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博物馆:太原市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保护与传播路径探析

2020-10-09郭琪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交互性数字化

郭琪

摘 要: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声音景观的传播议题上建立声音、场景与受众之间的同构关系,这对提升传播效果十分重要。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声音博物馆,将有效促进太原市文化遗产声音景观的保护与传播。声音博物馆以声音为媒介,重视受众的听觉感受,结合全息影像、虚拟现实、VR技术等,打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空间,实现高新技术、审美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关键词:声音博物馆;声音景观;交互性;数字化

注: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电影录音视野下的太原市文化遗产的声音景观记录与保护策略研究”(2018C10)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传播和媒介研究日渐深入,太原市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打破长久以来的视觉性思维框架,改变对于声音景观的扁平化处理方式,重视文化遗产声音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声音博物馆,一方面能够实现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声音景观的技术化保存,提升文化遗产的完整度,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传播方式,将声音景观、声音空间和受众的听觉过程联系在一起。

一、基于麦克卢汉理论建立声音博物馆的

传播学意义

第一,用声音景观延伸人的听觉。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切媒介的发展本质上是为了延伸人体的感知范围。声音景观无疑是对人听觉的延伸,是借助听觉器官来感知世界、感知文化。建立声音博物馆,就是延伸受众听觉的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

第二,建立声音、场景和受众之间的同构关系。声音总在一定的空间中传播,同时也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声音作为一种媒介,维护着人与外部景观的关系。除了将采集到的文化遗产声音作为一种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外,受众接触媒介时的情境,即声音传播时所处的空间场景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比如,一位受众要收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落的现场录制音频,该音频中除了莲花落表演者的声音外,还有现场观众的鼓掌声、叫好声和环境音等,此外,这位受众在安静的私人空间收听或在人声鼎沸的街区收听,他所“听到”和“感受”到的声音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对于受众的主观体验而言,莲花落的声音景观不仅包含了录制音频中的所有声音,也包含了他在所处的空间场景中听到的所有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讲,声音景观、声音环境和受众的听觉方式三者之间是同构的关系。

第三,提升受众参与度和传播有效度。声音媒介的接收需要与受众的想象力结合,在媒介接收过程中,受众的参与程度和主动性相对较高。在文化遗产声音景观保护的议题中,不仅要探讨有效的记录和保存方案,还要打造专门的、更适合声音景观传播的空间场景,只有进入传播媒介并且产生传播效果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

二、太原市文化遗产声音博物馆的建设策略

(一)在现有博物馆中增加声音景观元素

在传统博物馆中,声音一般以三种方式存在:第一,以音乐、音效、口述资料等形式出现;第二,作为背景音烘托气氛,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第三,蕴含特定的时代信息,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或时代记忆。在太原市现有博物馆中,如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山西青铜博物馆,部分文化遗产展览除了基本的藏品陈列和文字介绍外,还设置了语音导览帮助观众了解展品。但这些声音元素相对比较单一,且普遍只停留在功能性上,缺乏对更高层次受众的审美及体验需求的满足。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可以适当增加文物和展品的声音景观元素,在注重藏品的物质性展示的同时,增强藏品的感官体验,提升展览的鲜活性,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予受众刺激,加深受众印象,加强传播效果。

2019年9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幕,借助流媒体、沉浸式影院、VR虚拟成像、3D打印、多通道投影融合技术,配合音响采集系统,给观众呈现了沉浸式的立体三维视听交互空间。这是山西省文化遗产展览的一次成功尝试,也给未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借鉴路径,即通过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交互学习体验,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主动参与传播,拥有多感官体验。

未来可在文化遗产展览中引入更多的声音景观,进一步提升展览的综合立体性,变观赏为全方位的欣赏。为保证观众欣赏藏品的空间相对独立和安静,可引进高音质耳机设备,或利用受众的移动设备,通过扫描二维码、官网下载等方式获取相关音频,将相关的声音景观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还原。

(二)打造交互式、数字化的声音博物馆

2013年开馆的北京第一家胡同声音博物馆,收藏了老北京200余种声音;2019年陈弘礼在广州万木草堂打造的声音博物馆,利用声景设计和光影特效,以声博物,以声寻史。声音博物馆以声音为媒介,实现了文化传承,给传统文化带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打破了现代博物馆“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开始重新思考受众的感官需求。

晋剧、太原莲花落、太原锣鼓的声音景观特点鲜明、层次丰富、富有多样性,观众很难通过扁平化的图片和文物感受其魅力。历史上,由于录音技术不成熟和对声音景观不重视,相关音频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和保护。如今,借助现场全景声录音技术,能够较全面地完成声景记录。建立专门的声音博物馆,不仅能实现音频的保护,而且通过室内声景设计,匹配先进的虚拟现实和全息影像技术,打造出交互式的感知空间,从而实现以声音为媒、以科技为介,把博物馆打造成集音頻、视频、展览、现场演出为一体的全新的传统文化交流和传承平台。

声音博物馆的建设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强调交互性,让受众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一方面,通过触屏设备或移动媒体应用,受众能够自主选择和点播个人感兴趣的声音进行欣赏和感受;另一方面,精心设计互动环节、互动游戏以及声音体验活动,提升受众的主动性,打造以人为核心的主动传播空间。

第二,突出数字化,营造沉浸式的空间场景。声音博物馆在前期置景时要以声音景观为核心,还可利用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借助虚拟成像、全息影像、VR技术、3D打印等科技手段进行场景再现,并结合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方式,让受众全方位沉浸式享受视听盛宴。

(三)同步建设网上声音博物馆

太原市文化遗产声音博物馆的建设应该具有技术前瞻性和资源共享性,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声音博物馆,实现线上线下声景资源的同步和共享,以匹配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日趋多样化、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第一,打造交互性强的官方网站,上传声音景观的音频资源,配合数字化网页设计,实现受众在电脑终端自主选择,进行非实地的声音景观体验。

第二,积极与已有的、运作相对成熟的网络音频分享平台合作,如总用户规模突破4.8亿的喜马拉雅FM以及日活躍用户2500万的蜻蜓FM等,其借助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吸引大量音频爱好者,并形成了一定的用户黏性,相当于已经对用户市场做了细分,筛选出了一批更有可能对声音景观的音频感兴趣的目标受众。声音博物馆应利用先天的用户优势入驻此类网络音频应用平台。

第三,借鉴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的做法,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文化遗产声音景观相关音频、视频、文字的推送,利用微信熟人传播的优势,提高信息的到达率,扩大影响力。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推送,根据用户的收听兴趣和偏好,更有针对性地把音频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特别是一些声音景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晋剧、太原莲花落、太原锣鼓等。将声音的伴随性与手机的便携性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传播效果。

总之,声音博物馆致力于打破传统博物馆“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重新审视受众的多感官需求,通过穿戴式设备,结合全息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科技,使技术、审美与文化相结合,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不仅如此,借助新媒体技术,同步打造网上声音博物馆,利用互联网个性化、交互性、跨时空传播的特点,扩大太原市文化遗产声音景观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声音博物馆将声音景观中的声音、空间和受众的听觉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声音为主要媒介促进太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J].国际新闻界,2019(3):24-41.

[3]汤普森,王敦,张舒然.声音、现代性和历史[J].文学与文化,2016(2):97-101.

[4]徐秋石,刘兵.声音研究:一个全新的STS研究领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89-97.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交互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公园的融合形态研究
科普网站交互性对科普传播影响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及城市运用探究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