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书法艺术中的知觉

2020-10-09徐洁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灵感直觉书法艺术

徐洁

摘 要:我们在对书法碑帖解读、临摹、创作应用时,认识到的只是它们整体中的某些部分或者这些部分中的某些方面,是能引起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兴趣的部分。这种知觉体现我们的意识知觉、情感状态以及灵感。文章对这几种知觉进行分类解析,并结合书法艺术实际进行具体阐述,为艺术家在书法艺术中调理知觉以体现自己的生命力和精神情调带来启发。艺术家还需要在人生历程中涵养情感,既要一往情深,又要超旷空灵。在凝神寂照、澄怀观道里,把自己中和的情感具化到丰满的意象中。

关键词:书法艺术;知觉;直觉;情感;灵感

书法碑帖是外物的一种表现,它们本身的内涵和呈现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之间永远存在差别。我们对碑帖的每一次解读,認识到的只是它们的整体中的某些部分或者这些部分中的一些方面,是能引起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兴趣的部分。比如“天下行书出《兰亭》”,就是说学习书写《兰亭序》的人中,有的得其姿态妙趣横生,有的得其章法错落有致,有的得其精神风规淡远……每个人的行书风格和面目中,都有《兰亭序》的一些影子。又如,苏东坡临摹的《瘗鹤铭》的“神”,黄山谷临摹的《瘗鹤铭》的“形”,虽取法同一个碑帖,但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这种不完整的知觉“幻象”中,体现出我们的有意识知觉、情感状态以及灵感。这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是“当前把握过去的具体过程”。

第一,无功利之用的“直觉”。在面对一个碑帖时,要特别重视自己的直觉。直觉是知觉的理论性独立存在的审美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只专注于当前,这是禅宗所谓的无先验地经历现在,放下一切。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碑帖没有实用性的目的和要求。没有去想它的哪些元素可以作为自己的书法创作素材,也没有对它的章法、笔法、墨法、字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系统批评的想法。我们只是凝神感受碑帖,并且忘记了自身和碑帖的存在,犹如临水照花。碑帖中的字就像以前的“我”写的字,它的性情就是“我”的性情的写照。就像李太白对敬亭山的“相看两不厌”,辛弃疾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在对碑帖的认知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审美直觉,这需要我们主动“隔离”碑帖,营造心理距离。我们到一些“青山绿水”处,总羡慕那里的人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感叹“山水含清晖”。但是那里的居民可能更在意哪棵树的果子好吃,哪处水洗菜更方便,哪条河鱼多一些。居民长久地生活在那里,他们更多把周边的山水作为日常生活取材的对象。而一般的观光者,初到那个地方,还没有产生功利之用的想法,这个时候对山水进行观照,就容易产生审美直觉。那么我们每一次解读和临摹碑帖时,都要超脱实用和义理的思想,与碑帖的精神层面往复交流,实现摆脱外在约束的心的贴合,“常无欲以观其妙”。比如临《万岁通天帖》,只觉易直恢廓、萧散超脱;看《玄秘塔碑》,遒劲俊迈、清正方刚之气逼人,如亲眼看到“沙场秋点兵”的将军。展宋人尺牍,悠游温雅,冲淡平和,如晤沁人心脾的宋代文明。我们以此储备对碑帖的审美认知,积淀审美和临摹经验。

“不存在没有充满回忆的知觉”,直觉会即刻唤起记忆。记忆延伸,有横向空间中的接近记忆,也有纵向时间中的类似记忆。《张猛龙碑》,短长俯仰,方圆兼备,奇正相生,变化精绝,浑厚又逸宕。我们看到这个碑时,可能会想到与它同时代的风貌比较接近的碑帖,如《贾思伯碑》《元绪墓志》等。我们也会联想到书法史中临摹《张猛龙碑》的好手,比如李叔同。李叔同出家后,以篆书笔法写《张猛龙碑》,体势多取法《张猛龙碑》的碑阴,写得清刚又虚和,达到“绵裹铁”的境界。又如林散之,深研《张猛龙碑》的要领,尤其强调“运转有力”,避免只学得碑帖的形貌,要实现“笔墨双收”。

所以,在即时的知觉幻象里,混合着我们的直觉和记忆成果。在每一次读帖、临摹或者创作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调动自己的记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也就是说,如果停留在形象的层面,我们将无法理解此碑帖。犹如看一篇文章,如果只关注字词的形象,那么我们将无法理解和感受作者究竟在表达什么。“遗貌取神”式的审美直觉,是我们蓄蕴的认知中的“主导记忆”。定位这颗“启明星”,其他的记忆将如星点周围云雾般的辉光,宛然在目。

第二,触目即事的“情感”。“不存在不包含情感的知觉”。人心感于外物而“情动于中”,外界的物象会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动我们的情感。比如《曹全碑》,在不同情境中,我们有时看它流丽,喜欢取法其中如风吹过春天的细草般的笔致;有时看它遒美,多借其中如秋天的湖水般的潋滟清澄、饱满宁静的意象;有时看它虚和,用笔清劲而蕴藉。“情感触境界而发生,境界不同,情感也随之变迁,情感变迁,意象也随之更换。”喜怒哀乐表露人心的波澜起伏,每一次的书写,情感变化无穷,表现效果丰富多彩。

在艺术创作中,情感通过意象表达出来,不是散乱堆叠的,不是庸俗浮靡的,而是活泼、圆融的生命情调。《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涵养中和的情感,既要得屈原、晋人的九死不悔、一往情深,也要有道家、释氏的超旷空灵,清雅脱俗。要培育自己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关注人类发展,热心社会服务,心会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神追意蕴缤纷的文史哲。既要勤苦实干,又要净化心灵。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更深,襟怀就会更广,下笔如有神。在凝神寂照、澄怀观道里,把自己的情感具化到丰满的意象中。

第三,触类旁通的“灵感”。直觉、记忆和情感都体现我们有意识的分辨,而灵感是潜意识的。柏拉图在《伊安篇——论诗的灵感》中写道:“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柏拉图认为灵感是一种迷狂的状态,是神给予艺术家的启示。艺术家如果得到灵感,“升堂入室”的艺术就能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佩文斋书画谱》卷五《王献之自论书》有云:“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米芾《海岳名言》有云:“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王献之和米芾都曾说自己的书法得到神仙的传授。神助天才,灵感看似突如其来,其实在于艺术家的积淀。灵感是“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艺术家平常坚守艺术磨炼,遇到导火索似的特殊机缘,高妙的艺术作品便如神助般得以完成。机缘难得,所以,灵感的借力显得特别重要。书法史上有两大“草圣”,张旭“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怀素被称为“醉僧”,他们都是酒后起兴,灵感迸发,“挥笔如流星”,“三杯草圣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海明威喜欢一只脚站立写作,中松义郎坚信在水中让大脑缺氧能激发创作灵感……

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知觉是不断开始的每一个当下,对知觉的调理体现了艺术家旺盛的生命力和精神情趣。《乐记》有云:“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用抽象的线条和生动的节奏表现人心,书法与音乐最相通。在对碑帖反复的认知中,我们得以整合碑帖的意象,把生命的气韵和律动融入作品中。而意象的组合必须是有机完整的。不论字体是长是扁,是肥是瘦;不论用笔是露锋还是藏锋,顺锋还是逆锋;不论墨色如何浓淡枯湿应接转换;不论布局如何变幻……取法元素的选择要使一个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一气贯之”。“我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无处不道场”。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直接体验中,要有幽深的情思,要朗澈心源。书写时,凝神聚气,“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艺术元素多种多样,组合无尽,使创作出应时、应人、应境的优秀作品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柏格森.材料与记忆[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陆衡.林散之笔谈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5.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书立方》编委会.大学·中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6]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8]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灵感直觉书法艺术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你的直觉靠谱么?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