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叙事表现

2020-10-09高琦

艺术大观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叙事创作

高琦

摘 要: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魏晋至今,不同时期的山水画有不同的特征。叙事性一直是山水画家创作中所极力表现的,这样能更形象地反映出作画者的创作主题、思想境界。即使是当代抽象山水画也在寻求着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叙事。现如今,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时都偏向于进行叙事表现,本文就山水画创作中叙事表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创作;叙事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2

藝术大多源自生活,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画家在创作时将自然景观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经营位置,用笔墨表现出意境,达到观画知意的叙事效果。在其创作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取舍,把“自然情境”转变为“绘画情境”,要把天然情境通过感情处理呈现在作品中,表现创作者的心境,让作品的内容更引人入境。[1]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叙事分类

在《游春图》《溪山行旅图》《秋山问道图》《携琴访友图》《踏歌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善抒情、喜叙事。

中国山水画叙事类别多样,既有关照真实生活的“平民叙事”,像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如田间劳作、行旅观山抑或车水马龙的繁街闹市,这都属于“平民叙事”的一部分。也有表现不争情怀的“文人叙事”,在山水作品中以表达对圣贤之士隐世生活的向往或是文人的生活轶事,如访友、问道等一些注重营造文学气氛的这都属于“文人叙事”。[2]但还有一些作品没有特定的人文情境,生活气息不太浓重,注重描绘的是四时的景象,以季节来表达的作品可称之为“景象叙事”,这些作品表现出自然的力量,四季不同景物不同,时间不同色泽不同,天气不同水墨不同。如春有早春、暖春,雨有欲雨、小雨、大雨、雨后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山水画创作中还可以几种叙事类别同时表现,王蒙《夏山高隐图》就是把“景象叙事”和“文人叙事”相结合,画面高山险峻,林木葱郁,屋宇掩映,细瀑直下,融入雾中,两岸山石层叠。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品茶,仕女谈天……各行其是。整个画面即有炎热夏日之景,又有隐士的品茗之话,还有人们避暑的清凉之意,妙哉!

二、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叙事表现

(一)“以诗入画”叙事

诗和山水画都是营造了一个意境,能够触发读者的共鸣。不同的是山水画更加直观,通过笔墨语言和色彩构图呈现意境。而诗则是通过文字,让读者展开思维去品味诗中的意境。两者一个是具象的,一个是抽象的。诗有叙事功能,“以诗入画”便能形象的进行叙事表现。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以经典的诗句为出发点,用所看到的自然情景与诗句相结合,将诗中的意境用画面来表现出来,从而使作品有叙事想象的空间,丰富作品内容。王维作为文人画的代表,完美地把诗与画进行结合,不仅满足了当时文人们用感官对诗境表达的需求,也对中国绘画思想也影响深远。在进行创作时,要将诗中意境与绘画中景观、题材等多方面进行结合,达到完美的统一,凸显出作品艺术特征。[3]

以诗入画表现为两个方式,一是以画为主题而写诗,二是以诗为题而作画。有些题画诗是画家对人生的感悟,如我国最早的题画诗类书是宋代张绍远的《声画集》,里面的题画诗便是第一类,所有诗都是诗人看到一幅画之后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有描写画面内容的,有以画面内容抒发胸臆的,里面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类现在可以看到的比较多,文人画上经常有依据诗来作画的,再把诗句题在画上。这样的题画诗的作用,除了在文字上阐述画面,抒发作者思想外,还有形象的叙事功能。据记载宋徽宗曾诗中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竹锁桥边卖酒家”“深山藏古寺”等作为考题来招揽绘画人才。[4]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便是依据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那激情豪迈的词意而创作的,我们看此作品便能感受到诗中的叙事情境。[4]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在画中就要体现诗情画意,在创作时就可以把诗情描写出来,然后带着诗意去进行绘画,营造相应的画面氛围,让人们可以通过画面去思考,去挖掘画面背后的意义。

(二)“以情入画”叙事

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最主要的是对意境的描述,要引起观看者共鸣,引发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将情意带入到画中就形成山水画中独特的叙事空间。张彦远所谓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就是肯定了美感产生之前的意境存在。在《江山秋色图》中,意境是主旨也是最主要的,放开画面的布局,能够从咫尺之间展现江山的美,江山的秋韵,可以说让画无尽意,尽情想象。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山水画的特征之一,作者把自然景观融入个人的感情,然后经过艺术的手法创作出来。我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注重主客观的调和交融,既悦目犹赏心,即古人所云:“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有道:“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味、气势、气韵,包括翰墨精力,当然更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含义。

作品是最能够表达作家心境的,大多数画家都会将情感寄托在自然物象,也就是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所绘画出的作品代表着画家的感情,是超过实物的画面。

(三)“以墨入画”叙事

此处的“墨”是指笔墨变化,笔墨是中国画中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观看自然景观时要考虑运用恰当的手法将作品转变为笔墨语言,使之气韵生动。一幅好的山水作品是以笔墨为基础将山水语言变为有意境的笔墨语言,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叙事的效果。

中国山水画大多数以笔墨为基础进行叙事,如独钓寒江、盘车行旅、秋山问道等情境就是用水墨将生活的情境描绘出来。笔要有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墨要有浓淡干湿的颜色变化,作品才更具有表现力。傅抱石的山水画很注重笔墨的变化,如《镜泊飞泉图》用了写、涂、拉、扫、抹、推、簇、转的笔法,大笔挥洒,小心收拾,水、色、墨相互渗化融和,润泽出墨象和肌理,浑厚华滋。另外他的《潇潇暮雨图》中的雨景,运用墨笔顺一个方向斜刷画面,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形象地表现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时的画面感,正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列气已吞”,此磅礴气势,激动人心。[5]

吴冠中先生曾在《笔墨等于零》的文章中说到“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孤立的品评笔墨是没有意义的,他必须和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相结合,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换句话说就是一幅画中要有故事、有思想、有意境、能敘事,笔墨恰是为此服务的。

(四)“以物入画”叙事

在绘画时要注意细节,以物入画,点缀物象,增添画面的叙事性,给人以真实的体验。如添加车船使画面“可行”,添加鸟树使画面“可望”,添加人物使画面“可游”,添加屋亭使画面“可居”。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不是严格的对景模仿,因每个人眼睛看到景物的感受不同,所表达出的画面也不同,也有许多观看到的景色不那么完美,这时就要绘画者通过想象,进行元素重组,或添或减,或仿或改,整体是要让画面变得更生动有趣。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无非也有此意。[6]

创作中元素的加入和重组要符合一定的法则,不能随便组合。如“店舍依溪,不依水冲。”房子一般不在激流处安放,多放在方便提水的水流平缓附近,因为急流处危险,不符合人们择居的要求。在山水画中一些画面中的物象有其特定叙事意义,如松有长寿之意,桥有渡转之意等,根据主题的需求在空间与情节上合理添减。

三、结束语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叙事的种类也很多,在进行创作时可以运用诗意、情境、笔墨、物象等进行叙事表现,将内心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绘画的叙事性与叙事性绘画是不同的。山水画中的叙事性绘画更加偏向于故事的表达,将文学形态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时间段将事件描绘出来;而绘画的叙事性更偏向于突出绘画的主体,以主体为基础去创造情节,从而引发更多的叙事思考。山水画中有许多的特征,而叙事特征作为其中的一种,要了解山水画的主体,山水精神和一些基本的框架结构,将更多的情节引入到作品中,将情感寄托到山水之间。不管是在创作还是欣赏,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海峰.论山水画水墨写生与笔墨意象审美[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01):125-128.

[2]郭青杰.宋代山水画中的叙事特征[J].书画世界,2019(01):10-15.

[3]计王菁.论山水画创作中的笔墨造型[J].美术观察,2018(02):92-95.

[4]王晓东.山水画创作中意象符号的发展演变[J].美与时代(中),2018(04):21-22.

[5]白舸,屈行甫.解析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以郭熙《早春图》为例[J].美术观察,2018(08):128-129.

[6]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叙事创作
Jazz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