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

2020-10-09李艳红

成才之路 2020年27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

李艳红

摘 要:大众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众文化所依存的价值取向日益走向多元化,低级庸俗的东西被奉为时尚,大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阐释大众文化的内涵,分析大众文化的利与弊,并对大众文化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思考;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G40-0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044-02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已成为影响普通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组合数字、图画和声音,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如都市爱情剧、娱乐电视节目、贺岁电影、网络通俗小说、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流行音乐、时装表演、选秀活动、网络直播、商业广告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具有区别于“高雅”、与政治的严肃或思想的论争相对立(有时也相容)的感性愉悦性和通俗性,而且传播迅速,影响广泛。

一、大众文化的利与弊

对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应以辩证的眼光加以审视。

1.大众文化的优势

(1)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大众文化就其思想深度和表现形式而言虽然属于文化系统中的浅层次文化,但它包含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被否认。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迅猛,积极、健康、向上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如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海》《老农民》《人民的名义》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艺术加工和人物塑造将主流文化巧妙融入故事情节中,既满足了大众普遍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又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取得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效果。由此可见,好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能够启迪智慧引发思索,指引人们求真向善,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2)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利于塑造大众精神风貌。大众文化并非低俗文化的代名词,其本身也蕴含了某些生动的教育资源。一些健康、优秀的通俗文学中格调清新、语言优美、歌颂美好人性的作品,流行音乐中旋律优美、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的歌曲等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解放人的思想。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再到罗大佑歌曲入选《大学语文》,都说明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文化形态,具有内容广、受众多、信息量大、观赏性强、流行快、传播范围大等特点。因此,在实践功能上,它具有解放思想、推进民主、舒展个性的作用,这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普通大众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发展。

2.大众文化的弊端

当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一些“病症”已经显现出来,不容忽视。

(1)低俗的大众文化导致价值观迷茫错位。作为偏重娱乐的感性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借助于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这种拒绝思考、拒绝严肃人生意义而只求当下快乐的趋向,会对沉迷其中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侵蚀麻醉作用,使他们的理性思维和价值信念在感官享受中逐渐被消解。同时,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商业化过程,会使部分年轻人的价值判断陷入迷茫,呈现出精神萎靡、理想缺失、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等特点。

(2)低俗的大众文化使精神生活庸俗化。大众文化为盲目追求商业利益,会以市场为导向,迎合部分大众不健康的消费需求,生产大量思想肤浅、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把自身推向平庸和低俗,诱发大众的精神生活庸俗化。被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命名为“形象”的图像、声音和数字,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把世界转化成为“形象”,这种如烟如雾的“形象”大部分一出现便消退。人们在“形象”的熏染中,以为拥有了真实,进而淡化了语言的关注和理性沉思。受这种负作用的影响,部分人或多或少对现实生活持消极冷漠的态度,满腹怨气,浑身“戾气”,精神与灵魂被渐渐麻木和腐蚀。

二、大众文化引发的价值思考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对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因此,反映不同所有制关系、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诉求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时,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织和激荡,社会、政治经济系统与文化变迁相互影响,民众的诉求日益增长,这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基础。

应该承认,大众文化是中国文化演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不能以此得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结论,更不能对大众文化的盲目性、庸俗性放任自流,使之取代主流文化,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鞏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了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大众文化要成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灿烂的花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与主流文化相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在吸取五千年中华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大众文化要健康持续发展,还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抵制和批判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摆脱低级庸俗的诱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保证大众文化作品的生命力。

三、结语

就价值而言,由于功能、作用、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同,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之间无所谓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关键看具体文化作品本身如何。大众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包含积极与消极、理性与非理性、健康与不健康等多重可能性,尤其应当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既要充分肯定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和独特优势,也要高度正视它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弊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文化生活,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2]邹广文,宁全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及其走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4]白龙.莫让青春染暮气[N].人民日报,2013-05-14.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