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及装饰特点
2020-10-09肖苇
肖苇
摘 要:十二世纪出现在法国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后的建筑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宗教;玻璃窗;雕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2
哥特式建筑是十二世纪出现在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着强烈的独创性,而且影响深远。
一、罗曼建筑
公元十至十二世纪,藝术文明在沉寂多年后开始了漫长的苏哥特式建筑是十二世纪出现在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着强烈的独创性,而且影响深远。
五世纪古罗马帝国崩溃,直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中间一千年的时间欧洲大陆为基督教教会力量所左右。教义认为世俗的一切都应该是为神服务的,而人生来就有罪,生活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赎罪,于是人类的欲望被抑制,艺术文化也都成了神的奴仆和附庸。以至于后来有人将这段漫长的时间称为“黑暗的一千年”。但是,人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是无法扼杀的,因此,当时光走到十二世纪,艺术的追求在建筑上开始显现,艺术的创造力借助宗教的力量展现在教堂上,由此开启了哥特式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的辉煌发展历程。[1]
公元十世纪,西欧的手工业和商业随着农业进步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不甘心再受封建领主辖制,纷纷争取独立和自治。它们既有通过赎买的和平方式的,也有通过武装起义暴力手段的。战争掀起了城市居民建设家园的热情,他们开始在城市建筑上倾注心血。教会作为强势的统治力量,其神灵的驻扎地教堂自然成了城市建筑的重点,直接迅速地表现出建筑风格的转变。
宗教信仰也是这场城市建设热潮的一个原因。在中世纪西欧曾有一个关于“千禧年”(Millennium)的传说,据说基督将会在1000年时重新降临。这是个让信徒兴奋不已的讯息。然而时间到了,天堂并没有开启,尘世生活依然一如往常。伴随着失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觉醒:既然不可避免地要在尘世上生活,那就将尘世好好地建设一番吧!当然,教堂是最重要的建设对象,那里寄托着大家的信仰与向往。
罗曼建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较多地模仿了罗马时代的风格,像半圆拱、十字拱、圆券等,都是对古罗马建筑的模仿。罗曼风格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法国圣塞南教堂,英国杜汉姆教堂等。
罗曼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并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教堂一端增设了若干小礼拜室,使平面形式日趋复杂。建筑的墙体巨大而厚实,所以会在洞口采用同心多层的小圆券,以减轻沉重的压抑感。罗曼式教堂还将钟楼作为教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到了整体构图中,这是罗曼建筑的一个贡献;另外一个贡献是采用了扶壁来平衡拱顶的侧推力,为建筑形式成功过渡到哥特式奠定了基础。[2]
二、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就是野蛮艺术之意,本来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在欧洲人眼中,罗马式艺术才是正统的艺术,继而兴起的艺术一反其传统,因而是“野蛮”的。但实际上哥特艺术在建筑上的表现,不管是结构技术,还是艺术效果,都相当的优秀而独具特色。
哥特建筑最先出现在法国。公元1134年,法国的圣丹尼斯(St Denis)教堂在闪电引起的大火中烧毁了一部分,教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Suger,1081——1151)主持重建它。苏格不仅成功地使重建的圣丹尼斯教堂引领了一种新的建筑艺术风格,还将他重建圣丹尼斯的过程著书立说,增大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力。在书中,苏格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敬仰为理由强调了“肋”的重要性,将这一哥特式建筑的重要特点推到了艺术的前台。圣丹尼斯教堂中增多了肋的数量,由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相应减轻了墙所受的压力,所以苏格又创造性地使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将色彩斑斓的光线引入了教堂原本昏暗的内部空间,使教堂内部产生出神圣而奇特的氛围。
圣丹尼斯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代表性作品,揭开了哥特式建筑辉煌发展史的第一页。
三、哥特式风格的影响
公元1144年,圣丹尼斯教堂重建完成并举行了建成庆典,各地的主教们赶来参加并见识到了圣丹尼斯新建筑风格的魅力。由此开始,各地纷纷开始仿效这一极具魅力的建筑风格兴建教堂,使哥特式风格的影响迅速扩展蔓延。
在法国诞生的哥特式风格影响遍及欧洲,并涉及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尤以建筑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四、哥特式建筑特点
(一)玻璃窗
由于飞券的使用,中舱的侧推力不再由舷舱拱顶承担,中舱有了开设大面积高侧窗的自由,舷舱同样也可以开设大型窗户,于是,艺术的表现开始以窗户为舞台展开。
最开始的时候,由于玻璃制作技术有限,所以只能制造小块的、带各种杂色的玻璃,装在窗户上斑驳不齐,虽然改善了室内光环境,但效果不是太理想。后来受拜占庭镶嵌画的启发,哥特式教堂的建设者们尝试用彩色玻璃模仿镶嵌画,既利用光线给室内以充足照明,又宣扬了宗教思想,一举两。渐渐的,彩色玻璃窗成了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色,美丽炫目。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多以宗教性故事为主要题材,也夹杂少量生活内容,光色奇妙,引人入胜。如法国亚眠大教堂的玻璃窗高达12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艺术美感。
彩色玻璃窗的另一个比较特别的表现,是哥特式教堂正门上方的圆形玫瑰窗。玫瑰美丽而高洁,是圣母的象征。代表性的如巴黎圣母院正门上方的玫瑰窗,直径十余米,由37块玻璃组成,是七百年前的原物,窗前有圣母怀抱圣婴的雕像。
中世纪宗教对人们宣扬着,世俗是罪恶的,人们要努力赎罪以等待上天的救赎。哥特式教堂通过那一扇扇万紫千红的窗户射入的五彩缤纷的光束,不正像是上帝照亮人们前途的圣光吗?!如此神圣而华丽的氛围,充分地说服着信徒们献上虔诚的心灵,追随上帝的指引。可以说,美丽的彩色玻璃窗的灿烂的光线不仅照亮了教堂,也照亮着、坚定着人们的信仰。[3]
(二)雕塑
雕塑是哥特式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多采用的是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建筑,尤其是盛期建筑上的雕塑,人物表情生动、姿态活泼,形象和情感都丰满丰富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力和真实感。一开始雕塑题材多为圣徒、福音书故事、宗教训诫等,逐渐的,世俗的雕塑工匠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带入了雕塑题材中,突破了宗教的局限,雕塑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了。
正面的三个大门是雕塑装饰的重点。虽然哥特式建筑在结构技术上有许多的创新和突破,但庞大的体积仍需强大的下层墙体和基础支承,因此哥特式建筑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避免门洞太厚实带来的压迫感,哥特式建筑的大门设计成了层层推进的尖券式,每一层尖券上都布满了雕塑,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以忽略厚实墙体给人的压抑感受。法国亚眠大教堂的三座正门上雕刻着各种宗教修养、圣人传以及创造大地历史等等的内容,极富表现力,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直观地了解教义,被称为“亚眠圣经”,也是哥特式建筑雕塑精品。
建筑外观也是雕塑充分表现的舞台。雕塑在尖塔上、飞券上、外墙上等等一切地方装饰着建筑,让建筑更加华美而庄严。代表性的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三千余个真人大小的雕像与尖塔一起傲然挺立,犹如“锦绣的森林”,装饰效果强烈而独特。
(三)哥特式建筑的装饰特点:结构即装饰
哥特式建筑是原创性的建筑,在建筑结构和外观上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外觀的改变依赖于结构的创新,反过来,结构的创新很自然地表现在了建筑的外观上,并且,这些结构成为建筑装饰的主要来源。
建筑内部,繁密的肋网与墩柱融为一体,成为众多垂直线条向顶部的延展,与尖券一起形成强烈的向上的动势,使内部空间显得高旷,同时,从彩色玻璃窗射入的斑斓光线在这样的空间中舞蹈着、跳跃着,有如幻境,已无须其他多余的装饰了。
建筑外观,触目所及的是高拔的钟塔、斜伸的飞券、精巧的结构和雕塑以及美丽的窗户,它们都是建筑本身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又成了建筑重要的装饰。
总而言之,哥特式建筑在构筑建筑本身的同时,将所有的结构都合理地处理成为了一种装饰,使建筑结构有效地装点了建筑,也使哥特式建筑成了一种“诚实的”建筑,“结构即装饰”成为其装饰特点。
哥特式建筑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或影响,是它的装饰特点:结构即装饰。单纯地强调结构或装饰都具有片面性,好的建筑不仅应该有舒适的空间、完善的结构,还应该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内外协调与联系。当结构成为装饰,建筑的语言得到了简化,表现手法与建造手段达到了统一,为建筑取得内、外优良表现及二者之间的协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木日.古老巴黎的象征巴黎圣母院[EB/OL].https://article.pchome.net/art-12482.html,2005-12-07.
[3]Liptontea.罗马风与哥特式[EB/OL].http://liptontea.bokee.com/986847.html,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