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小学生自觉习性的培养

2020-10-09黄海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2期
关键词:习性人类人生

黄海丰

一、自觉的哲学辩证

自觉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品质,是通往优秀的基本底色,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觉的人生是光明的,不自觉的人生则是黑暗的。人生中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不自觉衍生出来的自我困境。

举个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例子:某个孩子因学习不够自觉,没考到理想的大学,工作也不理想,事业也坎坷多变,家庭也步履维艰……很多时候,学习成绩是由一个人的自觉程度决定的。在智商没问题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反过来就验证了他自觉精神不够。那么,他的人生,每一件事都会因自觉精神不够而带来麻烦。同样地,一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影响和辅助下,百般折腾考个重点,到头来也因为工作问题,事业问题,家庭问题搞得鸡犬不宁,人生不得要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巨婴症”。但凡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是丧失自觉能力的人。

笔者把不自觉的状态称之为“奴隶性格”或者叫做“长工心态”。在封建社会或者奴隶社会,奴隶和长工带着怎样的心态呢?应付、瞎混、得过且过。他们干活不是为自己干,而是为地主干,每一件事都处于半推半就状态。地主在场努力一点,地主走了就偷懒。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奴隶性格”,形成了“长工心态”。他们干了一辈子活,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做的,始终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每次拿起工具干活,就像无数座大山压着自己:步履沉重,烦腻挣扎,毫无激情。这样,他们永远都是奴隶,永远都是长工,永远在负能量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也把自己的人生附属在别人身上,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他们祈祷青天大老爷、皇帝老子突然临幸自己,出人头地,殊不知,自己已经掉进了“奴隶陷阱”。

自觉精神,或者叫做自觉性格,就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性格。自己的人身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努力奋进,乐观向前,不怨天尤人不贰过,珍惜时间,诚于修身,完善人格,孜孜以求……在学校,能够自觉提高学业水平;到社会,能够自觉提升社会能力;在家里,能够自觉经营家庭……如此看来,自觉的人生,是光明的人生。

自觉品质的培养,完美地阐释了人从天性、习性到人性的升华过程。人类文明本身就是“自觉”的文明。大凡哲学和宗教,都试图引导人构建“自觉世界”。或者是哲理的思考,或者是先知的预言,或者是故事叙述,或者是修身劝诫……人类文化在个人修身和成长方面,自觉品质的培养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内容。举个例子,《大学》一篇,通篇讲的,都是“自觉之道”。大学之道,其实就是自觉之道。在儒家看来,自觉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学问”。一个人该如何锻炼自己的自觉能力?《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止、定、静、虑、得;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需要自觉的品质。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王陽明“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自觉状态:你的认知和你的行动要能够统一起来,就是自觉人生。所以,他说“我心光明”,自觉的人生就是光明的人生。

现代哲学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熵”的概念:宇宙的终极使命在于以“负熵”来对抗“熵增定律”。宇宙终极规律是从有序到无序,熵就是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为了对抗无序的趋势,生命必须要不断维持秩序,也就是保持“负熵”。怎样的状态才能维持最佳最稳定的“负熵”状态呢?那就是“自觉状态”,以最小的能量,维持生命的运行。道家学说中,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所谓“无为”,就是从自觉到自由的人生状态。佛教作为人类最顶级的智慧,把自觉作为修行的唯一途径,提出“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的禅修律,就是强调自觉的重要性。

二、自觉的概念分析

自觉的人生是光明的人生,人类的文明是自觉的文明。那么,究竟什么是自觉?关于自觉这个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个一二三来,但要具体分析,总结规律,理论建构,实践探索,又无人能解,多数人流于泛泛而谈,只有个人体悟和经验之谈,无哲学思考和系统建构。关于自觉的论述,也是庞杂混乱,不成系统。

要对“自觉”进行概念分析,就必须对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做根本的思考。首先来看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资源的世界,由资源和资源分配的方式构成了世界的基本内容。资源就是世界的本质,而资源的分配方式就是游戏规则。史前世界是丛林法则,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进化论成为了主宰世界的资源分配法则。这样的世界里,所有生物都是“自觉”的。羚羊生下来就奔跑,狮子生下来就打猎;植物生下来就生长,细菌身下来就找寄主。所有的生物生下来就进入自然法则中去争夺资源:阳光、雨露、水土、养分、食物……生物个体在自然界,必须经受住严格的淘汰竞赛,才能拥有定量的资源支配权力。这样的“自觉”,是生物的自觉,是作为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自觉。他们的自觉来自于生存的压力,来自于淘汰的竞争。

随着生物的进化,动植物发现个体很容易在自然界淘汰毁灭,只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生命,从而更多地占有资源。于是,动植物都进化出了“社会”行为: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赢得生存空间。像灵长类群体,鲸鱼群体,蕨类群体,雨林群体……由于生物“社会”行为的出现,“智慧”就产生了,一些动植物产生了“寄生”和保护的意识,那些弱小的生物,更容易让自己变得“聪明”,从而获得资源。像大猩猩族群中,一些弱小的猩猩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往往乖巧温顺,对猴王百依百顺,奴颜婢膝。而猴王的孩子仰仗自己父亲的势力,往往骄纵惯宠,刁蛮任性。随着“社会”的出现,族群里的关系往往也变得复杂。是社会性动物界生存,不仅要凭借武力,还要凭借智力,正所谓斗智斗勇。在原始社会里,个体生存依然是“自觉”的,这种自觉是社会性的自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个体同样面临随时淘汰的危险。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稍有能力就必须跟族群一起劳作,参与到族群各项事务中去。这样的社会形式,不存在“不自觉”的行为,不自觉的个体,终究要在社会机制中淘汰,毕竟生存资源非常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自然环境下,还是在社会环境下,不自觉的行为终将遭到淘汰,因为它违背进化规律。

随着人类进化到文明历史,人类控制资源、制造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社会分工,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的出现,人类对资源的掌控越来越纯熟,资源支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随着阶级的产生,资源开始出现不平衡的倾斜,高度社会化的人类产生了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原来的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被全面颠覆,新的文明秩序代替了原始社会秩序。

文明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阶级的出现,资源开始向部分阶级集中,虚伪的剥削代替野蛮的争夺。越是文明的社会,套在剥削之外的虚伪面纱就越浓厚。掌握资源的阶级,试图脱离固有秩序和自然规律,其中,自觉淘汰规律是统治者最希望打破的。他们为了获得永久的统治权,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打破或者延迟自觉淘汰规律。人类就从自觉社会向不自觉社会转变。

举个例子,有钱有势的人为了让资源继续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铤而走险,让自己的傻儿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继承自己的权势,出现了所谓的“德不配位”的情况,为了稳固后代的势力,他甚至不择手段地保护自己的儿子,打压异己,建立自己的势力圈。于是,像他傻儿子那样的人,照样站在了统治阶级的顶端,而那些努力奋斗的人,则失去了机会。

这个例子说明,人类出现不自觉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父母的保护对人类不自觉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用现代教育学的话来说,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历经苦难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少吃点苦,凡事都提前为自己的孩子操劳:吃穿住行,必须最高标准;升学求职,必须最佳选择;房子媳妇,必须最好段位……直到孩子三四十岁,七老八十的父母依旧为子女操碎了心。而那些得了“巨婴症”的孩子,则一直在父母的强势“照顾”之下,得不到成长。

现代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此。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去经历人生的风雨。父母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自觉淘汰”规律,让孩子失去了对自觉的感知和实践,养成了“不自觉”的习性,培养出了大量“不自觉”的人。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安排自己的人生,于是,他们就成了父母的影子。当遭遇更大的淘汰规律的时候,悲剧就会发生。如此滋生出来的教育问题,包括家校矛盾,网络游戏瘾,心理问题……都根源于此。

假如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那么,他会为了自己的生存竭尽全力,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类“不自觉”行为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人类“贪玩”本性。贪玩和好奇是人类两大本性,也是人类自觉习性的最大敌人。人类会因贪玩和好奇而被某些东西诱惑、制约发展。在自然条件下,社会环境下,这两中本性都会受到外界压力的扼制。但是,在文明社会,某些人会利用人类的这两种本性,开发一些列的“游戏”来吸引人,从而获利。自古以来,“玩物丧志”就是人类因贪玩和好奇而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而人类文明的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长记性。在哪里跌倒,又在哪里继续跌倒。可以说,文明社会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种东西让人“玩物丧志”。举个例子,八十年代的小说,九十年代的电视剧,00年代的网络,10年代的手机……这些以一个时代为标志的“玩物丧志”,使得大量的人因此堕落。文明社会中,人会用各种欺诈的手段去诱惑别人,而人又往往因贪玩和好奇而上当受骗,从而不自觉地接受欺骗,这是社会变得复杂的本质。

除此之外,人类本性中,贪图享受,贪吃、懒惰、自私、依赖等因素时刻影响人自觉习性的形成。正因为人类身上有着太多的阻碍自觉习性形成的因素,自觉习性才显得如此可贵。加之每个人的激素水平不同,身体能量也不一样,有些人常常充满能量,而有些人经常软弱无力,导致每个人在自觉习性养成的过程中,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说,自觉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良好习性。我们要在行动中去感知自己的内在本质,克服贪玩、贪吃、贪图享受、懒惰、自私、依赖等各种阻碍自觉习性的因素,建立一套自我激励的发展机制,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自觉习性养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超越天性,追求人性的过程。自觉的人生,注定就是光明的人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无法克服天性本质中不利于发展的的因素,他的人生就会被这些因素左右,失去竞争力,失去自我控制力,失去对命运的掌握。

究竟什么是“自觉”?简单来说,就是自我觉醒,或者是自我觉悟。自觉不是静态的概念,而是动态的行为。因此,自觉分为两个要素:一是认知要素,二是行为要素。

所谓认知要素,就是从思想意识上,对自己、对世界、对价值有个系统而清醒的认识: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世界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但凡自觉的人,都会对这些问题做出详细的回答,一个人也只有认真思考并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称之为“自觉”。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对世界有清晰的理解,对价值有明确的判断。

除了认知要素,更重要的是在行為上要付诸实践。所谓“知易行难”,能在认知层次自觉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在行动层面付诸实践的,实现行动自觉的,则少之又少。做到“知行合一”的,则是成功的。如果说,认知层面的自觉属于“认识自我”。那么,行动层面的自觉就是“挑战自我”,知行合一就是“超越自我”。而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这三个阶段,就实现了自觉人生的升华。

当然,一个人自觉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自觉永远在变化。每个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自觉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三岁孩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为之“自觉”;六岁孩童,自己收拾东西,自己做家务,自己做作业,为之“自觉”;十二岁,不受外界诱惑,保持专注,静心做事,为之“自觉”;十五岁,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同流合污,独立思考,为之自觉;二十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行动实践,目标清晰,为之自觉;三十岁,家庭事业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充满能量,为之自觉……

《大学》里,通篇讲的,都是“自觉之道”。因此,我们的宗教、哲学、教育,终极追求,就是建立“自觉人生”。

三、自觉的六大法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培养自觉习性,建立“自觉人生”呢?自觉习性之培养,有六大法宝:

一是目标驱动。树立目标是培养自觉习性的第一步。作为父母,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这个阶段,孩子要实现什么目标?家长心中要有数。今天孩子要做什么,家长要跟孩子沟通。当我们家长有了目标,才会有实施步骤,应对策略,遇到问题才不会慌乱。如果我们的家长只是随波逐流,别人怎样做,自己就跟着做,盲目跟风的教育行为,最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树立目标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一是有所计划和安排,二是行有所止。有些父母,在孩子做完某些事情之后,又再额外布置任务,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效率低下,充满抵充心理。孩子不自觉的行为由此滋生。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目标,父母的教育才有方向,孩子的行动才有动力。你要告诉孩子,你期末的语文要考到多少分,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甚至远期目标,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些近期和远期的目标,都要跟孩子共同去树立。孩子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刺激主动行为,自觉习性由此培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义务教育法》,要把树立远大理想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父母老师,都要帮助孩子树立目标(理想),理想永远是人生的风向标。

二是压力驱动。压力永远是人生的动力。人要在事务中修炼,在困难中磨砺。不经历苦难和困难的人,是不会成熟的,当然无法领悟自觉的要义。几千年来,人类的智慧都总结在了书籍中,但是,为何每一代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答案就在于任何智慧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悟,才能变成自己的人生智慧。一个人若没有压力,常常待在所谓的“舒适区”,如何取得进步?压力更是激发个人潜能的最好手段:通过一次比赛,你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一次考试,你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一层;通过一次失败,你对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古语说得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就是一场逆水行舟,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着上进的念头,学习的态度,虚怀若谷,才能实现“自觉人生”。易经六十四卦,把谦卦放在最好的位置,就是告诉我们,人如果一辈子谦虚谨慎,就一定能光明而自由。自觉的人生,才是自由的人生。

三是方法引领。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善的,缺少的,只是向善的方法。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可,融入这个世界。但是,人心向善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缺少方法的引领,缺乏向善的环境。结果,在向善的路上,掉进了恶的阴沟里。我们在培养孩子自觉习性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孩子内心是向往自觉世界的,只是由于缺少方法,太多的诱惑,加之本性影响,自觉习性难以形成。我们要做的,就是“见心明性”,拨开人性的迷雾,让孩子找到良知。自觉习性养成的过程,注定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孩子要跟自己,跟世界做残酷的斗争,他们的内心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做父母的,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辱骂,这会适得其反。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父母是不是帮助孩子做注意力训练,布置好家庭环境,减少干扰因素?还是一味责怪孩子,用负能量的词语辱骂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失败,都是父母教育的课题。父母只有潜心研究这些问题,找到应对方法,才能引导孩子建立自觉的机制。

四是调整认知。制约自觉机制建立的一大因素,在于认知障碍。人很容易对自我,对世界根据“经验”形成一个“执念”。刻舟求剑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自己,对世界,我们要形成动态感知观,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比如,你在这个单位是领导,是号召者,但是,到了另一个单位,你要重头再来,你得打破固有的四维,去适应新的环境。而大多数人,换一个环境就无法适应,或者要很长时间才能调整过来。问题就会因此而滋生。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领导退休之后容易轻生、抑郁。就是无法及时调整自我。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都要帮助孩子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环境:幼儿园要帮助孩子适应离开父母的环境;小学要帮助孩子自我管理;中学要帮助孩子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高中要帮助孩子深挖拓展的能力;大学要帮助孩子研究突破的能力……包括结婚、生孩子,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及时地调整认知,才能实现“自觉人生”。

五是总结反馈。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的总结和反馈,是发现优缺点、凝练经验的最佳途径。通过一次总结,我们就会找到自己的有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总结经验。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们懂得及时总结,善于总结,孩子才能才一次次的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总结意味着归纳,更意味着期待。在两个阶段的衔接中,通过总结来链接,就会使得孩子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事半功倍。人生也如此,十年或者五年,给自己一次总结,自己做了什么,该做什么,人生的思路才会清晰,才不会迷茫。孔子也如此,他的每个十年,都有清晰的总结,这是他成就偉大的重要原因。

六是多元激励。人要有目标,要有压力,要有方法,要有清醒的认知,要懂得总结。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元的激励。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圣人,能像达摩祖师那样,关在石室里十年还能完成修炼。我们需要激励,需要找到成功的感觉,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步。所以,我们需要不同的激励手段:表扬令人开心,批评令人清醒,鼓励令人兴奋,奖励令人自信……这些都是激励的手段。我们要通过成功来建立自信的感觉,我们也要通过困难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无论如何,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永远不能失去对孩子的期待,这是孩子前进的永动机。如果老师、父母,都对孩子失去了信心,这个孩子就“死”了。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但一定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对孩子失去期望。记住,父母是孩子最后的精神港湾,如果父母都丧失了信心,孩子就会在某方面彻底崩溃。

四、结语

无论如何,我们在培养孩子自觉习性的途中,不能忘记“环境”核心,不能忽视四个整理:物品整理、时间整理、情绪整理和思维整理。这是家庭教育的内核,是根本。

猜你喜欢

习性人类人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埋松果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可怕的习性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我可爱的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