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四维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2020-10-09胡艳琼王生扬
胡艳琼 王生扬
【摘要】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在满足《指南》的要求下,还要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过程来保证其得到实现。教师每个单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既能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匹配,又能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使得目标能得到落实。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幼儿园的条件以及幼儿的接受能力,把幼儿的总体发展归纳为认知发展、智能发展、动作发展和情感发展四个维度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指南》中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要求。因此可以认为,从认知发展、智能发展、动作发展和情感发展这四个维度来设定活动目标,分类清晰,便于理解且能与活动过程各环节有效对应,能使幼儿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思路清晰,目标设定准确,落实起来也有的放矢。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目标;四维目标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经明确提出了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总体学习、发展目标,并对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提出了明晰的要求,这为幼儿教师设定各领域具体活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指针。由于幼儿发展目标涵盖多个方面——这也是幼儿全面发展所必须的,而且,五大领域的活动不仅不能割裂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整合,这就使得教师在设计每个具体活动的教学目标时,很多时候都感到复杂而难以把握,并因此导致:要么教学目标设定不够精准、或者设定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不匹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安排不能很好落实教学目标等问题的出现。
如果教师每个单次活动的教学目标都能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匹配,又能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使得目标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这样一个学年(乃至学前三年)下来,N个单次目标的累积就能达到《指南》所要求的学习发展总体目标,从而实现学期阶段幼儿的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对多年一线工作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发现实现幼儿发展的整体目标并不容易,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教师设计单次教学活动是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安排的,并且很多时候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园本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为每一种类型的活动设计一个“目标设定模型”,使得教师在设定单次活动目标时,有一个可以依据的“设计程序”。下面,我们通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四维目标”模型,帮助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并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四维目标”的四个维度
解读《指南》关于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的学习发展要求,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程
在探究具体事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务间的异同和联系,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2.学习方法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尝试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支持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決问题。
3.学习和发展目标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培养计划与总结,合作与分享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笔者认为,这些表述中含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认知发展目标:认识周边的事物,包括自然、工具、日常用品及周边的人们。
智能发展目标: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动作发展目标: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情感发展目标:好的态度——热爱大自然,合作与分享,积极探索兴趣等;好的习惯——计划与总结,收纳与保管等。
经过这样的概括之后,可以发现,“四维目标”模型虽然精简,却涵盖了《指南》中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要求。因此可以认为,从认知发展、智能发展、动作发展和情感发展这四个维度来设定活动目标,分类清晰,便于理解且能与活动过程各环节有效对应,能使幼儿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思路清晰,目标的设定比较准确,落实起来也能有的放矢。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和一般的三维目标[]结构相比,“四维目标”把精细动作发展[]单独列为一类,作为了四维中的一维。这样做的原因,实在是因为精细动作是幼儿自主探究活动中时刻要用的动作,如捏、屈、握、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叩、压、挖、弹、夹、穿、抹、拍、摇、绕、旋转等各种类型的精细动作,就需要高频次地交叉融合使用。幼儿在其科学探究活动中,直接用课程提供的学玩具(材料)来展开活动,这恰恰是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好时机。因此,把动作发展纳入活动目标统筹安排,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三、设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目标案例
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教学目标模板,有的“三维目标”模板[]还自称是所谓的“万能模板”。在一线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师使用所谓的万能模板设立目标,还是会出现目标设立模糊、含混,活动目标不具体、不准确、不全面,设立的目标与活动的过程不匹配,语言表达不规范等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模板”本身并不能帮助老师理解设立目标的奥义。一般认为,是先有活动目标才能设计活动过程。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又怎么能设计出贴切的活动目标?又靠什么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呢?
活动目标的设立与活动过程的设计,其实也是可以双向调整的。一方面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满足实现活动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囿于幼儿的活动能力和能提供的活动条件,为了使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够有效顺畅进行,也可以对活动目标进行适当调整。要知道,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系列活动成果的累积而达成的。
在近两年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所进行的幼儿创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幼儿科学探究课程<创客宝贝>》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组既定活动材料面前,活动内容基本确定,其活动过程的主要环节完全能够按照“四维目标”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活动目标的设定就比较容易做到明晰和准确,并且能很好契合《指南》的总体要求。
在提供低结构材料进行构建活动的中班活动“乐创构建(4)”中,执教的老师开始是这样设定的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飞机,了解对称性。
2.学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比对、试错和创意等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灵活、交叉使用拿、抓、戳、捏、扭等手指精细动作,并通过拼插、扭转、对位、按嵌、穿入等等动作进一步发展动手能力。
4.乐于合作学习,学习收纳。
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谈话、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各种飞机,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来了解飞机的对称性,以此实现认知目标;接着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对、试错来引发幼儿的思维活动;第三步让幼儿进入自主探究操作階段,让幼儿手、脑并用,完成各自的创意构建,过程中教师提示和引导幼儿相互借鉴与配合,开展合作学习;最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作品的自我介绍与点评。这个执教过程,教师的表现得到了其他听课老师的认可。但在同班第二组的教学中,教师调整了教学目标:
1.认识飞机,感受对称性。
2.通过观察,了解飞机的构造,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灵活、交叉使用拿、抓、戳、捏、扭等手指精细动作,并通过拼插、扭转、对位、按嵌、穿入等等动作进一步发展动手能力。
4.乐于合作与分享。学习收纳。
通过对比发现,教师对四维目标中的三维都进行了微调,执教老师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1.给幼儿很多种飞机进行观察,对幼儿正确了解飞机的结构带来了障碍,只给一种民航客机进行观察,能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飞机的结构;
2.对称性对中班幼儿来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让幼儿感受对称性更符合实际。
3.幼儿观察飞机、解构飞机的过程,是有大量的思维活动的,能落实智能发展目标。
4.本班的幼儿合作与分享基本形成习惯,学习收纳才是重点。
经过了目标微调后的第二组教学活动,与第一组相比较,可以看到确实有了一个较大的
变化:
幼儿对飞机的观察更加认真仔细,对对称性的理解更到位(教师基本不解释对称性,只是让幼儿感受对称分布的特点,而幼儿作品中的对称性布局率更高并且对称性更完美)。而且,并没有因为只提供一种飞机的图片进行观察,而影响幼儿构建物的多样性。第二组教学的效果好于第一组。
在课后的教学评议中,许多年轻老师纷纷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大家获得了如下共识:其一,按照“四维目标”模型去设计活动目标,大家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入;其二,活动目标是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活动的条件等因素来灵活设定。其三,按照“四维目标”模型来设计教学活动,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基本上都能呈现出“整合活动”的气象,因此也更符合《指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6(009):71-73.
[2]刘平平,王进礼.手部精细动作的意义及测量[J].武警医学,2013(07):639-640.
[3]辛朋涛.三维教学目标:困惑与解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0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