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诗”融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的探讨

2020-10-09徐家乐

艺术大观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徐家乐

摘 要:诗画结合是中国画创作的传统风格,经过诗意画、画上题诗的先期艺术准备,形成了诗与画在内容和意境上全面合一的文人画,诗画交融构成中国画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目前小学国画美术教学中存在诗性缺失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国画美术教学中诗画分离的问题,从方案与实施环节探讨当下国画教学中诗意的带入,分析国画课堂中的诗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诗画结合;诗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2

一、国画“诗”性特质

“诗画一律”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诗和画属于不同的艺术,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在中国它们自古以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诗与画从最初的相互影响、渗透,直到内容和意境上全面合一,经过了诗意画、画上题诗的先期准备,最后形成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文人画,完美体现了诗情、诗意和诗境。

(一)诗意画

诗意画是诗与画交融的一种基本形态。依诗作画是中国画重要的创作方式之一,汉代起就出现依照诗歌文字内容和思想内涵而作的诗意画,其后风行不衰,其重要例证如刘褒《云汉图》、顾恺之《洛神赋图》、牟益《捣衣图》、周臣《柴门送客图》、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宋徽宗时期,以诗句为题作画的方式更是被作为宫廷取士的手段。邓椿《画继》记载:“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通过对诗文的理解构思,将诗境与画意相通,“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进行结合。诗境画境相互启发,以有限蕴意无限,展现出诗意画看画亦观诗的审美特色。依照诗的意境而绘的诗意画,“每下笔皆默合诗人句法,或铺张图绘间,景物虽少而意常多,使览者可以因之而遐想。”(《宣和画谱》),如马麟《秉烛夜游图》,楼院里烛光点点,花儿合瓣熟睡显示出夜色已经降临,将这些前景收于一角,开启了一片多雾的天边境地,远山犹如浮动在夜色中的云朵,再于画幅上空挂着一轮圆月,给人感觉的是悔恨与孤独,诗情画意交融,画犹如诗[1]。

(二)题诗画

题诗画即诗作直接题于画上,“诗”与画结合得更为直接。题画诗一方面显示出诗与画外在形式的结合,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体现形式美。具有完善布局,美化构图的效果,其间书法字体的大小、走势和布局都随着画面而安排。有时或是再加上朱红印章,“诗文”“书笔”“画”“印章”相映生辉;另一方面展现出诗与画内在意义的结合,与物象呼应共同烘托主题。诗长于抒情,画长于写景,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审美的一大特色。题诗画显示出中国画的绘画性与文化、历史的整合特征,彰显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2]

(三)以心写画

诗画相通的主张体现在文人画家的构思中,国画艺术与“诗”的关联还体现在国画创作者的诗人情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人面对自然万象激发独特审美体验,画家更是立万象于胸怀,将心灵凝聚为形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题跋记述该画三四年间逐步完成,为兴之所至添上数笔,秀逸层叠的线条和皴染展现其创作过程,笔之行动作为心之所印。看似描绘富春实景,实则为黄公望心中世外桃源之艺术再现。作者将生活感受、心性沉淀融入画面,一笔一点蕴藏心灵的感悟,是对自然、人生的体味,实现以山水清流的精神寄托。国画作为心性、诗性、灵性的统一,融合了创作主体审美文化修养,积聚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笔墨符号赋予国画“诗”意。[3]

二、“诗”与画的分离

(一)教学形式的僵化

当前尤其小学国画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步骤的技术程序,而使得程序僵化。比照主题或任务的设定,作画步骤分为特定的程序,国画变成了如工艺复制般既定思维模式。墨具五色、素玄之美这时仅仅成为工具所指黑白而已,甚至出现墨色勾勒外形再向内填充涂色的儿童画方式,这种国画课堂没有实现对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引导,理性化的模式消解了诗意的心灵。

(二)诗意素养的缺失

少有学生心怀诗意的生活,自觉去关注、感受到生活中每一分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诗画一律”这是中国特有的诗画关系;诗画合一的文人画是多种文化综合。这种诗画结合的模式首先对绘制者提出要求,学习者往往注重技术和程序,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导致进行诗画创作时不能很好地体现诗意境界。[4]

(三)审美概念的偏颇

许多国画学习者对诗画相融的审美意境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出现题诗与画境疏离的情况。背诵的诗作脱离了诗境,将其放在画面上而非从“诗画合一”的有机构成去出发,让孩子对中国画“诗画合一”概念的理解产生误解,将国画孤立于其他文化艺术的教学模式模糊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整合特征。

三、把“诗”融入中国画美术教育

(一)关注生活,以景出情

无论诗还是画,作为人类抒情达意的表达方式,其主题内容和意义皆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丰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切的感受生活,以灵动的心體味现实日常,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情画意。课堂情境中可以把诗歌唱诵出来,或是采用图画示范、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多感官体会诗的丰富意境,感受诗画之心。[5]

(二)学科交叉,互为借鉴

“诗画合一”国画课堂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书法艺术中追求的神韵风采、经营布局与国画相通,一定的书法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笔墨;加强文学修养,培养文学情感和想象的能力,更好地领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因此,适当的学科借鉴对诗画课堂是很重要的。

(三)以诗作画,教学实践

1.“诗画一律”概念的导入

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中美术教师首先应提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诗画一律”概念及“诗画合一”基本形态的内在基础特征,创作风格、创作规律给予理论指导,正确认识中国画“诗画合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理论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耐心地启发和指导。

2.诗意解读

考虑诗画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诗意的解读,学生在“诗画合一”教学中的专注点更能从单一形式转向诗与画从形式到创作构思、审美意趣上的交融,更为全面认识诗画课堂。在诗的选取上采用较为简单的诗歌、儿歌或古诗文皆可,从学生心理特征、情感变化有序而节奏地完成对文本诗意的感受,带着对诗作更为生活化、有趣化的情绪再去看待诗作,让学生与诗人并肩而立,把自己带入小诗人的语境中。同时,由诗到画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并非必须拘泥于范画的表现方式,大胆表现,加入自己在诗作、画作赏析中的情感、想象,只要符合逻辑都给予鼓励。

3.研习经典诗画作品

诗意画中“画之意境”作为重要审美原则,超脱自然的意境美蕴含着画家至高的艺术心境,而水墨作为意境表达的重要因素,正如“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画作中蕴含作者心性游动、生活体验,而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造就了创作方式和创作内容的不同,有利于学生观察感悟画作表现,可以为诗画创作给出更好的铺垫。[6]

4.培养绘画能力

课堂是“教”与“学”的一个过程,二者相互合作。如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要落实学生的绘画能力,一定要避免国画技法学习中急功近利的现象,强调关注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绘画能力。让学生感受笔墨、握笔及墨色浓淡干枯变化所呈现的不同效果,根据画面表达效果的不同运用,感悟笔墨对画面表现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足够的技法训练之后更重要的在于给足创作的思考空间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鼓励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达交流。如对自己作品中诗画内容的表述,是怎样的情感体验促进实现了创作中的构思。[7]

诗画结合作为传统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特征,文章提出当下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诗性特质的缺失,分析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存在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探讨国画课堂的诗意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国画教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响应“高质量低负担”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加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希望孩子们在诗意的国画课堂中成长,提升审美修养,心怀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芳.“以诗入画”在傅抱石绘画中的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黄泽亮.国画诗的情怀和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刘哗.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4.

[4]薛永年,邵彦.中国绘画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趙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诗画合一教学模式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6]李超香.小学美术教学诗画合一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何宣慧.小学高年级“以诗作画”的美术教学实践研究--以《山行》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之我见
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分析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主义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剪纸教学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