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0-10-09白石
白石
摘 要:设计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设计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如何培育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协助企业创新产品、服务与系统的设计,是当前高校设计学科的首要任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思考和探索高校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深度调研访谈的方式收集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信息数据,经过质性分析构建出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模型,并歸纳出相关的变量与属性。
关键词: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9081)研究成果;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jyxm0704)研究成果。
设计创新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对国内企业而言,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设计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培育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协助企业创新产品、服务与系统的设计,是当前高校设计学科的首要任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自从德国包豪斯时期便强调实践操作训练,工作室学习机制也因此成为设计教育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虽然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育领域已经使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持续探索和改进。
我国的设计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重视,不仅很多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设计介入企业整体战略,而且高校中的设计院系也成为学生的热门选择。目前,国内企业迫切需要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来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高校该如何适应新时代设计学科的变革,达成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值得学界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模式理论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种强调以思考作为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它可以视为是学生、教师、教学时间、教学主题与学习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一种合约[1]。教学设计与设计都是在处理定义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设计类似。目前教学设计领域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模式与程序,但大部分都会包含分析、设计、发展、执行与评估等5个阶段[2],如图1所示。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的项目,包括教学问题、教学资源、学生特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顺序、作业分析、教学传递与评估工具等,这些项目可以作为研究者调查、分析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参考。
在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通过调查与归纳,发现目前在设计工作室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致有六种,例如项目模式、实践模式、工作坊模式、游学模式、跨学科模式、混合学习模式[3]。项目模式重点在于将教师的要求视为用户的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探索与设计,此种模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激发想象的类型、反映实务的类型、程序导向的类型以及探索新知识的类型等;实践模式主要是以专业实践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学习目的;工作坊模式则是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游学模式是让学生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合作或者到不同的地区进行相应的设计;跨学科模式主要强调与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设计;混合学习模式则是整合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指导设计,例如工学结合以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室课程教学。
从目前的教学研究分析来看,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方法以工作室模式效果较好,该模式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操作加以学习,并积累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近年来,国内的设计教育快速扩张和发展,新的设计学科体系正处在重新构建中,产品设计专业及相关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规划并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当前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多沿袭德国包豪斯的模式。在面临新的设计学科变革的挑战时,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提供参考,在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时可以适当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程序来探索产品设计教育的内涵、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层面,最终建立具有广泛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4]。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
为了构建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参照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各因素,针对核心课程的规划、执行与评估等阶段,采取了深度调研访谈产品设计教师、资料收集与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
(一)调研访谈相关教师
研究的主要调研访谈对象为高校产品设计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共计18位,其中校内专业教师6位、校外本科院校专业教师6位、校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6位,既包含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也涵盖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等。首先以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征询调研对象受访的意愿,通过沟通确定先期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研,之后约定具体的时间对18位受访对象进行面对面或者电话、网络访谈,最后完成调研访谈并整理总结相关信息数据。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的访谈方式,分别针对课程的基本数据、课程的规划、课程的执行以及产品设计教育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案等话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所有调研访谈数据首先编辑成稿,再运用质性研究软件ATLAS.ti进行编码与分析,将所有的访谈数据整理成图表再展开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三、得出的研究结果
(一)课程规划
根据调研访谈数据的分析结果,教师在规划核心课程时会考虑的因素包含教育教学目标、课题作业、学生、教师、项目管理及其他方面。在教学目标方面,一年级核心课程的目标包含了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设计美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观察事物能力的培养、材料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二年级核心课程的衔接打好基础,做好衔接。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包含了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引导、产品使用功能的思考、产品形态设计的强化、实务设计经验的积累、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结构设计能力的训练、品牌企划能力的训练、设计表达能力的训练、材料工艺的了解以及设计程序方法的掌握等。三年级的教学目标则包含了强调理论与实务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产品专题设计、企业项目实训、实务设计流程、设计表现技能、产学研合作实践、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念、产品量产观念、市场营销、工程设计等。四年级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为专业特长的凝练、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积累、交互设计与新媒体运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基本能力与学术规范。
核心课程指导的分组方式可以包括独立分组、分组但轮流指导、不分组但指导的项目独立、不分组且所有老师共同指导同一项目。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工作室模式为主,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操作、学习、演练积累设计实务的知识、技术与经验。根据对访谈数据的分析,多数教师经常使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讨论、评价、发表与评图等教学方法,同时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示范。另外,部分教师还会利用讲授、阅读分享与校外观摩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课程执行
通过调研访谈得知,教师在开展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尽管充分计划和准备,但仍可能遭遇一些问题。在课程执行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包括了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与其他等。在学生的问题方面,包括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高、创意思维能力弱、设计实践技能不佳、设计决策能力不够、独立工作能力不足、课题阅读能力欠缺、课业压力过重、对不同教师的态度不同、过度依网络数据、数据分析能力不足、设计实务经验不足、科研学术基础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教师的问题方面,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负担过重、科研任务较多、行政事务工作较多、教学热情降低、专业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考核压力较大、教学团队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核心课程的执行过程中还会遭遇相关课程配合与衔接的问题,同时也会面临教学硬件设施、保障措施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社会需求变化和科技产业变革也会造成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优化以及教学方式修正的压力。
(三)课程评估
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是极其重要的。目前的成果评估主要通过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阶段性报告以评图或者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多数以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部分教师会要求教研室同事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重在训练学生设计鉴赏与判断的能力,并将学生的评分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依据中[5]。在评估的项目方面,由于调研访谈的内容并未聚焦在此部分,所以未能收集足够的评估项目数据,但相关的项目仍可以提供参考。例如教师所提及的评估项目包含设计的完整度、可行性、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形态美学、表达能力、商业价值以及学习的态度等指標和观测点。
(四)教学模式
经过调研访谈数据的整理、编辑与分析,得到上述结果,依据此结果与访谈的资料,构建出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依据课程的实施过程,分为规划、执行与评估三个阶段。规划阶段包含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专题作业、学生、教师与项目管理的需求等,同时考虑分组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课程执行时则要注意设计程序、检测点与课程重点,同时还要注意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学生、教师、课程与资源的问题。在评估阶段,除了要考虑学习成果评价的参与人员、评价形式、计分比重与方式以及项目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管理、成果的展示以及课程最终的教学评价等。
四、结语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思考和探索高校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深度调研访谈的方式收集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信息数据,经过质性分析构建出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模型,并归纳出相关的变量与属性。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依年级的不同有所差异和偏重。一年级着重于造型与美学能力的培养,二年级着重于创意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着重于实务设计、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四年级则着重于独立设计、整合设计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核心课程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教学目标、专题作业、学生、教师、项目管理等。在分组方式上多采用分组轮替的模式以减少教师的负担,并让学生有机会向不同教师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则以工作室为主,开展讨论、评图与汇报等活动。
第三,核心课程执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包含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与其他问题,其中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态度、学生的背景与素质差异以及教师的教学负担等是主要问题。
第四,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估主要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研室团队与学生评价为辅,训练学生的设计鉴赏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评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肖凤翔,覃丽君.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形成、内容及内在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45-50.
[2]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 2016(1):18-23.
[3]董龄烨.探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J].高教探索,2017(S1):115-116.
[4]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研究,2016(2):74-79.
[5]黄海涛,常桐善.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4(3):99-103.
作者单位:
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