具有鲜明的指导性。例如,在表演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在技巧方面能够得到较为明确的指导,如何科学运用气息、如何合理控制力度等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很难做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音乐理论素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追求作品的诠释效果,很少去关注作品本身,忽视了音乐理论对于表演的指导作用。高师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专多能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将重点放在某一专业的学习上,但缺乏理论的指导,其作品的诠释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方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感悟更多。[2]

二、高师院校该课程教学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选择

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的重要基石,西方音乐史课程是一门极具综合性与覆盖性的课程,了解、掌握其基本线索与发展轨迹,加深对于西方音乐的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培养艺术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依据,它反映了教师对该学科的认知与教学观念,同时,它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当前各大高师院校的教师普遍根据学生的素质、自身的教学需求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教材选择。纵观1980年至今我国各大高校常用的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在论述方面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与切入口,极具教学参考价值。例如,于润洋老师编著的《西方音乐通史》已被确定为我国各大高校以及音乐学院该课程的通用教材,具有极高的理论深度;钱仁康老师的《欧洲音乐简史》从音乐风格的角度对欧洲音乐进行梳理,整理、归纳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创作技巧以及题材作品,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谱例,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当然,这些教材也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对音乐作品的描述、欣赏。音乐的课堂中,“音乐”必不可少,理论课程亦是如此。由此可见,教材选用的理想方式可以在选定更加符合学校培养目标教材的基础上,将其他教材作为参考与补充,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与音乐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3]

(二)教学方法

随着近些年各大高师院校的扩招,导致生源的专业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學生入学前甚至没有接触过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从某种角度增添了教学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育思维以及陈旧的教材等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面对这些亟须改进的教学现状,高师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师必须立足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将精力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模式的改良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与系统性极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培养方案与课程性质,采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在传统讲解法、讨论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予学生新鲜的感官体验,从而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同时,西方音乐史具有跨学科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如教师可以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引领学生鉴赏音乐作品;从中西音乐史横向对比的角度,更加全面的掌握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分析能力。

三、高师院校该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一)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自2005年,教育部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做出了新的指示,各大高校与音乐史学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该课程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从而使其更加顺应当下高校课程发展的需求。首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层次化教学内容设计。例如,将音乐学专业学生列为第一层次,以一学年的教学周期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有选择的讲解每一时期的重要音乐事件、音乐家以及该时期的典型音乐风格等,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分析。第二层次课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纳入,其学习深度与强度可以稍稍降低,而与第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的是,可以添加一些声乐、器乐音乐的教学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次,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相对素质教育而言更为开放,教学内容也应如此。这里所指的开放主要指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材料,如在学习某一时期的某位音乐家时,可搜集同时期与该音乐家相关的历史典故、与其他音乐家的交集以及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等等。再次,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较高的“自主性”,这体现在教学形式、模式以及教材选择等多方面。高师院校通常不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统一设置,同一专业内不同的老师除了教学计划存在联系,教学内容上允许多样化。虽然教师的自主性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课程之间的衔接导致知识点的矛盾与混乱,因此,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注意其中的系统性。

(二)探索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西方音乐史课程的综合性确立了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性。其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作品与各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家,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同音乐欣赏与审美理论不可分离,从本质上体现了课程的跨学科性。当前高师院校的音乐课程主要以声乐与钢琴为重,音乐表演的学习无法脱离音乐理论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缺乏音乐史的学习,仅进行纯粹的技巧性教学,学生将无法全面的理解作品,只能机械地将乐谱呈现出来,而失去作品原本的韵味与内涵。因此,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性,将理论结合表演技巧的学习,不但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除此之外,音乐史学同其他理论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中许多知识点同音乐史存在重要联系,而视唱练耳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外名曲、儿歌等。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音乐作品的风格与创作特点,这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皆具益处。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社会对于高师专业的诸多需求,改变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与方法是大势所趋。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高师教学需求的教材,方能体现该课程的作用与价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力争做到符合高师院校课程教学的要求。高师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全面型、实用型、高素养的音乐人才的重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改革,才能培养更多能够顺应社会发展、市场需要的高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冰.《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33(03):60-63.

[2]龚文莉.兼收中外 并蓄雅俗——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选择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04):112-113.

[3]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31-32.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