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2020-10-09杨柳
摘 要 连续三年随机调查1409名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思想政治态度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选择呈线性关系,思想政治态度可以有效预测政治行为的选择和频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态度 政治行为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将更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如何准确把握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在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课堂思政开展思想政治态度教育、价值引领将更有挑战性和迫切性。
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受习惯性的意识影响,在社会行为中反应了一个人意识状态。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态度会影响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行为的结果反馈也会对态度本身产生影响。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大一学生态度的形成往往是自我认知与行为反馈综合形成的,即知识教育、价值引领与日常行为(如爱国行为、助人行为)评价奖罚共同影响形成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习惯性和不稳定性。
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政治态度状况与大学生政治行为选择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各维度与思想政治行为选择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状况及相关关系展开讨论分析。
1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态度调查问卷,分为三个维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倾向。政治行为选择主要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行为发生的频率。
连续三年随机调查共计1409名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状况及政治行为的表现情况。
2研究结果
2.1思想政治态度水平
连续三年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水平差异比较:(1)政治认知M盨D:46.46?.20,47.97?.41,48.38?.17;(2)政治情感M盨D:56.43?0.05,58.91?.77,58.94?.88;(3)政治倾向M盨D:25.81?.16,28.27?.00,29.54?.88,F=18.718,p<0.01;总分M盨D:128.70?8.87,135.15?9.01,136.87?4.49,F=6.062,p<0.01。
连续三年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水平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三个维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倾向的得分也均逐年提高。
2.2线性回归分析
大一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倾向、行为选择均显著两两相关,行为选择与政治认知r=0.518**、政治情感r=0.585**、政治倾向r=0.307**相关系数(*表示p<0.05,**表示p<0.01)。
从统计结果中得出拟合度R方=0.756,初步判断模型拟合效果尚可。方差分析的显著性值Sig<0.01,表明由自变量“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倾向”和因变量“政治行为选择”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线性关系显著。
获取取未标准化系数,出模型表达式,如下:
Y=11.409+0.082A+0.29B+0.120C
A代表政治认知,B代表政治情感,C代表政治倾向。
回归系数显著性值Sig<0.01,表明回归系数b存在,有统计学意义是正比关系,而且极显著。
3结论与讨论
3.1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影響
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课堂教育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熏陶相互作用共同合力的影响。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弘扬和践行,人民社会生活长期保持安全稳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氛围。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洪流中,随着社会正能量的不断增加扩大,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名中国公民都会被这股正能量所感染和影响。“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认知、价值观不断塑造完善,其思想政治认知、情感、倾向也将更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需求,更具有时代性和合理性,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下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水平的逐年提升。
3.2思想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维度与政治行为关系
政治情感对于政治行为选择的关系影响最为突出,政治认知对于行为选择的影响最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发生和选择往往受情绪的影响更为明显,而认知的影响往往更为隐秘。人类记忆中情绪情感的记忆相比较于认知记忆也更为深刻和持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积极良好的政治情绪情感的体会、产生、培养、记忆、强化应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影视纪录片的观赏、新闻报道的观看、爱国行为的践行等,都能够充分激发出人的情绪感受。有效合理引导积极正能量的政治情绪情感的产生和记忆,将会更好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态度水平,同时促进和带动大学生正确政治行为的选择和产生,最终达到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3.3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应该兼顾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发展与平衡。
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化理性认知而缺少感性情感,将会使大学生缺少融入社会生活为国家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也将会放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相反,过多的感性情感体验而缺少明智的理性认知,将会使大学生成为情绪情感的躁动者,在是非面前容易选择过激行为。理性认知的提升和感性情感的体验应遵循动态平衡相辅相成的关系,努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以理节情”和“以理化情”,理性认识引导感性情感,理性认识合理疏导感性情感。
作者简介:杨柳(1989-),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青岛滨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黄娇,彭宇文.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56-159.
[2] 高飞,李友仕.新时代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9,932(04):106-109.
[3] 任万钧,唐娣芬,王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09.
[4] 魏鹏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 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