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云南广南地区壮剧的艺术特征

2020-10-09李明瑶

艺术大观 2020年5期

李明瑶

摘 要:广南壮剧作为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它同云南地方戏剧和其他少数民族剧种一样,植根于红土高原并合力用独特的审美文化和艺术创造为云南地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纷繁的文化遗产添砖加瓦、蓄力造血。非遗名录的加入逐渐提升了学者及艺人们对壮剧这一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而如今学术上对广南壮剧的基本情况都有了详尽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浅层地将广南地区壮剧剧种的部分艺术特征进行系统总结以完成全篇。

关键词:广南壮剧;北路沙戏;麽公

中图分类号:J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2

一、云南壮剧音乐的特性及剧种分支

云南壮剧的民族性和草根性,造就了各个地方在民族支系、语言、声腔、表演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因此,云南壮剧的多声腔戏曲形态之下又有三个自成体系且独立存在的剧种分支,它们分别为:文山乐西土戏、富宁土戏和广南壮剧(又名广南沙戏)。[1]

二、广南壮剧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廣南壮剧是产生和流传于广南县东部和北部壮族布瑞支系(沙人)聚居处的一种地方戏剧形态,壮语称“相依”(译音),汉语称为“沙戏”或“广南沙戏”(壮语称“祥瑞”)。据参演的壮剧老师傅论述,发展至今的广南壮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广南壮剧分为东路和北路两个支系,由于东北两路沙戏在地方方言、音乐发展与流变的内容、传入途径和文化渗透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两路沙戏互不通用、各成体系的局面。同时,各路壮剧均由年长的壮剧老艺人或其子继承父业(称“二师傅”)自发组织地方剧团,较常出演的剧团如广南弄追沙戏班、广南坡佣沙戏班、洛里沙戏班等。[2]

(一)广南壮剧剧种分支

1.东路沙戏

东路沙戏流布地位于广南东部的八宝镇及其所辖的板蚌、乐共和里叩等村寨。它直观地以声腔分系,固定且彼此独立的[哎咿呀]、[哎的呶]和[乖嗨咧]三个声腔在曲调和演唱风格上都与富宁土戏一脉相承。主要以[哎咿呀]为主,其间杂有[乖嗨咧]与[皮黄]类腔调。

2.北路沙戏

北路沙戏主要流布于广南北部的西松、者卡、弄追、坡佣等村,它们分别存在着如弄追沙戏班、坡佣沙戏班等较有代表性的沙戏班。北路沙戏与东路沙戏出处不同,因此唱腔以[正调]为主,后经发展流变衍生出[乖哥来]、[侬阿妮]等唱腔。

(二)广南壮剧音乐构成元素基本内容简介

1.东、北两路沙戏的唱词和唱腔

广南东路壮剧与富宁土戏同支,因此既唱以[哎依呀]、[哎的呶]为主的[正调],也唱[枝板]、[一字板]等杂调。广南北路壮剧虽在唱腔上也以[正调]为主,但随着长期流变和地方文化的渗透,[正调]在地方演变发展出生、旦、净各角色专用的唱腔,如小生用明朗和行腔较多的唱腔演绎的[侬阿妮]、旦角用优美婉转和较多滑音演绎的[乖哥来],花脸用浑厚有力的唱腔演绎的[棍来哎]等。广南壮剧的传统腔调之所以用这些极富壮味的衬词命名,是为了表明广南壮剧一开口便使用衬词起唱或以衬词结尾的特点。[3]

从唱词方面来说,由于在广南的传统剧目中大多是“条纲戏”,个别剧目并没有具体的道白或唱词,只保存有一个大体的情节框架。因此每个戏班在具体演出时的唱词或念白也因演员在表演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而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道白、唱词和套话运用其中,具备相当演出经历的演员在背熟后只需对照人物身份和戏剧情境,便可在演出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例如小旦上场时常念“听得爹娘唤,急忙到堂前”;武将上场时常见:“奉旨出朝,地动山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等。这些套话与唱词运用起来虽然十分便利,但更多并未固定的唱词和道白还得由演员或戏师进行于剧情相吻合的处理和再创造。[4]

2.曲牌与器乐伴奏

广南壮剧的常用乐器与一般戏曲剧种大致相同,文场中较常用的有三弦(小三弦)、年朵(马骨胡)、匀固(二胡)、播垴(竹笛)、令徕(唢呐)等;武场中较常用的打击乐有斜咯(木鱼)、啦欸(小锣)、韶(壮钹)等。除此之外,广南北路沙戏还具有丰富的曲牌:其中既有如[踩台调]、[扫台调]等专用于开台和收台的曲牌,又有如[摆宴调]、[大调]等作为过门或背景音乐、只限用于特定场合的曲牌。这些曲牌分别源自壮族经演变的各路唱腔音乐、民间器乐曲、花灯曲调、当地的洞经音乐等。[5]

3.典型剧目与行当体制

广南壮剧曲调从开台—开演—散花—打扫的演出程式、唱词、唱腔等方面都散发着浓郁的壮族民歌风味,然而每个曲调都在与行当的搭配中做调整,广南壮剧的行当与传统戏剧大体相似,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广南壮剧中唯独不设“丑”这一行当。然其质朴的草根性也产生或移植改编了不少雅俗共赏的典型剧目,从植根本土的传统剧目来说,广南传统剧目是壮剧艺人们以本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构建而成的,这些以平民视角诞生的剧目包括《神纱帕》《征东》《五虎平西》等。另有《媳妇毒良心》《曼节勒少》较为典型。

(三)广南沙戏不完全姓“正”

广南壮剧在形成时期虽然受到过广西北路壮剧的影响,且广西北路壮剧也以[正调]为主,但由于各地壮族支系、方言土语的不同,唱腔的设计自然也随其改变,然而无论受何类剧种的影响,传入本地的戏曲都得用本地曲调来演唱,这便自然形成了各地方剧种在唱腔上的差异。例如,曾在广南乐贡沙戏团演出的《五虎平西》剧目里,除常见的壮族戏曲腔系外,间有高腔、内倒板上场、帮腔等比较古朴的腔调,行腔中带有激越、高亢、委婉的色调,再融有广南沙族民歌独特的韵味,统一构成了广南壮剧腔系内容丰富、善于对不同情景进行情感抒发的音乐特色。由此可见,广南壮剧中的[正调]虽与富宁土戏中的[乖嗨咧]属同名剧种的两个声腔派别,但在流传之后因渗透了地方化、民族化的元素而发生了质变,在广南壮剧中演变成了特点鲜明且明确分工的唱腔。

1.广南北路沙戏男女唱腔的形成

广南北路壮剧的唱腔实行男女分腔制,由于当地民歌演唱时因礼节需要习惯在曲调开头唱出对方的称呼,因此男腔便以起腔唱词[侬阿妮](意为我的姑娘啊)、女腔则以起腔唱词[乖哥来](意为我的乖哥啊)为名。

[侬阿妮]和[乖哥来]虽仍以起唱时的衬词命名,但在旋律行腔、曲调风格上都与富宁土戏[乖嗨咧]大异其趣:两种唱腔均为上句以“1”收音,下句收音于“5”的宫徵交替的五声调式。行腔很少出现较长的拖腔且唱词多为五字句和七字句。微妙不同之处为:[侬阿妮]曲调中因從不出现“3”音而显示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明亮刚毅之气。

2.当地祭祀文化对北路沙戏的影响——麽公的地位

广南壮剧这一演出活动最初具有娱神祈福、保佑地方风调雨顺和平定安康的社会作用,因当地壮族人民信仰礼教,自然就孕育和彰显了戏班掌事大多由德高望重的“麽公”(壮族民间的神职人员)担任的地位。且“麽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的论述明确了“麽公”对广南壮剧特别是北路壮剧的影响力。“麽公”在当地具有较高地位,主要从事村寨的法事活动或担任学习外来文化等职能,对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这一群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北路沙戏与当地民间音乐的关系——与汉族兄弟剧种之间的交流

首先,从广南壮剧的传统剧本在唱词的运用上,既有一目了然的汉语,又有用方块壮字记录且只有少数民间老艺人能识读的壮语唱词。因为唱土话的唱词虽然是假借汉字的形声、偏旁部首和会意等造字法创造的与汉字相像的字,但绝非汉字的音义且读音全是壮语。如“厶”是“不”的意思,壮语读作“谋”。又如曾在广南县经部分戏班演出的《五虎平西》:中辽皇欲与宋皇分天下而泄愤的片段,前句先用汉语道白心怀不忿欲夺江山,后段接土语再次表达终才完成此段。

其次,由云南壮剧的部分传统剧目是从汉族的话本、历史演义小说的剧本移植或改编的痕迹亦可得出:壮剧艺人们为解决广南沙戏的一些遇到连台本戏或大型剧目时由单一五字、七字句转向多种句型的适用问题,满足剧目多种情绪的表达,偶尔运用了来源于汉族外来剧种的[皮黄]类腔调。

三、结束语

诞生于彩云之南的广南壮剧,是浸润着广南壮乡地域风韵的草根文化,它对历史的叙述与解读是站在平民视角的民间而非庙堂,是充满世俗人情而非官场功利的精英文化之外的文化。广南壮剧所演绎的悲欢离合,是广南壮族人民对生活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的结晶。如何让这份文化沉淀在当今社会全网时代的大潮中不只是标本而获得唤生与共存?是我们都应思考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黎方.云南壮剧[J].中华艺术论丛,2009(01):157-182.

[2]何朴清.独具特色的云南壮剧[J].文山师范音乐学校学报,2007(01):19-26.

[3]广南县文广局.广南壮剧[J].今日民族,2014(08):41.

[4]颜洁.历史文献中的沙人——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9(01):77-87.

[5]何朴清.浅析云南壮剧与宗教的关系[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