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溯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根性”意识之觉醒

2020-10-09康怡

艺术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识

康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命脉,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创新,继承前人们所创造的传统舞蹈文化精髓,立足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积淀之上。面对全球文化大发展、大交流的今天,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根性”意识去追寻并探究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创作出有传统审美与精神内核的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根性”意识;传统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舞蹈工作者们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过渡到和平发展的时代, 舞蹈艺术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进步,但同时也带有新问题、新疑惑。在全球语境下,中国舞蹈艺术需要发展、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但是我们决不能忘本,要坚定继承前人们所创造的舞蹈文化精髓。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意识

明文军曾直言不讳地说到,中国民族民间舞,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民间舞,因为它已同原生形态的民俗舞大相径庭了。但它还是民间舞,它所呈现的和它拥有的,依然没有剥离掉那些民俗、民间、民族独有的属性。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创作或是表演,都离不开其“根性”意识,其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民间舞蹈属性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积淀之上。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性”意识是什么?它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的完整回归和深刻理解。这个回归与理解不是支离破碎、掐头去尾, 更不是断章取义、任意裁剪的为我所用, 而是在完整、深刻了解其文化渊源的基础之上,带着“根性”意识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构建。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作为舞蹈发展的源头活水,将树立“根性”意识作为舞蹈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1]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根性”意识的坚守

(一)“根性”意识坚守的启示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些自然形成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的、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要到群众中去汲取营养。此后,大批的文艺工作者纷纷走进群众、走入民间,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是“一方水土”孕育而成的精神文化结晶,其形成都离不开该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饮食,也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思想潮流、经济政治等,但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从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一味求新求变,而是必须向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寻根溯源,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永远保持着那份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民间味道,使民间舞永远姓“民”。[2]

1946年,“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在重庆成功举办,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台晚会就是戴爱莲先生的一次“寻根”实践,走进群众、走入民间来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根”。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间舞蹈原有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尽可能地保留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将民族民间舞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戴爱莲先生从小出生并生活在西方,系统、全面的学习过芭蕾舞、现代舞,很早接触世界舞蹈的前沿知识与舞蹈理论,但她却没有选择传播她擅长、了解的西方舞蹈,而是选择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最深沉的精神文化追求,是我们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石,由此她坚定地找到了中国舞蹈的发展道路——“寻根”。

北京舞蹈学院老一辈舞蹈家都曾深入民间学习,并将动态和文字资料采集整理,进行吸收消化,梳理编写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教授。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种原生型的民间舞蹈转化为舞蹈作品创作的素材,如果没有深入民间进行“寻根”,没有“根性”意识,那他们编创出来的民间舞蹈作品就不会如此具有民间特有的味道与内涵。

(二)“根性”意识的持续发展

1.田野工作的深入

1942年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秧歌运动以及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早期,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工作名叫“采风”,主要是学习当时进行采风的舞蹈工作者认为好看、有特点的动作,大量当时被认为不好看、不独特的动作以及文化层面的内容就被忽略、遗漏了。随着舞蹈艺术工作者“根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采风”实践,田野工作的含义、方法与价值不断清晰,通过田野工作吸取民间的养料。田野工作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表演、创作实践优质完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学习、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的方式,因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要进行田野工作,让至今还“活”在民间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以有另一种方式传承延续。只有深入民间生活,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文化信息,亲证最质朴的身体动态与最强烈的生命体验。目前,全国各个舞蹈院校教学课程的开展、舞蹈工作者课题研究、作品编创都离不开田野工作,他们必须走进民间,走进生活,带个这份“根性”意识,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要走偏。[3]

2.传统典型组合的传授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不是凭空的天才创造,它是来自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真实的生活,发轫于优秀民族传統文化的继承、弘扬,成就与立足科学化传承的正确选择。[4]戴爱莲先生曾在《关于舞蹈人类学和舞蹈民族学——对20世纪80、90年代后的中国文化的看法》一文中提出:“没有根,文化发展就没有后劲......今天的中国,一定要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始终坚持对“根”的关注、把握和坚持,课堂教学更是植根于本体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不断汲取营养。课堂教学中传统组合的呈现正是这种“根性”意识的体现,而这种“根性”意识的坚守也是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前提保障。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是由老一辈舞蹈专家们深入民间,向民间艺人学习,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后整理而来的。老师们在传授传统组合时会流露出当时同艺人学习的状态,保留几分那个艺人的独特舞蹈风格,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立体。传统组合的宝贵资料是我们的财富,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保持它的“生命力”,时刻拉近课堂与民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此后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态复制,更要不断挖掘动态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打开民间舞蹈文化世界的宝藏。

3.传统乐舞《沉香》系列活动的开展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传统乐舞《沉香》系列晚会以“继承”为出发原点,将最珍贵、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传统舞蹈文化的血脉和基因延续。舞者尽可能真实、纯粹地将那些至今仍在“活”在民间的传统乐舞保持其原貌地呈现在舞台上。虽然舞蹈的人变了,舞蹈的地点变了,但民间舞人本着尊重其文化性、风格性的初心,将从艺人身上学到的舞蹈尽可能地不对其进行拆解、重组、创新,原封不动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呈现在舞台之上。通过田野工作的方式、借助于专业舞蹈学生的身体,将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记录下来。以《沉香》系列晚会为标志,不断向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寻根溯源、汲取养分,继承传统、致敬传统,身体力行地将“根性”意识付诸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弘扬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在传统舞蹈文化的滋润下,发展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艺术。

三、全球语境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一)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含义说到,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民间舞作为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文化产物,不仅包含着人民的生活,也承载着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之前,舞蹈工作者必须学习它、了解它,带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去追寻并探究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创作出有传统审美与精神内核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巨大机遇。中国人民文化自觉的“根性”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我们必须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适应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与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决不能忘本,要坚定继承前人们所创造的舞蹈文化精髓。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五十六个民族、上万多种民族民间舞蹈,这些优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们最珍贵且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难以预估的文化资本。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使我们对传统舞蹈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决心。

(二)从文化继承到文化发展

传统民间舞可能是冗长的、单一的,但民族民间舞走入课堂,走上舞台,需要变化来适应教学目的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单纯自娱的载歌载舞逐渐向娱己娱人的舞蹈艺术作品过渡,将民族民间舞蹈上升到能够反映群众生活、思想、民族精神的层面。舞蹈工作者必须向传统文化寻根溯源,否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独特性,就会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也是全球语境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所实际面临的问题。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承继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外部形态、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紧随时代的气息与审美的变迁,进行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向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汲取养分,树立“根性”意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使其成为一种民族艺术,甚至能代表国家的典范艺术。

四、结束语

面对全球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必须树立“寻根”意识,只有向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寻根溯源,继承传统、致敬传统,身体力行地将“根性”意识付诸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浪潮中永远保持着那份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民间味道。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张政武.民族民間舞多元文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07):5-9.

猜你喜欢

意识
幼儿合作意识培养“进行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渗透模型思想强化化归意识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例谈基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