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莫兰迪绘画艺术中人文思想的传递

2020-10-09陈亮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莫兰迪绘画艺术

陈亮

摘 要:莫兰迪是20世纪初意大利乃至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对绘画物象独特的审视和理解,使他的画面传递给人们一种淡然无极的人文思想,将人们带入一个淡雅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莫兰迪;绘画艺术;人文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二战后的欧洲传统艺术开始分崩离析,出现了对传统观念全面否定的呼声。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愈加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绘画艺术的关注点和题材发生变化,绘画艺术风格开始世俗化、多样化,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但是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探索。

一、天才与静寂下的永恒

“……意大利艺术看似自我透漏内在本质之美,其实却是坚实、光辉而牢固的。那些除去无谓之装饰的形就如不羁的热情,散发着纯净、超脱又特殊的气质,这是我们伟大的绘画自文艺复兴初始至拉斐尔艺术时期的首要特质。今天,一种难以置信的混乱统辖着艺术。在这个充斥着粗劣画作的世界分辨界定绘画,人显得无能为力。这样的画作,愚蠢而浮夸,坏品质的感官之显现没有灵性之气。”①

“就如此,我们以一种最大的欣愉和倍感安慰的心情,来看如此辛劳但确实缓缓飞升与成熟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他一直力图自己创造所有:他耐心地研磨颜料,他给画布打底,并且观察身边物体,斑驳的圆形、椭圆形面包、杯子、瓶子等。莫兰迪看桌面上的一組物体,就像古代希腊旅者静观树木、谷地和山峦,那里可能居住了最优美又时时叫人惊奇的神祇。”②契里柯曾在自己的摘录中这样评价莫兰迪。

莫兰迪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并在此度过一生,他经历的时代正是西方绘画各个艺术流派风行并且更迭、发展的时代,受到塞尚的启示和早期立体主义者的影响,后加入“形而上”画派,成为“形而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莫兰迪喜欢画瓶子、水壶等静物,排成一列或者挤成一堆,他也画风景,画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甚至粗陋的房屋或乡村之景。我们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色调的含蓄、色阶的细微变化和调整,色彩通过画笔展现创意和他对物象的提炼概括,在“似”与“不似”间还原事物在莫兰迪眼中的本真,传达画者本人的绘画哲学和人生智慧。

屠格涅夫曾说过:“……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东西。是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③艺术需要创作主体本身去自省、感悟、升华。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这种反映需要“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客体本身各方面的不同,也是主体自身各方面的不同,前者的主旨是独特的生活素材,后者的主旨即独特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评价④。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以静物为描摹对象,但是他真实地反映现实,传达和展示现实的必然本质。瓶罐之类的静物题材在西方绘画史中发展时间并不长,到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成为独立画种,直至印象派奠定了静物画艺术的地位。

二、至心世界的意境追求

波洛尼亚这个城市对莫兰迪的绘画影响颇深,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14-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这里兴起,美术在文化中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乔托、马萨乔、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人文主义倾向对意大利美术乃至整个欧洲美术都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莫兰迪在探求个人艺术风格时,除了受到塞尚、立体主义、契里柯的影响外,还受到了意大利古典艺术传统绘画的影响,创造出一种静稳坚牢的独特画境。

莫兰迪的绘画创作过程既是内心对事物本真的探索,又是对显现于画面的事物的探究。

艺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要舍弃不必要的繁枝琐节,呈现事物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让人们更直接地深入艺术表现的本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往往会由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至心至上的艺术创作境界产生类似于中国美学所崇尚的“离形得似、超以物象”⑤,也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⑥。无形之形,实为有形;无象之象,实为有象,只不过是一种更超越、更脱俗的形和象。莫兰迪的绘画游走于“具象”和“抽象”绘画艺术形式的边缘,画面中那有力却又模糊的轮廓线,并没有对物象本身进行故意扭曲,色彩与轮廓线和谐地交融,他只画他对整个世界的观照,他的艺术内容从不附会,始终保持纯粹内在地表露。

至心至上与庄子在《天道》里提出的“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⑦一语相通,有很多美术学者和艺术评论家运用中西方艺术思想对莫兰迪的绘画语言及创作理念进行评价和解析,认为莫兰迪绘画艺术中的价值体系和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如出一辙。万物的本性就应该是这种状态: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体现在莫兰迪身上,这种“无为”是画家本人对世界认知的一种从容,从而上升到超脱世俗的净化和升华的境界,“无为”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从容自得。莫兰迪的艺术作品始终离不开他对特定对象的审美态度,他把这种审美态度归根于主体的移情,移情于“我自己”“自我”,同时包含真理性。

三、守静笃与独诣

第一,守静笃。老子《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⑧这里的“笃”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品德,脚踏实地,稳固纯粹,虔诚笃信,既要守静,又要守笃,守住自己的内心。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让思想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物象的轮廓、颜色、体积、质感,包括用笔的疾徐、刚柔、流畅或顿挫等,形成一种特有的情趣、韵味。随着线条感的加强,笔墨之意也愈加难分,通过艺术处理,颜色获得单纯、和谐、淡雅的特殊效果,这就是不一味模拟具体物象的色彩,但是可以用几种颜色来表现气象万千、色彩丰富的世界,以“离形”求得“神似”。

庄子有云:“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⑨“虚静恬淡” 在这里是“万物之本”,同时也是美之本。“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朴”与“素”也是美的特征和品质,纯净自然。守静笃是要一个人在把握自己本质的同时,也可以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达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

莫兰迪“淡然无极”的处世态度和“入禅”般的作画心境,创造出富有生命的万象万物,从他创作的不论风景画还是静物画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招揽的动机,一尘不染,清新淡雅,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第二,独诣。金农在《鲁中杂诗》中云:“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⑩以此来实践他的“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輥?輯?訛的艺术主张。绘画表现的是内在精神,技法只是表现手段。在艺术领域,有“性格”的作品才是伟大的作品。

莫兰迪想要表现的艺术绘画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具象的真实,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意象所做的简要分析。他知道只通过单一模仿、再现具象,完全遵循科学的反映论,无法使人們获得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这样丰富的审美感受,只有形成并且具备一种不合乎一般科学规律或生活逻辑的特殊表现方式,才能与人们交流,唤起人们的情感,促进、启发、丰富人们的想象。不难看出,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中具有哲学智慧和不同于他人艺术创作的独诣艺术思想。

在画面处理上,他突破空间和透视科学的限制,能动自由地表现物象形体和空间。从观者角度看,平面的绘画似乎有立体感和空间感。莫兰迪的绘画作品展现的并非视觉上的真实感,而是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和实体感,实际上是借助审美想象才能获得的意象。

最后注入并体现强烈的主观个性,突出“离形得似”的特点。“离形”以“得似”为目的,“得似”以“离形”为手段,求得“超以物象”的神似,亦创出引人遐想的意象,从而获得比酷似对象更为生动的艺术效果。

莫兰迪创作的画面永远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每个物象都凝聚和蕴藏哲学智慧,他独特的视觉世界必将给我们带来对自然世界新的领悟,通过艺术实践,他把原本的传统艺术观念从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注释:

①②契里柯(1888-1978年),创立“形而上”绘画流派。

③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④郎绍君:《艺术规律与表现自我》,《美术》1983年第7期53至56页。

⑤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

⑥⑧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字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⑦⑨出自庄子《南华经》。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字子休,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之一。

⑩?輥?輯?訛金农(1687-1763年),钱塘人,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扬州八怪之首。

作者单位:

太原学院

猜你喜欢

莫兰迪绘画艺术
莫兰迪:在淡泊生活中寻觅平静的艺术
莫兰迪笔下的高级灰
他的瓶瓶罐罐和我的花花草草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