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梯”意象研究
2020-10-09颜子娟
颜子娟
【摘 要】“梯”作为中国诗歌中的意象,较早出现于汉代,在唐诗中数量达到鼎盛。至宋代,宋词中含有“梯”意象的篇目数远远逊于唐诗,但在这寥寥无几的词句中,吸收了唐诗的精华、又微微摇身一变的“梯”意象,表现出更多的抒写愁情和隐喻功能。回归唐宋时代背景和词体本身,也可以找寻到宋词中的“梯”意象减少的原因。
【关键词】宋词;梯;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212-02
汉代诗赋中就已有“梯”意象出现,如王逸《九思·伤时》:“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乙兮玉台。”①至唐代,涉及“梯”意象的诗作数量开始达到高峰。据《全唐诗》,含“梯”意象的诗作共二百三十一首,其表现形态的也甚为丰富:有天梯、玉梯、危梯、云梯、丹梯、仙梯、金梯、媒梯、三十六梯等。这些“梯”作为唐诗中的意象,主要指登天的仙梯或纯粹意义上的楼阁建筑。但唐中后期开始,诗中有少量“梯”意象的意蕴开始发生变化,对宋词中的“梯”意象的功能指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宋词中的“梯”意象
翻检《全宋词》,含有“梯”意象的词有六十一首,仅是唐诗数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一些继承了唐诗“梯”意象的主要传统,但更多词中的“梯”开始用来抒写愁情和隐喻仕途。
(一)以“梯”抒写愁情
以“梯”来写愁情,应追溯到晚唐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有“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一句,以“玉梯”述望远之愁怀。当时人们明显是从李商隐这里受到启发,在以“梯”意象抒愁的词中,“梯”的表现形态多是“梯横”“玉梯”。除此之外,宋词中“危梯”也与愁相关,这在唐诗中是没有的。
这些词中“梯”意象中抒发的愁的意蕴也有所不同。登梯抒思妇之愁怨是主旋律。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词中的女子站在有梯子横着的华丽楼阁上等待爱人,一直到黄昏月升之时。吕渭老《梦玉人引·上危梯尽》:“上危梯尽,尽画合迥,昼帘垂。……强开怀、细酌酴醿。”词中女子登上楼的最高处,看到流觞宴饮,春光无限,但因心中太过思念恋人,只是强颜欢笑,无心看景。莫将《浣溪沙·宝钏缃裙上玉梯》:“宝钏缃裙上玉梯。云重应恨翠楼低。愁同芳草两萋萋。”女子认真地打扮之后上玉梯盼望情人,只恨楼层太低,目光被云层遮住,盼而不归,心中的愁绪如杂草一样多。也有一些说用来表达伤时怀古之愁绪。李之仪有《好事近》(再和):“上尽玉梯云,还见一番佳节。”,是黄庭坚在当涂再次被罢官,李之仪前往探望,二人饮酒唱和时所写的词,“上尽玉梯云”,本是想看“一番佳节”,可却回想到过往时光,情绪转为惆怅。陈策有《摸鱼儿·仲宣楼赋》一首 ,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对此进行过考证:“此词正作于仲宣楼落成之日也”。词开头即“倚危梯”,应指仲宣楼的栏杆,说明他是站在这座新落成的楼上的,但词中怀古抚今,依然满腹愁思。也有一些词以“傍危梯”、登“玉梯凝望”表孤寂之愁,如北宋晁补之《阮郎归·同前》和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历经了南渡的宋朝,家国破碎,放眼北望,尽是失地。当时人们怀念故地而不得返,只能登高凭望。所以他们就在词中使用“玉梯”“危梯”的意象,来表达对北宋旧山河的思念和国家不能收复失地的怅惘。张表臣在《蓦山溪·楼横北固》中说:“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间,魂欲断、酒初醒,独下危梯去。”在“危梯”上眺望许久,可还是看不见故都,伤心魂欲断,等到酒稍醒,只能离去。
(二)以“梯”隐喻仕途
宋词中的“梯”意象也常被用来隐喻仕途。在此之前,东汉末的应玚已经在诗中以“高梯”喻尊位,尊位即仕途上的高位。到了唐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诗中都没有这一情况,及至白居易,开始出现以“青云梯”喻仕途。元和年间,白居易退居渭上为母丁忧,在这期间他模仿陶渊明写了组诗《郊陶潜体诗十六首》,第十四首以与一位落魄的“燕赵士”对答展开,这位“燕赵士”说自己因为身份低贱,没有人举荐,多次献策也没有被理会,遂自怜“徒抱王佐才”。随之他又说:“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只不过贵贱有别,以至于对方的“朱门叩不开”。再明显不过,这里的“青云梯”指的是昔日的友人或同窗已身居高位。此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京赴谪所,好友李建即前来相送,白居易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别李十一后重寄》(自此后诗江州路上作),其中有“平生同道术。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共上青云梯,中途一相失。”几句,诗中的“青云梯”也很明显指向他与李二人的仕途。白因被贬要离京,李建还留在京中。许慎《说文解字》:“梯,木阶也。”②“梯”的本意便是便于人攀登的器具,与仕途迁升有相似之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③“青云”则应有高位的意思,所以以“青云梯”喻仕途很快被文人接受,并在宋词里较广泛应用。
吕渭老是宋代最先以“青云梯”喻义仕途的词人,他在《好事近·年少万函书》中说:“年少万函书,朱紫只应低拾。更赖主人明眼,作青云梯级。”这是他的自我剖白:年少时已读万卷书,位列公卿应是很简单的事,希望有贵人能够慧眼识英才,让他在仕途上青云直上。作为经历南渡的文人,看家国破碎,“青云梯”不仅是他对官职的渴望,更是意欲报国的决心。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的《沁园春·淮海知名》,其中有“论功处,载骖鸾鹤,衣锦赋荣归。九重诏已封泥。看稳上青云万丈梯。”“论功”“衣锦赋荣归”等词中溢满主人意欲建功立业的决心,“稳上青云万丈梯”即稳登高位。其他如洪迈《临江仙·绮席流欢欢正洽》:“云梯知不远,平步蹑东风”。 开始以“云梯”喻仕途。到了朱敦儒这里,“天梯”也代表着仕途。他有一首《朝中措·新来省悟一生痴》:“新来省悟一生痴,寻觅上天梯,抛失眼前活计,踏翻暗里危机。莫言就错,真须悔过,休更迟疑。要识天苏阤味,元来只是黄齑。”这首词是朱敦儒在致仕后所作。《宋史》:“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④朱敦儒被秦桧征召再次为官,后来秦桧倒台,朱也被黜。表面似是后悔求仙,實际是对再入仕的悔恨。
二、宋词中“梯”意象减少的原因
在唐诗中较频繁使用的“梯”意象,为何到了宋词中数量锐减,还不及唐诗中的四分之一?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回归唐宋的时代背景和词本身之中,就会找到原因。
(一)唐宋两朝对修仙的态度差异
在二百三十一首含有“梯”意象的唐诗中,近百首诗中的“梯”意象指向仙梯,占了一半的数量,反观宋词,六十三首中仅有十余首中的“梯”意象代指仙梯。宋词中“梯”意象减少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过多涉及仙梯的篇目,这与宋代人们对道教修仙的态度有关。
唐代道教十分盛行。他们在全国广设道观,大力宣扬道教教义,唐玄宗李隆基甚至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唐代的文人士大夫等都从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过道教文化的熏染。他们深受道教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影响,追求超越功利的人生价值,诗中充满浪漫情怀。最主要的是,他们对飞升成仙产生了极大的渴望,甚至企图服食丹药以祈求长生。卿希泰在《中国道教史》中说“两晋南北朝的道教,基本上沿着神仙道教这个趋势发展,直至唐代,达到了最高峰。”同时唐代的游仙诗也达到了极盛,在诗中极力描写仙游场景,“梯”作为人通往仙界的媒介自然会大量出现在诗中。宋代虽然也推崇道教,甚至比唐代尤胜,但是其本质却有所不同。唐代时,人们服食由金、石、铅汞等成分炼成的金丹来以求成仙,却从未有成功的先例,服食者甚至会因此中毒身亡。鉴于唐代的例子,宋代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他们不再相信服食丹药可以飞升成仙,而转为修炼内丹。不再需要金、石、铅汞等材料,他们以自身为容器,以身体中的精、氣、神为药物,通过一系列特殊的修炼功法,在身体内炼成“金丹”。夏元鼎有一首《水调歌头·神气精三药》:“神气精三药,举世没人知。气随精化,镇常神逐气无归。”讲的正是修炼内丹。浦江清先生也曾指出:“佛教盛于六朝及唐,道教盛于宋,全真教起,道教已改变面目。神仙传说也不再盛。”⑤既然宋代人们不再相信飞升成仙,那所谓的仙梯自然不会过多出现在他们的词中。
(二)宋词中“梯”意象具有可替代性
中国古代文人有登楼抒情的传统,正如王粲在《登楼赋》中所说:“登兹楼以四望兮……孰忧思之可任?”在宋词中,当“梯”意象与“上”“下”“傍”等动词意象组合,用以抒思妇愁怨、伤时怀古、人生孤寂以及忧国之思时,“梯”的本质意义多是指楼或者楼上栏杆。换而言之,宋词中的以“梯”述愁情,实际就是登楼抒情,此时的“梯”意象从属于“楼”意象。
登楼抒情,就要先有实际意义的楼。《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⑥可见宋代的楼台建筑极盛。《全宋词》中,有关“楼”意象的词共计约三千首,楼的种类则有百余种。它们还“各司其职”:西楼、危楼、江楼等多用来述愁思。比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中的“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赵鼎《如梦令·烟雨满江风细》中的“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吴文英《解连环·留别姜石帚》中的“断江楼望睫,雁飞无极”。青楼、画楼等则多来述艳情,比如晏几道《采桑子·无端恼破桃源梦》:“无端恼破桃源梦,明日青楼。玉腻花柔。”程垓《临江仙·浓绿锁窗闲院静》:“画楼依旧五更寒。可怜红绣被,空记合时欢。”数百种“楼”意象交织,抒发无数情思。在这种情况下,从属于“楼”意象的“梯”,完全可以被其他丰富多样的“楼”意象取代,这正是宋词中“梯”意象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梯”意象在宋词中的应用虽远不及花、雨、风、舟等意象,但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主题。它贯穿了宋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揭示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以及人生态度,作为意象在宋词中展示了抒写愁情和隐喻功能,积淀了它独特的意蕴,融入了宋词的经脉。
注释:
①(汉)王逸.撰.楚辞章句[M].黄灵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73.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23.
③(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7.2728.
④(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13142.
⑤浦江清.八仙考[J].清华大学学报,1936,(1).
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华书局,1985.1.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张振谦.道教文化与宋代诗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