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父母”:铺不平的成长路
2020-10-09邢淑芬
邢淑芬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谣饰演的顾佳堪称“完美”的全职太太。剧中,顾佳为了给儿子拿到顶尖国际幼儿园的报名资格,贷款买下上海高档小区。当别人觉得这样不值得时,她脱口而出:“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顾佳这一角色是当今很多妈妈的缩影,这种爱是否可取呢?
“直升机父母”为何产生?
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术语“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形象地勾勒出像顾佳一样的父母们——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下落。“直升机父母”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过度干预、控制和保护的父母,他们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和做重大决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过度养育。
有人说,中国是“直升机父母”的超级大国。中国父母之所以易陷入“直升机式养育”的教育陷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我国父母的自我价值感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孩子身上。我国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个人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上。我国文化还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负责,认为孩子的优秀表现尤其是孩子优异的学业成绩,是孩子最佳发展的标志,而孩子发展好最能体现自己对孩子养育的成功。父母的面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表现。因此导致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介入孩子的一切。
二是源于养育焦虑。现代社会,焦虑是一个与所有人皆有联系的话题,社会的集体焦虑渗透在家庭中就是“养育焦虑”。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和“非常焦虑”。在焦虑状态下,家长会将孩子的一言一行过度概化,认为每一个时刻、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考试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他们想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直升机式养育”危害儿童成长
“直升机式养育”存在的一个悖论是,为了确保孩子取得积极的结果而实施过度养育,但是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杨伯翰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不论父母多么充满爱与支持,“直升机式养育”對孩子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直升机式养育”会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内部动机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们具有3种与生俱来的需求,即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其中自主需求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直升机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大大削弱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就像电影《傀儡人生》传达的信号一样:“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笔者教授社会心理学,有一次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我画像,一个男生在自我画像中这样表述:“我是一只小船,我是一只没有方向的小船,我很迷茫,我真的很迷茫……”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徐凯文教授曾调查发现:北京大学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他们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徐凯文教授所说的“空心病”,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咸鱼状态”,都反映出现代年轻人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内部动机的严重匮乏,就像我课堂上那个男孩的自我画像一样。心理学中有一个“过度理由效应”,是指本来人们的一种行为有充分的内在理由,但如果给这种行为额外增加一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因此,那些一直处于“直升机父母”监管下成长的孩子,到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的外部推动力,就会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小船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
“直升机父母”会导致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直升机父母”往往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他们在育儿过程中较少采用简单粗暴的严厉管教,而往往采用心理控制的教养策略。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是一种侵入式的教养行为,是指父母侵扰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规范行事,主要包括引发儿童的内疚和焦虑(如“我们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和爱的撤回(如“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控制容易阻碍儿童形成安全、积极的自我意识,导致儿童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进一步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例如一项心理学研究让父母连续7天记录日志,报告自己的具体教养行为以及自己和儿童的情绪,结果发现父母在某一天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孩子在第二天的负面情绪就越多。
此外,心理控制策略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冲突。本应是生活中最亲密、最能为人带来“满足感”的一种关系,却常常带来各种冲突,从而增加儿童青少年出现其他问题行为的风险。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并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那些充满控制性和侵入性的教养方法。
“直升机父母”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家庭教育现象,全世界的父母都有可能采用这种教养方法。“割草机父母”则是“直升机父母”的升级版,他们不等困难出现,而是一直走在孩子前面,随时替孩子清除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Julie Lythcott -Haims)在她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道:“斯坦福大学的新生,大部分的孩子即使天资聪颖、学业有成,但都有一个‘致命破绽——不独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矛盾的。它要求母亲付出最强烈的爱,但这种爱又必须帮助孩子成长而远离母亲,最终完全独立。但大多数母亲都没有完成任务,即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能让他离开,鼓励他离开。”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那一个个迷茫、沉迷于手机的大学生时,我都会思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后物质时代,父母要学会给孩子“深沉爱”和“智慧爱”,让孩子可以做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的成熟个体,让孩子做好独自前行的准备,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正如斯坦福大学教务长朱莉所说,让我们的孩子既“成年”又“成人”。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