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芒编工艺在地方高校活态传承可行性探究

2020-10-09李建华张宇杰

艺术大观 2020年2期

李建华 张宇杰

摘 要:芒编为广西特有的优秀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现入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和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本文基于广西传统工艺振兴宏观视角的深度思考,尝试对推进芒编工艺振兴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拓展非遗体验、传承与保护路径及传统文化育人融合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助力广西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提供理论参考。[1]

关键词:传统工艺振兴;芒编;高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3

芒编工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广西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变迁进程中所积累的审美观念、造物智慧、手作技艺以及生产消费方式,其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精髓,有着技术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在传统工艺振兴国家战略的方向指引下,作为广西民间遗存的芒编工艺,亟待需要依托高校搭建一个资源整合、传承与创新融合、需求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以传承为关键点,以创新生活和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借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挖掘传统工艺美学思想和艺术魅力。[2]

一、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芒编是以广西盛產的野生植物芒萁草为原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具有取材便利、制作便捷、造型多样、用途广泛、自然环保、经济实用等特点,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当地文化生活联系紧密。广西芒编工艺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的开拓。但在考察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芒编产品出口量大,但其从业者却多为女性,年龄大,文化层次低,且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她们的产品只是沿袭了老一辈传授的经验,没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制作出来的都是市场上附加值非常少的低端产品,产品却不够时代感、不够美,辛苦却很难摆脱贫困。虽然芒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但现有的芒编技艺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新的东西没有出来,老的技艺也面临消失。[3]

通过梳理,芒编工艺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时代变迁带来的新的审美需求以及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诸多挑战。可以归纳在这几方面: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传统技法和思维生产的工艺产品的需求日趋减少,直接导致了芒编生产者及技艺传承人数量的减少,传统技艺面临衰退的困局;芒编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基本沿袭传统的思维和理念,大部分保留在民间家庭作坊、“公司+农户”经营和零散型产业规模,特别是传统工芒编艺对于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植入和应用能力不强,在文化创意的活力以及文化创意的衍生品极度缺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从传统芒编工艺行业或制作的层面上看,芒编的制作水平和技艺的传承覆盖面已经普遍存在达不到历史上曾有的高度,“工匠精神”严重缺失,从而导致芒编工艺作品所表现出的超逸和神韵逐渐消失;还有就是芒编使用的原始原材料发生改变、手工造物的生产的基本轨迹慢慢消失,野生芒萁草作为芒编原材料的使用率目前极低,大部分都被进口藤和仿藤所取代,直接导致了芒编传统工艺的萎缩和变异;从工艺制作的角度来看,商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冲击很大,商业利润的驱使让传统意义上的芒编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年轻人缺乏对芒编工艺技术的学习和传承,导致传统工艺技术的持有者数量明显减少,严重制约了芒编技艺及其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对制约芒编工艺创新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地方高校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和力量,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加快新一代传承人群的培养,力求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创新意识强、设计能力突出的新时代芒编技艺传承与工艺创新设计人才,补齐芒编工艺在开发、设计、创新、研究等方面的短板,以适应时代变迁多元化发展趋势带来的时尚审美观念和现代艺术发展审美要求,并引导开发具有地方文化源的产品、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创造和提升芒编工艺文化创意附加值。[4]

二、地方高校助力芒编工艺传承创新发展的优势

振兴传统工艺的高等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其职能是将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国家多元生产模式、技术文化一体化结构和中西共享研究成果做整体构建。[5]地方高校是科学教育体系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在以传承本地区特色传统工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不仅要重新认识传统工艺振兴和技艺传承的价值,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需要以民族性、地方性为支撑,在将传统手工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要通过新思维、新理念的植入让传统工艺更好的走进现代生活,适应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变化,从而实现其当代价值,让高校的传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有效的载体。[6]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依托地方高校搭建了资源交汇融合的平台,各高校也纷纷借助各类平台和学科资源优势,不断深入传统工艺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推进传统工艺振兴方面特色鲜明和成效显著,为构建广西传统工艺振兴“院校传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和“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整合资源和力量致力于广西传统工艺大数据和振兴目录建设,打造集研究、交流、开发与培训于一体的广西振兴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平台,在总结并推广优秀的振兴传统工艺模式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培院校,通过蜡染、织绣、编织技艺等传统工艺研培项目,通过精准研培,促进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新动力。从地缘上来看,玉林师范学院是桂东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正好处在芒编工艺最活跃地区,长期以来,玉林师范学院坚持从工艺文化、手艺创造、回归与环保等多种视角,关注工艺传承在现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探索手工技艺对于当今生活的发展需要,建构了一套完备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将芒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7]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和“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玉林师范学院,在促进非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传统工艺设计思维和理念的更新及民间美术资源转化等领域特色鲜明,为推动芒编工艺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让慢慢消失的芒编工艺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更为振兴广西传统工艺增强了信心。[8]

三、芒编工艺在地方高校传承发展路径分析

芒编工艺之美需要传承,需要滋养,需要焕新,更需要依托高校搭建一个资源整合、传承与创新融合、需求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要重新认识传统工艺振兴和技艺传承的价值,借助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传统工艺传承模式,用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水平,通过系统的传统工艺传承实践教学课程来强化传统技艺的熏陶,[9]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承、振兴和发展传统工艺的现代艺术价值,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优秀的广西、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独特魅力,激发高校教育传承传统工艺的内在潜力和活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传统工艺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融合和良性循环,有效推进高校通过开放资源、融合共享助力传统工艺振兴,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实践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实现了在独具特色的、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和精神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0]

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和传统工艺振兴同步推进的当下,以新的方式弘扬芒编传统工艺包含的思想文化精神,涵养文化生态,关键在于学科、课程、资源的融合,分享、对话与合作是基础,这将有助于开拓文化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技能提升、强化传承意识、搭建交流平台,发挥高校助力芒编工艺振兴和推进在校园“活态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11]提升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新的显示度。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广西地方高校积极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职能,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整合学术资源,以强化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为重点,在扩大芒编技艺传承队伍和提高芒编工艺创新发展水平上发力,通过“芒编艺术”创新课程、芒编创新灯具设计、芒编工坊等形式,注重将传统手工艺和造物智慧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强化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工艺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通过校市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培育等多种形式探索广西传统工艺振兴校园传承新途径,这些措施为推进芒编工艺创新发展搭建了稳定的学术和实践平台。[12]并在芒编工艺传承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和传统工艺传承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培养传统工艺传承的后备人才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教育教学体系,开创了高等教育与传统工艺传承、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崭新局面。[13]

四、结束语

当前,广西部分地方高校高度重视以多种形式加强传统工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合本土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造物智慧、艺术理论及文化知识,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实践,革新教学方法,打造区域化、差异化、特色化、受众广的艺术教学课程,构建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社会和当地经济,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水平和艺术情操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追求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担当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担,这应该是高校传承和发展广西传统工艺文化和工艺精神以及弘扬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达。将芒编工艺传承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畅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深入推进芒编工艺传承在高校的拓展、深化和延续,推进多学科交叉、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实现芒编工艺与高校教育的并存共生、互相交融,是实现芒编工艺活态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14]

参考文献:

[1]华觉明.中国手工技艺[M].郑州: 大象出版社,2013.

[2]龚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12(05):78-81.

[3]林佳瑜,陈如好.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06):54-57.

[4]吕品田.以学历教育保障传统工艺传承——谈高等教育体制对“师徒制”教育方式的采行[J].装饰,2016(12):12-15.

[5]董晓萍.传统工艺、多元社会模式与高等教育[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12):1334.

[6]刘焱,胡蓓蓓.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J].经济师,2007(07):14-15.

[7]周波.对话与倾听:当代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61-65.

[8]郑巨欣.中国传统工艺再思考[J].新美术,2018(11):5-13.

[9]陈岸瑛.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目标和标准[J].民艺,2018(05):52-56.

[10]汤凡渺.新时代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1-96.

[11]鲁元珍.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J].智慧中国,2017(04):34-35.

[12]王尚.历时20年编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面世[J].上海工艺美术,2017(02):2-3.

[13]张丽娜.对现代设计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的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5(08):238.

[14]傅燕翔.中国传统工艺的哲学之思:和合融通[J].湖南社会科学,2013(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