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嘲讽式”感谢背后的教育帮扶之弊

2020-10-09梁红梅

教育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对象资源信息

梁红梅

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东西部教育结对帮扶开展得如火如荼。最近,天津学生与甘肃榆中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却由于信息不对等、对帮扶对象不了解等原因引发了误会,甘肃榆中学生写了两封“嘲讽式”感谢信,直言“并不需要”天津学生捐的文具,引发网友热议。这次帮扶不但没有实现目标,反而使双方都受到伤害,令学校、地方政府和捐赠者始料未及。这次未达到效果的教育帮扶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学生是否自愿参与帮扶与感谢?捐赠物品是否为受捐者真正所需?不当的帮扶方式和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资源与需求失衡:教育帮扶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育帮扶的主要问题是帮扶资源与需求不匹配,这样既无法达到帮扶目标,又使帮扶活动流于形式。

组织诱导与供给导向较为普遍。在考核驱使下,政府和帮扶双方在帮扶内容和活动组织上追求“短、平、快”,参与的师生很可能成为“工具人”。一般情况下,帮扶学校牵手一所或多所贫困学校。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帮扶通常以供给导向为主,即学校有什么就组织什么、什么样的形式易组织又能达到宣传目的就组织什么。而帮扶工作考核基本停留在资料和宣传检查。在缺乏有效需求引导的情况下,帮扶内容和举措往往由帮扶学校决定,这就导致供需失衡,抑制了学校和参与人员的教育扶贫积极性。

受帮扶目标群体较为集中。目前教育帮扶的目标群体多为适龄受教育人群中的经济贫困群体,如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而潜在的教育贫困群体处于边缘地带,如学习无力者、“三观”不正者等。同时,扶贫对象信息缺乏动态监管,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体一旦进入受捐助范围,获得捐助的机会和资源将大大增加,甚至重复帮扶,而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体却无法获得帮助。

经济思维的路径依赖。很多人对贫困的认知停留在生活资源缺乏的经济学层面,教育捐赠和帮扶行动也集中于物品援助。近两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学员普遍反映,很多农村学校不缺文具、书包等物品,反而对心理、情感、学习、教学等方面的需求更大,却得不到满足。

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失衡的内在机理

资源配置失衡的主因是主体间帮扶信息不对称。“嘲讽式”感谢信就是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彼此“误伤”的表现。帮扶资源、需求、反馈等信息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表现出多维不对称性,如地方政府与帮扶双方之间、帮扶者与帮扶对象之间、受帮扶学校与受帮扶学生之间等。其中,帮扶者与帮扶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为普遍,技术层面表现为缺乏前期的深度调研,不能准确获取受帮扶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想法,只能通过一些外在特征和自身资源来选择如何帮;主观层面表现为帮扶者信息意识欠缺,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帮扶对象沟通或实地调研获取信息,不能对已有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分类,从而影响帮扶资源的分配及使用效果,最终导致帮扶“失灵”。主观上的信息漠视比技术上的信息缺位“危害性”更大。同时,由于被帮扶学校对贫困生信息识别不准、学生之间对贫困和捐助的理解出现偏差等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失衡的影响也很关键。

帮扶对象健康发展:教育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帮扶需切实有效,但由于组织不当,如要求帮扶对象上台领取物品、公开发言、写感谢信等,教育公益行为变得功利化和形式化,不仅没能真正助力学生发展,反而对其心理、价值观、自尊心等造成不良影响。“嘲讽式”感谢信虽语言不得体,但折射出贫困地区学生渴求理解和尊重的现实。

捐助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帮扶对象的尊严。受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帮扶对象往往较为敏感、自卑,自我保护欲强烈。帮扶组织应充分考虑帮扶对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同时,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认知、行为推理、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教育帮扶行为的感知会影响其品德、人格、情感等,对未来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有重要意义。以尊重帮扶对象意愿为前提满足其正当需求的捐助,不但有利于帮扶对象健康发展,还会促进双方对慈善和社会的积极认知。

内涵帮扶与信息优化:后扶贫时代的路径选择

从物质保障性帮扶转向内涵发展性帮扶,提升内生动力。沃特尔斯在《失落的致富经典》中提到:“穷人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心灵上的鼓舞。”2020年之后,中国将由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与此对应,教育帮扶应从物质保障转向内涵发展,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融合,借助外部力量唤醒和激活帮扶对象的内在动力,使其摆脱精神“貧困”,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力。如受帮扶学生包含经济贫困生和在学业成绩、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帮扶需求的教育贫困生,这就需要通过思想启蒙、方法指导、行为引领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确立志向和梦想,让不同类型的贫困学生都拥有追求光明未来的能力。受帮扶学校有优化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需求,这既要发挥帮扶学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性,又要准确把握被帮扶学校的发展软肋,提高被帮扶学校的办学品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黑龙江甘南县中学的帮扶便发挥本校教学、教研、高考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此外,内涵发展性帮扶更能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性和引领性,更具有可持续性。

优化需求导向的信息生态,促进供需匹配。首先,树立需求导向的信息对称意识。帮扶双方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建立互信关系,深刻认识到帮扶需求明晰、信息对称对实现帮扶目标至关重要,帮扶方要科学认识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真正解决帮扶对象的问题。其次,深度调研帮扶需求,分类帮扶。帮扶方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寻找教育问题的症结,掌握不同类别帮扶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细化帮扶任务。双方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兼顾优质学校智慧和帮扶对象实际的帮扶方案,明确做什么和如何做,并将其纳入双方发展规划。最后,动态监控帮扶对象的发展信息。树立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理念,详细记录帮扶的过程和帮扶对象的成长,前后对比,在此基础上反思帮扶实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更新帮扶对象群体及其需求,制定下一步行动策略。

建立教育帮扶信息共享平台,集约利用资源。为实现多方协作联动、供需信息对称、资源集约利用等,教育帮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建设教育帮扶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教育扶贫数据库。数据库由中央、省、地方政府、学校共建,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统一规划设计,各级政府负责本级平台信息建设,上一级平台在整合下一级平台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平台间互联共享。数据库建设的益处如下:首先,有效降低信息收集和管理成本,提升扶贫信息采集和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收集,受帮扶学校将本校情况及需求上传数据库且分类归档,即可实现帮扶对象信息的共享共知;其次,增强帮扶双方的互动互信,变行政指令为主动自觉,帮扶方依据本校优势和实际提供帮扶资源清单,帮扶对象根据需求在平台上寻求帮扶者和帮扶资源,双方或多方在对话、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帮扶;再次,促进多元力量参与,树立人人都是慈善家的理念,倡导每一位公民、每一所学校尽其所能做公益,任何学校都有其成功之处,相关部门可将当地不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整合后上传,供其他学校借鉴,帮扶对象也可成为资源的提供主体,还力于社会;最后,促进帮扶资源集约利用,平台整合各地碎片化的帮扶资源,按照帮扶对象特点与需求进行系统配置,使每一份爱心都能发挥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雨萱

猜你喜欢

对象资源信息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订阅信息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展会信息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