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与“诠释”新向度
2020-10-09乔洪
乔洪
摘 要: 李星丽所著《叙事理论视野下的民族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以创新视角将“叙事”理论及和博物馆展陈体系有机融汇,从民族类博物馆这一类富含文化多样性的文博机构入手,一方面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搭建起了一种融叙事学、民族学、艺术学等有机一体的方法论,一方面揭示了新形势下文博机构需要直面“展示”与“诠释”关系这一时代命题,而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理论梳理为博物馆展陈叙事与展陈设计带来了新向度。
关键词:叙事学;博物馆;民族;展陈设计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2
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具体要求,更是对文化各界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作为保藏文化遗存的文博机构也在进行多维、多元、多样的转向探索和尝试,从文物的保藏、展示与研究逐步转向信息传播的媒介身份,不单原有的文博资源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组织形式、展示方式等诸多维度也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文化遗存展现样式,极大地拓展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数量和多元形式。
但是,当下基于文物保藏与研究体系发展的博物馆展陈系统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的时候,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媒介的身份与传播的主体地位无法被较好的挖掘与转换。突破这种局面,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顶层的文化政策与机构体制创新设计,也需要从讲述与传播的主体本身进行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李星丽所著《叙事理论视野下的民族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以创新视角将“叙事”理论及和博物馆展陈体系有机融汇,从民族类博物馆这一类富含文化多样性的文博机构入手,一方面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搭建起了一种融叙事学、民族学、艺术学等有机一体的方法论,一方面揭示了新形势下文博机构需要直面“展示”与“诠释”关系这一时代命题。
一、博物馆展陈叙事
本书中,作者通过叙事理论的参与试图将传统博物馆的单方面的知识的“告知”和物的陈列转变为互动的叙事构建,讨论博物馆展陈叙述中“叙述者”“受述者”“叙述”“被叙之呈现”等构成要素的存在与关系,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对民族类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整体研究。作者不仅针对理论层面的自洽问题、基本理论与实践要点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度讨论。实际上,作者还将更广泛的“展示”与“诠释”关系的论述具体于叙事理论视野下民族类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民族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过程与叙事模式,形式话语,展陈叙事呈现,沟通模式等,从自身专业出发为此研究注入了美术学和设计学的视角与方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手册,为博物馆如何将好文化的故事,民族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提出了新向度。[1]
作者一开始从叙事学、叙事理论的梳理拓展到叙事理论中非文字媒介的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结合中外关于非文字媒介特别是电影、绘画和戏剧的媒介与叙述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的梳理,建构了诉诸视觉的叙事的合理性,由此展开对博物馆展陈“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的具体探讨。
简要梳理了叙事理论与研究方法参与博物馆研究的历程后,作者从结构语义学的角度讨论了相关理论与方法参与博物馆陈设叙事的内在逻辑。她总结道“所谓博物馆展陈叙事,即是在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内,以明确的主题思想、严密的内容逻辑结构及其结构层次安排的叙述性展陈。”在她看来“如果说叙事理论是一种研究范式,那随着博物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有必要运用和借鉴这一实用的研究方法来加深对博物馆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找到联系事物发展的上下文,研究特定时期思想观念的样态,是叙事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可运用于民族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研究之中。”[2]
为了探求此种理论范式的逻辑通路与匹配范式,作者精准简洁的梳理了我国民族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相关理论构建的重要节点,将我国民族类博物馆的叙事模式分为“地域” 叙事、“族群” 叙事、“主题” 叙事等三大类。此过程中,作者敏锐的观察到当前许多博物馆“正从以‘物为中心的陈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叙事模式,以期利用自身民族文物的优势提高展览的叙事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展陈叙述中的关键要点,即民族博物馆的展陈叙事的诸要素构建与相关民族的特点、个性紧密相关。
紧接着,作者就博物馆展陈叙事的构成要素展开讨论。她认为“博物馆展陈叙事是建立在文学叙事理论基础之上展开的一种设计理论探索”,那么也应接受或通过语言学分析模式的验证。此处作者运用杰拉德·普林斯对叙事构成的结构体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博物馆展陈这个特定叙事文本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论述了“谁在说”(叙述者)“向谁说”(受述者)“说什么”(叙述)“如何说”(被叙之呈现)的含义与关系,利用“元叙事信号”的观念引出如何诠释的核心问题,并由此界定了“‘故事是展陈表达的主题和内容设计(涉及‘叙述了什么包括事件、人物、背景等)‘话语即是展陈的表达语言或形式设计(涉及 ‘是如何叙述的包括各种叙述形式语言和技巧)。”[3]
二、民族博物馆展陈的形式话语分析
围绕民族博物馆展陈叙事的“展示”与“诠释”任务,作者创造性地将自己的美术学与设计学专业视野与叙事学视域的博物館展陈设计融合在一起,从空间、平面、立体、动态四个角度构建起形式话语。在我国现有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理念、方法和形式,文中作者不断拓展着空间、平面、立体、动态四个维度的空间延伸,并从长期深入的调研案例中提取出不同维度下展示空间的设计方法。此部分内容语言平实,清晰易懂,将叙事理论中的“故事”和“话语”理念嵌入民族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梳理中,明确了展陈设计在“展示”和“诠释”中的关键作用和运用方式,而丰富的调研资料也增加了此部分可读性和可实践性,是非常成功的跨学科讨论。[4]
三、中国民族博物馆展陈的叙事内容分析
此部分从物、文化、学科、文化表征等角度步步深入,从宏观到微观,在广泛的实例基础上探讨了民族文物的真实性与展陈叙事重构之间的关系,深度探究了民族学研究视野下不同叙事语境下中国民族博物馆展陈的叙事呈现、展陈叙事等内容。此部分案例详实,将长期调研的案例进行总结归纳,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富有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及其各具特色的展馆,在叙事学相关理论的框架下作者展开了深度的论述,非常具有可读性。
同时,此部分也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展现了当下我国民族博物馆对于“展示”与“诠释”关系的认识与呈现。随着作者将民族学和民族文化研究等内容加入,物和其故事的展示有了更加丰富的一層理论内蕴,而不同民族博物馆展陈内容的不同个性特点作者都做了概括性极强的叙事学、民族学、美术学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展示”与“诠释”的匹配范式。
展陈叙事的阅读者即观众,而文本之外的诸多内容构成了观众的综合体验,所以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回到体验者的角度探讨阅读与反馈的关系,调研观众的体验需求,分析其对展陈的阅读与理解方式。不单有效印证了展陈叙事的有效性,还从客体角度丰富了“展示”与“诠释”的动态关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逻辑整体。
四、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的新要求,文博机构都在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进行转向探索,《叙事理论视野下的民族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一书中将不断快速发展的叙事理论与博物馆陈列有机融合一体,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深入这一主题的探讨。一是在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践行上呈现了非常好的典范作用,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搭建起了一种融叙事学、民族学、艺术学等有机一体的方法论;二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推演的有机结合,呈现了我国民族类博物馆展陈叙事的现状,总结出多种兼备理论高度和操作实用程度的匹配范式;三是揭示了新形势下文博机构需要直面“展示”与“诠释”关系这一时代命题,并从多元的叙事学角度融合多种学科视角在合理的讨论范围内给予这一命题有效的回应。总的来说,新形势下文博类机构特别是民族类博物馆由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当下需要,亟须高质量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有效调动其拥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做好身份转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李星丽所著此书无疑给予了新向度、新思考、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宋才发.民族博物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张婉真.当代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M].台湾:台北艺术大学,远流出版公司,2014.
[4][美]珍妮特,马斯汀著.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钱春霞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